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题电影的商业“吸金力”和艺术“救赎”困境探析——以《孤注一掷》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立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20期250-253,共4页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话题电影。所谓话题电影,就是指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其情节和主题已经通过社会热点和网络营销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以某个社会热点为卖点,片方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话题电影。所谓话题电影,就是指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其情节和主题已经通过社会热点和网络营销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以某个社会热点为卖点,片方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关注趋势,通过网络营销将电影情节片段化为个别画面进行推送,在上映前就通过热议累积了大量的潜在观众。这种商业手法改变了电影营销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选择观影的方式。人们不再在观看电影后进行讨论,而是因为讨论产生观影的兴趣。可以说,话题电影已经成为当前电影市场的新宠。2023年8月上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依托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话题,利用大数据技术、短视频营销以及高度写实充分实现了商业“吸金力”价值的最大化。然而,这种对商业“吸金力”的过度追求往往会让电影制作方忽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为了符合市场和观众的热点需求,在剧情设计、人物深度等艺术表达方面做出妥协。文章研究认为,话题电影确实为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机会,但在追求“吸金力”的同时,也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艺术审视。只有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实现有效的平衡,话题电影才能真正展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避免陷入“救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电影 《孤注一掷》 电影营销 艺术“救赎” “吸金力”
下载PDF
电影《莫扎特传》:“救赎”与“自我求证”主题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段金龙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1-74,共4页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莫扎特传》以宫廷乐师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视角追忆,阐述了莫扎特辉煌而短暂的一生。然而在影片中,从萨列里身上表现出的"救赎"主题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其包括:对音乐的救赎... 第五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影片《莫扎特传》以宫廷乐师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视角追忆,阐述了莫扎特辉煌而短暂的一生。然而在影片中,从萨列里身上表现出的"救赎"主题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其包括:对音乐的救赎、对人性和对灵魂的救赎,而这种救赎另一程度上则是对萨列里"自我求证"后的人性回归和心灵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莫扎特传》 萨列里 “救赎”主题 “自我求证”主题
下载PDF
庞德《诗章》中的“荒原”与“救赎”
3
作者 杜予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9-102,共4页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章》 “荒原” “救赎” 儒教
下载PDF
苦痛和孤独中的永恒“救赎”——试论《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
4
作者 刘文韬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64-66,共3页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 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 过《呐喊》、《彷徨》...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 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 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苦痛 孤独 永恒“救赎” 荒原意象
下载PDF
王安忆小说中的“原罪”与“救赎”主题——以《小鲍庄》和《长恨歌》为例
5
作者 杨何波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1期56-57,共2页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原罪” “救赎”
下载PDF
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救赎”主题研究
6
作者 宋云梦 《黄河之声》 2021年第9期34-37,共4页
《罗恩格林》是瓦格纳三部浪漫歌剧中的最后一部,在歌剧内容的表达上带有鲜明的“救赎”精神,这与前两部歌剧是有所区别的。瓦格纳在歌剧音乐中塑造了“圣杯骑士”的人物形象,并表现出“救赎”主义精神。文章以精神史视域下的“救赎”... 《罗恩格林》是瓦格纳三部浪漫歌剧中的最后一部,在歌剧内容的表达上带有鲜明的“救赎”精神,这与前两部歌剧是有所区别的。瓦格纳在歌剧音乐中塑造了“圣杯骑士”的人物形象,并表现出“救赎”主义精神。文章以精神史视域下的“救赎”精神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历史学、人类精神学与音乐学分析的研究方法,挖掘歌剧中的人物形象表达。通过对歌剧脚本、戏剧音乐的研究,探寻瓦格纳本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彼岸性的具象化表达,分析瓦格纳在歌剧中对圣洁爱情与身份认同的二元矛盾冲突,深入理解歌剧中“救赎”主题的人文思想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恩格林》 瓦格纳歌剧 脚本 “救赎”精神 美学价值内涵
下载PDF
批评·真理·救赎——从本雅明的“救赎批评”理论看歌德的《亲合力》
