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捣衣”诗及其士人政治心态
1
作者 肖占鹏 王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5,共5页
唐代"捣衣"诗中征妇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心态的变化。初唐时期,征妇形象代言男性汲汲功名的政治心态;盛唐时期,征妇形象表达男性反思战争的政治理念;中晚唐时期,征妇形象彰显男性补察时政的政治愿望。这种变化... 唐代"捣衣"诗中征妇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心态的变化。初唐时期,征妇形象代言男性汲汲功名的政治心态;盛唐时期,征妇形象表达男性反思战争的政治理念;中晚唐时期,征妇形象彰显男性补察时政的政治愿望。这种变化,反映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勾画出时代盛衰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捣衣” 征妇形象 士人政治心态
下载PDF
“捣衣”杂谈
2
作者 陈伟军 《中文自学指导》 2000年第6期39-41,共3页
这是有“北地三才”之称的北朝诗人温子异著名的《捣衣》诗,也是古诗中写捣衣比较纯粹、典型的作品。它的凄婉华艳、缠绵感伤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后世以捣衣为题材的诗作构成了巨大影响。在汉魏六朝至唐代诗歌里,关于“捣衣”的... 这是有“北地三才”之称的北朝诗人温子异著名的《捣衣》诗,也是古诗中写捣衣比较纯粹、典型的作品。它的凄婉华艳、缠绵感伤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后世以捣衣为题材的诗作构成了巨大影响。在汉魏六朝至唐代诗歌里,关于“捣衣”的描写和记载非常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捣衣”意象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
全文增补中
文化血脉中的“捣衣”精神——慕容鲜卑《阿干之歌》和渤海国《夜听捣衣诗》比较
3
作者 李平 王云鹏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6-152,共7页
《阿干之歌》和《夜听捣衣诗》分别是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学精品,两部作品的契合点是"捣衣"精神,即渴望和平、向往安宁,思念家乡、企盼回归,眷恋亲人、等待团圆,这样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千百年来,各族文学... 《阿干之歌》和《夜听捣衣诗》分别是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学精品,两部作品的契合点是"捣衣"精神,即渴望和平、向往安宁,思念家乡、企盼回归,眷恋亲人、等待团圆,这样的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千百年来,各族文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抒发着爱好和平、重视亲情、维护统一的情愫,多样性的文学又统一于同一性的文化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干之歌》《夜听捣衣诗》“捣衣”精神 文化血脉
原文传递
“砧”与中国古代捣衣诗及思妇诗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大银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4-55,共2页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者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文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文学艺术...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者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文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文学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捣衣 思妇诗 “捣衣—思妇”诗 载体
下载PDF
“捣衣”
5
作者 车锡伦 《民俗研究》 2003年第1期183-185,共3页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衾。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关键词 中国 古代诗歌 “捣衣”习俗 捣衣 民俗
原文传递
再谈“捣衣”——答“敲砧人”李片青质
6
作者 李生占 《红楼》 2003年第3期33-34,共2页
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子夜四时歌》的“秋歌”,实际是写春、夏、秋、冬四时中的一首。“冬歌”为:“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 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子夜四时歌》的“秋歌”,实际是写春、夏、秋、冬四时中的一首。“冬歌”为:“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吴歌》 李白 “捣衣” 生活习俗 诗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