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话文”非“文艺大众化”之源辨
1
作者 宋剑华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1-179,共9页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 “文艺大众化” 理论思辨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9-142,共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是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拥有自身的理论范式?与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方式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说明。文章着眼于此类问题,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艺大众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建设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理论范式
下载PDF
“启蒙”的身份错位与“文艺大众化”问题
3
作者 姜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6-148,共3页
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作为传播行为的一对主客体,其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为革命文本中的革命主体身份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建设,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此起彼伏、沉浮交错的。同... 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作为传播行为的一对主客体,其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为革命文本中的革命主体身份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建设,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此起彼伏、沉浮交错的。同时,"启蒙"活动主客体的每一次身份转换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转型的完成。而在整个历史运行过程中,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角色置换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复杂纠缠发人深思,需要进行梳理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身份错位 “文艺大众化”
下载PDF
左翼戏剧实践“文艺大众化”的再思考
4
作者 朱晓莹 《文教资料》 2011年第20期6-7,共2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左翼戏剧在"文艺大众化实践"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戏剧 “文艺大众化” 政治 文学
下载PDF
论沦陷时期北平文学的“文艺大众化”
5
作者 高姝妮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83-90,共8页
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特殊的政治语境下,北平有识文人积极探索文学启蒙的理路,呼吁以文化的复兴重振民族精神。此时,大后方、解放区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为北平文人提供了文学启蒙的理论借鉴,北平文坛也随即展开了关于“文艺大众化”... 20世纪40年代,在沦陷区特殊的政治语境下,北平有识文人积极探索文学启蒙的理路,呼吁以文化的复兴重振民族精神。此时,大后方、解放区倡导的“文艺大众化”为北平文人提供了文学启蒙的理论借鉴,北平文坛也随即展开了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北平文坛推行“文艺大众化”的启蒙方略,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性,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北平有识文人的民族立场,间接反戈了日伪殖民意识形态。就文学启蒙话语的建构方式而言,“文艺大众化”无疑暗示出北平文人的启蒙立场的转变,在民族救亡的共同呼吁下,北平文坛倡导的“文艺大众化”的启蒙理路与大后方、解放区推行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构成了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华北沦陷区文学 北平文人 文学启蒙
下载PDF
“大众化”与苏区文艺的经验价值
6
作者 宋剑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0,共9页
发生于江西中央苏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苏区军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思想主张,同时还为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这种经验价... 发生于江西中央苏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苏区军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思想主张,同时还为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这种经验价值具体表现为:以识字扫盲运动为前导,尽可能提升工农大众的文化水准,进而为“文艺大众化”运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以“红色山歌”“图画讲演”及“活报剧”为表现形式,将革命宣传与群众娱乐融为一体,开辟了一条“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有效途径;以“工农剧社”为孵化器,培养苏区自己的艺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艺大众化”的艺术品味。总而言之,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经验价值,就是追求“娱乐性”与“革命性”的完美统一,并在中国现代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创造了“人民文艺”的早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运动 苏区文艺 经验价值
下载PDF
"五四"至抗战: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嬗变
7
作者 许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0-25,共6页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化 平民文学观念 大众文艺 瞿秋白 “文艺大众化”运动
下载PDF
“人民文艺”思想的继承性与时代性——基于文艺座谈会的文本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尹姝红 刘亚男 《晋阳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20-23,共4页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一直以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重视。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服务于大众的方向,开创了以文艺座谈会的方式共商文化大计的先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一直以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重视。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服务于大众的方向,开创了以文艺座谈会的方式共商文化大计的先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文艺事业和文化工作确定了以"人民文艺"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人民文艺"思想既是革命时期"文艺大众化"的延续,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贯体现,更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座谈会 “文艺大众化” “人民文艺 继承性 时代性
下载PDF
Popular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Early Chinese Films
9
作者 CHEN Meng-xio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1期72-76,共5页
As a new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film has gone throug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underclass, popular literary tradition, which highlights appreciation habit... As a new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film has gone throug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 years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underclass, popular literary tradition, which highlights appreciation habits of the citizen stratum,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reaking through the mode of Western films, the early Chinese film, referring to artistic elements in story-telling script, fiction, and drama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has created new film genres of "unofficial historical film" and martial-art film which are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early Chinese films. Though the unofficial historical film failed in adapting the theme of popular literature, its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 is still worth approv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r literary tradition Chinese film LOCAL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