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爱玲研究的死胡同——论夏志清先生对张爱玲的“捧杀” 被引量:4
1
作者 袁良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6-22,共7页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这大概是夏先生始料所不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张爱玲 “捧杀”
下载PDF
“捧杀”现象的反思
2
作者 辛晓明 王春二虫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捧杀”现象 创新思维 负面效应 教师专业素养 原因 教育评价 教育评论
下载PDF
“捧杀”现象的反思
3
作者 辛晓明 王春 《小学语文教学》 2003年第2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捧杀”现象 小学 语文 《乌鸦喝水》 教学案例 评析 教育评价 专业素养
原文传递
警惕对创新型人才的“捧杀”与“棒杀”
4
作者 邓棋泉 柳永刚 《中国社会工作》 2010年第27期27-27,共1页
近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渴求与高度重视业已成为各级党委和领导的共识,但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两类不合时宜的现象,值得关注,需要警惕。
关键词 词语 词汇 词义 “捧杀” “棒杀”
原文传递
谨防“忽悠”与“捧杀”
5
作者 金言 《中国石油企业》 2007年第12期116-116,共1页
“忽悠”一词,久已有之,但真正被人们所熟悉并在民间火爆流行,是从赵本山和范伟合演的《卖拐》等系列春节小品开始的。
关键词 “忽悠” “捧杀” 中国 发展 和谐社会 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原文传递
“费厄泼赖”应该施行——论新兴文学批评姿态之调整
6
作者 宗利 万静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73-75,共3页
网络文学和“80后”写作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两种文学现象,而相对滞后的文学批评却无疑会阻碍其健康成长。本文力图描绘当代批评界对这两种新兴文学现象的阐释状况,剖析了“捧杀”与“棒杀”两种误读式批评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倡导... 网络文学和“80后”写作是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两种文学现象,而相对滞后的文学批评却无疑会阻碍其健康成长。本文力图描绘当代批评界对这两种新兴文学现象的阐释状况,剖析了“捧杀”与“棒杀”两种误读式批评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倡导真诚民主、客观公允的批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捧杀” “棒杀” 批评姿态 网络文学 “80后”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