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说说秦国的“攻守之势”——《过秦论》备教参考
- 1
-
-
作者
赵洪涛
-
机构
甘肃会宁二中
-
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1年第2期33-34,共2页
-
文摘
一、秦国的发展——从西垂小邑到大一统帝国
秦人(秦王室)姓赢,商末已迁至“西垂”。西垂是秦在西方发展的起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西垂的地望在今甘肃礼县永坪乡赵坪村大堡子山附近。这一带水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秦人以擅长养马著称。西周末年,秦已成为周王室颇为倚重的势力。周平王东迁,秦襄公以扈从之功,受赐得到了戎狄占据的歧山以西之地。秦从此跻身于诸侯行列。经过襄公、文公两代人的努力,终于驱逐戎狄,拥有了歧山以西之地。
-
关键词
《过秦论》
“攻守之势”
秦国
教参
考古发现
文献记载
大堡子山
大一统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攻守之势”商榷
- 2
-
-
作者
丁勤中
-
机构
河北承德县三十家子高中
-
出处
《语文月刊》
2003年第10期33-33,共1页
-
文摘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谈谈"攻守之势" (下称《谈》文)一文,指出把贾谊《过秦论》概括秦速亡根本原因的句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为"因为不实行仁义,从而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势发生变化。""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认为"‘攻’与‘守’是一个朝代的两个不同阶段,它本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由是否实行‘仁义’而决定"的。主张把《过秦论》最后一句话译为"因为秦王朝没有实行仁义,同时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
关键词
高中
语文教学
《过秦论》
“攻守之势”
注释
翻译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也谈“攻守之势”
- 3
-
-
作者
栗永红
-
机构
甘肃会宁县第三中学
-
出处
《语文月刊》
2003年第10期34-34,共1页
-
文摘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孙柏泉老师的《谈谈"攻守之势"》(下称《孙文》)一文对"攻"与"守"的论述透彻精辟,令人信服。但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中的"而"字翻译为"同时"似乎不妥。《孙文》的翻译是这样的,"因为秦王朝没有实行仁义,同时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同时"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二,一为同一时候,二表示进一层,并且。
-
关键词
“攻守之势”
高中
语文教学
文言文
注释
翻译
《过秦论》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谈谈“攻守之势”
- 4
-
-
作者
孙柏泉
-
出处
《语文月刊》
2003年第4期36-36,共1页
-
文摘
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在他的名篇《过秦论》中,用大量的文字叙述了秦王朝由弱到强,由盛而衰的过程,最后,以一句话概括了秦速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这句话,各种不同的翻译都是:"因为不实行仁义,从而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笔者以为这种认识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何谓之"攻"?未得天下而欲取之也。
-
关键词
《过秦论》
“攻守之势”
高中
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翻译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攻守之势异也”注释质疑
- 5
-
-
作者
蔡再身
邹高艾
龚颃
-
机构
湖南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2年第11期58-59,共2页
-
-
关键词
“攻守之势异也”
注释
高中
语文教学
《过秦论》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过秦论·上》“气盛”之源
- 6
-
-
作者
林碧莲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8-69,共2页
-
文摘
《过秦论》的气势来源于贾谊对秦王朝灭亡原因的深刻理解和作者积极用世的雄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应理解为"由于不施仁义,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
关键词
《过秦论》
“攻守之势”辨
用世雄心
语文教学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