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辉 程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5期51-56,共6页
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之一。这一思想的产生,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 毛泽东“教劳结合”思想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之一。这一思想的产生,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汲取西方教育思想中有益成分的结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涵丰富,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原则,以校企结合、直接参与生产为途径,以凝聚起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一教育思想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对于培育新时代合格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创新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思想 生产 毛泽东
下载PDF
对“教劳结合”中的“教”和“劳”的再认识 被引量:5
2
作者 刘世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7-44,共8页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育与生产 综合技术 马克思主义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体力 动技术 毛泽东 人民育出版社 现代
下载PDF
裴斯泰洛齐“教劳结合”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借鉴 被引量:1
3
作者 施刚钢 韩丽丽 +1 位作者 刘慧琼 邵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0期242-243,共2页
作为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他是第一个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成功付诸实践的教育改革家。"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作为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约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他是第一个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成功付诸实践的教育改革家。"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是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斯泰洛齐 “教劳结合”思想 借鉴
下载PDF
我国高校“教劳结合”的新兴模式
4
作者 韩延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5-50,共6页
综观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与发展,其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
关键词 “教劳结合” 合作育模式 我国高校 等院校 结合模式 科研机构 育与生产 技术开发 科学研究 专业设置
下载PDF
马克思为何把“教劳结合”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
作者 唐斌 《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1-115,共5页
长期以来,教育学界在对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理论进行解读时,大多把它视为改进教育或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这样的理解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教劳结合"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哲学变革... 长期以来,教育学界在对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理论进行解读时,大多把它视为改进教育或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这样的理解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教劳结合"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从实践出发考察问题,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或世界观的转变是比较恰当的。一切从实践出发,需要我们从存在论或生存论的角度来重新理解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旨趣:感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意味各种能力在感性活动中的"显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教劳结合"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实践唯物主义” 存在论
下载PDF
“教劳结合”的概念考证与实践流变
6
作者 曾妮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8,187,188,共20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论述中得到最广泛关注的命题。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教劳结合”的重要方法论,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生产劳动”的解读才能超越一般的物质规定性,走向现实的社会规定性;对“教育”的解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论述中得到最广泛关注的命题。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教劳结合”的重要方法论,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生产劳动”的解读才能超越一般的物质规定性,走向现实的社会规定性;对“教育”的解读才能避免唯心主义的干扰,客观、准确地认识其在“教劳结合”命题中的定位。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劳结合”的原初涵义可以表述为:生产劳动需要与教育相结合,因为教育可以赋能劳动者,既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从客观上加速社会关系的变革;教育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生产劳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展现其体力和智力的机会。这一原意经过后继者的发展,发生了重心转换。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逐渐由“精神生产能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转换为“物质生产能力—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教劳结合”概念的后期演变仍然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但其原意中的根本关怀(即“人的全面发展”)有所弱化——“教劳结合”的后继者加大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注。如果只重视宏观层面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终极理想。在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开拓创新的同时,应该尊重原典,尤其应该在“教劳结合”的根本关怀上理解和继承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教劳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理解“教劳结合”的含义
7
作者 张永新 唐海龙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6期39-41,共3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资本主义的童工剥削制度前提下提出了儿童的受教育权,而现阶段,用发展的眼光看,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资本主义的童工剥削制度前提下提出了儿童的受教育权,而现阶段,用发展的眼光看,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那就是不断促进各自的完善和发展,而不仅仅是教育介入企业生产、产教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而还应该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带动社会整体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与生产 “教劳结合” 马克思主义 发展的观点 资本主义 恩格斯著作 人的全面发展 育权 育方针 结合
下载PDF
“教劳结合”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振东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12,17,共6页
1995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会上,与会学者就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试述己见,就... 1995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会上,与会学者就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试述己见,就教于四方贤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动技术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若干理论问题 育与生产 综合技术 手工 邓小平 体力 人的全面发展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中几个当前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世峰 孙振东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22-23,共2页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中几个当前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世峰/山东省教育学院孙振东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教劳结合”研究空前重视,出版了大量专门论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统一了认识、深化了理解,但在有些问... 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中几个当前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世峰/山东省教育学院孙振东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教劳结合”研究空前重视,出版了大量专门论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统一了认识、深化了理解,但在有些问题上也还存在着一些争议,甚至是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 当前值 现代社会 育与生产 “现代育” 学校 育科学研究 物质生产
下载PDF