7
作者 许玉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本雅明的“救赎批评”理论将作品分为实在内涵和真理内涵,实在内涵相当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分析出的作品的形式、结构、象征、主题等外观,真理内涵相当于使作品历经久远仍散发光辉的深层内蕴。评论所探寻的是作品的实在内涵,批评所揭... 本雅明的“救赎批评”理论将作品分为实在内涵和真理内涵,实在内涵相当于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分析出的作品的形式、结构、象征、主题等外观,真理内涵相当于使作品历经久远仍散发光辉的深层内蕴。评论所探寻的是作品的实在内涵,批评所揭示的是其真理内涵。在对歌德的《亲合力》详尽分析后,发现作品的实在内涵表现为“神话式的东西”,包括“魔力”与“断念”、死亡意象、暗喻与预示。在对小说的实在内涵做了剖析与剥落之后,本雅明得出《亲合力》的真理内容为“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救批评” 《亲合力》 主题
下载PDF
《野草莓》:“梦”的救赎与诗性叙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素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9-40,共2页
电影《野草莓》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著名影片。《野草莓》是一部探讨"忏悔"与"救赎"的影片,它的电影语言是典型的诗性叙事。"梦"在《野草莓》中具备双重功能,影片从噩梦开始,以美梦结束,噩梦探讨"死",美梦探讨"生"。"... 电影《野草莓》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著名影片。《野草莓》是一部探讨"忏悔"与"救赎"的影片,它的电影语言是典型的诗性叙事。"梦"在《野草莓》中具备双重功能,影片从噩梦开始,以美梦结束,噩梦探讨"死",美梦探讨"生"。"梦"把影片的语言和结构融合为一个完美的统一体。《野草莓》成功打通主题探讨(救赎)与叙事法则(诗性)的双重屏障,赋予人生以诗意,赋予诗意以美的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莓》 “梦” “救赎” 诗性
下载PDF
幽灵叙事顿悟生命的可贵——评谭恩美的小说《拯救溺水之鱼》
9
作者 王建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8期8-11,共4页
《拯救溺水之鱼》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迈向新的写作风格的一次大胆尝试,标志着其创作方向的重要转变。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不再局限于那种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以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为主题、以讲述过去为主的写作风格,小说完全由幽灵叙... 《拯救溺水之鱼》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迈向新的写作风格的一次大胆尝试,标志着其创作方向的重要转变。这部小说中谭恩美不再局限于那种以美国华裔家庭为背景、以母女间的亲情关系为主题、以讲述过去为主的写作风格,小说完全由幽灵叙述者进行叙述,被评论界称为“幽灵小说”。通过《拯救溺水之鱼》的幽灵叙事,谭恩美探讨了死亡对于人生、信仰和追求的影响,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景仰。借助幽灵叙事,小说《拯救溺水之鱼》探讨了普世的“救赎”主题,融入了谭恩美对人生的长久思考,抒发了谭恩美呼唤超越种族的“真善”与“普世的友情”的最终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拯溺水之鱼》 幽灵叙事 死亡 “救赎”主题 美国华裔文学
下载PDF
救赎与献祭——对朱湘死亡意识的解读与反思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邦卫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6-100,共5页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 ,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 :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 ;诗与人的清醒悖逆 ;“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 ;“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 作为文化现象的“朱湘之死”的现象学阐释可能有多种 ,但主要与四个方面紧密相关 :融注了边缘、焦虑、精美、悲剧的文化身份 ;诗与人的清醒悖逆 ;“救赎诗”的自觉营构与乌托邦话语 ;“诗的救赎”的自为献祭。“朱湘之死”是一种“理性死亡” ,也是一种“意向死亡” ,最终完成了诗人朱湘从“救赎诗”到“诗的救赎”的诗学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湘 “救诗” “诗的赎” 献祭 死亡意识
下载PDF
宗教改革中的“救赎确据”与《第十二夜》
11
作者 杰森.格雷克曼 朱宾忠 钱宇明 《武陵学刊》 2014年第4期108-110,122,共4页
在16、17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和教士们鼓吹在个人救赎方面寻求"救赎确据",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不能确认已经被上帝选中而将进入天国,就会陷入绝望,而这种确据将能使他们免于绝望。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西巴... 在16、17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和教士们鼓吹在个人救赎方面寻求"救赎确据",认为虔诚的基督徒如果不能确认已经被上帝选中而将进入天国,就会陷入绝望,而这种确据将能使他们免于绝望。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马伏里奥、西巴斯辛就是极力追求"救赎确据"的人物。但是,跟同时代的非清教徒一样,莎士比亚似乎感到追求这种确据,更不用说相信得到这种确据,是愚人之行,而非智者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教徒 “救确据” 《第十二夜》
下载PDF
“进城”故事中的“失语”问题
12
作者 王建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87,共4页
从"失语"问题出发,历时性地考察"进城"故事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贯穿性主题,揭示"进城"前、"进城"中、"进城"后等三类故事中进城者所遭遇的"失语"、"沉沦"... 从"失语"问题出发,历时性地考察"进城"故事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贯穿性主题,揭示"进城"前、"进城"中、"进城"后等三类故事中进城者所遭遇的"失语"、"沉沦"、"救赎"的复杂处境,从而进一步探究现代转型过程中城乡伦理秩序冲突、转换、生成的具体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城” “失语” “沉沦” “救赎”
