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村调查”的历程、传承及“江村学”的创建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豪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0,共16页
"江村"是费孝通两次学术生命的起点,社会学、人类学的实验室,世界观察中国社会的窗口。费孝通开创的江村调查将社会学和人类学融为一体,研究本民族的文明社区,开拓了人类学的新领域,打破了西方人类学固化了的"文明"... "江村"是费孝通两次学术生命的起点,社会学、人类学的实验室,世界观察中国社会的窗口。费孝通开创的江村调查将社会学和人类学融为一体,研究本民族的文明社区,开拓了人类学的新领域,打破了西方人类学固化了的"文明"与"野蛮"之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江村调查成就了费孝通的事业,也使费孝通的事业遭逢挫折,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学重见光明,费孝通获得新生,重回江村,又走出江村,并延伸到小城镇、大中城市和经济区域等宏观领域,使江村调查更加兴盛,为人民生活富裕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江村调查事业后继有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创建"江村学",是历史的使命,这将有利于促进江村调查研究的深入和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江村调查” “文野之别” 学术生命 “江村学”
下载PDF
“礼失而求诸野”——艾芜《南行记》的另一个侧面
2
作者 何晓雯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7-30,共4页
艾芜《南行记》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即便处于边缘位置,暂时放弃了启蒙,但思想意识层面上仍处于主体位置,现代启蒙与“边地”生存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以此审视“礼失而求诸野”的思维模式,可以看到其在肯定“边地”价值的同... 艾芜《南行记》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即便处于边缘位置,暂时放弃了启蒙,但思想意识层面上仍处于主体位置,现代启蒙与“边地”生存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以此审视“礼失而求诸野”的思维模式,可以看到其在肯定“边地”价值的同时,忽视了两者存在的间隙,也使“边地”被他者同化。而且,这种模式本身就是现代中心意识的延申,忽视了“边地”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中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行记》 “文野之别” “礼失而求诸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