对教劳结合理论的若干新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世峰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10,共5页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说过,“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教会上又做了特别强调。看来一个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热潮即将在我国兴起。笔者以为今天我们研究教劳结合不应仅是出自响应领袖的号召,也不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能走出一条独特的教劳结合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综合技术 发展马克思主义 职业 动技术 育与生产 “教劳结合” 学校 思想品德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城市教劳结合展望
11
作者 孙振东 《教育探索》 1996年第4期13-16,共4页
当前中国城市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开始出现教育与经济良性互促的机制,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及“产学研结合”等模式代表了我国城市教劳... 当前中国城市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开始出现教育与经济良性互促的机制,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及“产学研结合”等模式代表了我国城市教劳结合的正确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今世界教劳结合发展的普遍规律,很有总结推广的价值。同时也应当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农村剩余动力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育与经济 小城镇 职业技术 富余动力 双向结合 “教劳结合”
下载PDF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和现实要求
12
作者 刘江兰 于浩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19-22,共4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和现实要求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江兰,于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和现实要求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教师进修学校刘江兰,于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育与生产 生产动过程 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 动者 黑龙江省伊春市 社会发展 自我服务
下载PDF
顺境条件下再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
作者 彭玉琨 章杰 许国学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6年第6期16-18,共3页
顺境条件下再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彭玉琨章杰许国学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期,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对这一原理作了科学的阐明... 顺境条件下再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彭玉琨章杰许国学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期,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对这一原理作了科学的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与生产 “教劳结合” 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产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育思想 生产过程 工人后代 不利因素 现代
下载PDF
中小学劳动教育之我见
14
作者 张华 《天津教育》 1998年第3期13-14,共2页
中小学劳动教育之我见●天津教科院张华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谈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志时,强调指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而不仅仅是重视智育,目前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偏重智育的倾向... 中小学劳动教育之我见●天津教科院张华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谈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标志时,强调指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而不仅仅是重视智育,目前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薄弱状况和偏重智育的倾向应得到改变。本文仅就五育中的劳动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育与生产 勤工俭学活动 资本主义 社会实践活动 “教劳结合” 未来 学校 动技术课
下载PDF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光”的隐喻及其教育意蕴
15
作者 刘华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7-20,48,共5页
柏拉图以“光”隐喻建立其“理念论”,强调通过引导“灵魂”从“可感世界”转向“可理知世界”而探获“真理”,但却凸显人类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的超验性,蕴含走向教育规训的风险。究其根源,超验目标预设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身心分离状态... 柏拉图以“光”隐喻建立其“理念论”,强调通过引导“灵魂”从“可感世界”转向“可理知世界”而探获“真理”,但却凸显人类价值追求与教育目标的超验性,蕴含走向教育规训的风险。究其根源,超验目标预设个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身心分离状态,即将“身体”所获的感性认识视为须背离之物,从而将个体异化为游离于认识发生场域之外的“旁观者”。马克思以“普照之光”隐喻入手,通过剖析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关系重构教育认识的本质,颠覆了柏拉图的“彼岸真理”的理性教化方式,重构教育中个体存在与认识的发生规律。马克思认为,个体并非置身世界外的“旁观者”,而是在世界中的“实践者”。人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人是物质、精神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为增强教育认识的实践性,他强调“教劳结合”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马克思 “光”隐喻 “教劳结合”
下载PDF
人的国民性、世界历史性与教育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振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共7页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 国民性是国民主体基于所处的独特的天地系统、国际环境和国家内部结构,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体现于每个国民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彻底扬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现时代的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民性存在,无论是片面强调"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观点,还是片面强调"人的国民性存在"的观点,都没有真正从"现实的人"出发。应该严格区分"处于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人"。现阶段,仍然应该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特性,这并非"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坚持"教劳结合",重视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善国民性、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人的国民性 人的世界历史性 人的全面发展 “教劳结合”
下载PDF
论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川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12,共3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现代生产 现代“教劳结合”
下载PDF
试论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金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6-49,共4页
试论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郭金哲教育方针(也称教育宗旨)是一个国家兴办教育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大方向。而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贯彻,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教育质量能否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上,特... 试论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郭金哲教育方针(也称教育宗旨)是一个国家兴办教育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大方向。而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贯彻,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教育质量能否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方针 马克思主义育思想 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毛泽东 育宗旨 “教劳结合” 新民主主义 育与生产 共产主义
下载PDF
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19
作者 周立山 《江汉学术》 1995年第5期45-49,共5页
本文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实施“教劳结合”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具体作法。
关键词 育方针 “教劳结合” 全面素质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振东 《普教研究》 1996年第2期6-8,共3页
当代中国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由三方面构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当今世界教... 当代中国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由三方面构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当今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的思想观点。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可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基本原则 “教劳结合” 综合技术 生产 社会发展 外国经验 经典论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