下载PDF
工商人类学视角下明清洱海地区历史开发与环境变迁
13
作者 刘黎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0-24,共5页
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总体上呈现为利用—废弃的模式。基于对云南大理白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及田野调查,在工商人类学的视角下以自然环境变迁为中心考察文化与技术、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希冀对历史时期以来自然环境总体呈现恶... 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总体上呈现为利用—废弃的模式。基于对云南大理白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及田野调查,在工商人类学的视角下以自然环境变迁为中心考察文化与技术、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希冀对历史时期以来自然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的现状进行反思——文明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物质需要,最终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精神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技术 制度 “救赎” 工商人类学
下载PDF
希伯来族长故事中的类型化场景
14
作者 杜姝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2-94,共3页
重复现象是《圣经》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在希伯来族长故事的"复合渐进型"叙述模式中,在神的应许、族长的困境与得福以及族长继承人的挑选这三个层面上,常常出现事迹或现象的重复,即奥特提出的类型化场景重复。文中揭示出三位... 重复现象是《圣经》叙事艺术的一大特色,在希伯来族长故事的"复合渐进型"叙述模式中,在神的应许、族长的困境与得福以及族长继承人的挑选这三个层面上,常常出现事迹或现象的重复,即奥特提出的类型化场景重复。文中揭示出三位希伯来族长不同的性格特点及神、人关系的启示,展现出《圣经》精彩的叙事艺术,也体现出神对"选民"重重考验中的逐步"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类型化场景重复 立约 “救赎”
下载PDF
希伯来族长故事的叙述模式
15
作者 杜姝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41-143,共3页
《圣经》中的希伯来族长故事主要包括《旧约·创世纪》中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位族长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及社会角色,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存在着寓意丰富的潜在关联。文中认为希伯来族长故事采用了"复合渐进型"的叙述模式... 《圣经》中的希伯来族长故事主要包括《旧约·创世纪》中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位族长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及社会角色,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存在着寓意丰富的潜在关联。文中认为希伯来族长故事采用了"复合渐进型"的叙述模式,即在神的应许、族长的困境与得福及族长继承人的挑选这三个层面上逐步推进情节的叙述模式,这个叙述模式蕴含着以"选民"和"救赎"为中心的文化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复合渐进型” 困境与得福 “救赎”
下载PDF
“罪”与“赎”——关于人类工程之“非”的反省与超越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秀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3-47,共5页
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历史生成性。尽管工程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创造、呈现和积淀着人类古往今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确证、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但由于人的理性、能力和人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就使得人为的、人工... 工程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历史生成性。尽管工程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创造、呈现和积淀着人类古往今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确证、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但由于人的理性、能力和人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就使得人为的、人工开物的工程具有非完善性,无论对自然还是对人类自身都具有潜在的风险性或现实的威胁性,甚至以异化的形式奴役人。所以,工程既有功也有过,人类因工程之"罪"而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以至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和生存危机。这就警醒我们必须反思征服、宰制自然的工程实践,在肯定工程之"是"的同时,正视、检讨工程之"非",进而优化工程观,并在现实中以"赎罪"之感合理地规范工程行动,自觉地建构"无为"、"善为"的工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类本性 有限工程 异化 “是”与“非” “罪”与“罚” 赎”“救
原文传递
试论希克多元论假说的乌托邦性质——对21世纪基督教宗教对话形态的一个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德智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文的根本目标便在于从希克的“实体”学说、“救赎论”学说和“伦理标准”入手解析其宗教多元论假说的乌托邦性质,并进一步探究其宗教多元论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最后对21世纪基督宗教对话形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希克 宗教多元论假说 乌托邦性质 2l世纪 基督教 宗教对话形态 “实体”学说 “救论” “伦理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