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人类学方法论的“文史哲”传统 被引量:6
1
作者 谭同学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3-208,共16页
作为古典人类学转向现代的标志,田野调查法是克服欧洲中心主义"幽灵"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阐释"法是现代人类学转向当代的标志之一,其洞见在于重视文化"转译"的主体性与他者的"上下文",但因... 作为古典人类学转向现代的标志,田野调查法是克服欧洲中心主义"幽灵"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阐释"法是现代人类学转向当代的标志之一,其洞见在于重视文化"转译"的主体性与他者的"上下文",但因缺乏具体方法支撑,也给"幽灵"留下了后门。谁"阐释"谁,"阐释"什么,怎么"阐释",皆存问题。极端后现代主义者甚至彻底解构了"阐释"的客观性。而其实,每个他者都有自己的"文史哲"传统。改变他者单向"被阐释"的地位,赋予他者"文史哲"传统优先解释权,方可避免以所谓"普世理论"对他者指鹿为马。让他者"说话",并和"阐释者"平等"对话",既是"文史哲"传统作为人类学方法论所需,也应是当代人类学迈向新时代的方法论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欧洲中心主义 阐释 被阐释 “文史哲”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