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复生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新启蒙主义” 文学批评 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 人道主义
原文传递
“启蒙”之真义与重倡“新启蒙主义”之文学
2
《新华文摘》 2010年第7期163-163,共1页
贺昌盛在《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核心范畴的“启蒙”,在汉语语境中其实一直都未能得到真正的彰显。中西方关于“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启蒙”,依照康德的定义,是指“人类... 贺昌盛在《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核心范畴的“启蒙”,在汉语语境中其实一直都未能得到真正的彰显。中西方关于“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启蒙”,依照康德的定义,是指“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启蒙 “新启蒙主义” 真义 汉语语境 2009年 大学学报 中西方
原文传递
启蒙思潮与“阿Q”的精神谱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关尚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9-142,共4页
五四之后,启蒙思潮从原先寻求文化变革的思想启蒙变换为一种召唤暴力的阶级性革命启蒙,这种阶级性革命启蒙一直延续到十七年文学叙事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启蒙思潮重新兴起,主要表现为经济意识的启蒙和受抑制的人性解放。从20世纪中国启... 五四之后,启蒙思潮从原先寻求文化变革的思想启蒙变换为一种召唤暴力的阶级性革命启蒙,这种阶级性革命启蒙一直延续到十七年文学叙事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启蒙思潮重新兴起,主要表现为经济意识的启蒙和受抑制的人性解放。从20世纪中国启蒙思潮视角,观照20世纪乡土中国文学典型作品,解读《阿Q正传》等文本所构成的"阿Q精神谱系"与启蒙思潮的内在关系,分析中国农民走向现代性的外部压抑性结构和内在思想阻力,对于探寻新世纪历史语境下"新启蒙主义"与农民思想解放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思潮 阿Q精神谱系 农民 “新启蒙主义”
下载PDF
历史规约与文学的自律性——评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
4
作者 刘复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8-141,共4页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自律性 河南人民出版社 “新启蒙主义” 规约 当代文学研究 1990年代 2001年 系统研究 小说艺术 五十年代 博士论文 文学想象 历史年代 理解范式 意识形态 80年代 类型论 反艺术 非艺术 风格学 类型学 著作
原文传递
“反腐败”小说的表意模式与叙事成规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复生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反腐败”小说在1980年代以来的“新启蒙主义”思想向度上展开叙事, 其基本目标在于重建正在受到侵蚀的现代法律的正当性, 重塑司法权力以及公共权力的权威形象。小说对现实社会问题加以人性化、道德化的解释, 将“腐败”问题处理成...  “反腐败”小说在1980年代以来的“新启蒙主义”思想向度上展开叙事, 其基本目标在于重建正在受到侵蚀的现代法律的正当性, 重塑司法权力以及公共权力的权威形象。小说对现实社会问题加以人性化、道德化的解释, 将“腐败”问题处理成人性堕落与救赎的寓言, 并在一个象征的层面, 将法律“矫正”的正义改换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本解决, 从而影响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败” 小说 叙事 “新启蒙主义” 表意 1980年代 社会现实问题 现代法律 基本目标 公共权力 司法权力 社会问题 问题处理 现实主义 正当性 人性化 道德化 成人性 形象 救赎 堕落 象征
原文传递
抗拒不了的传统——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上)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器友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7-41,共5页
本文从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贬抑贺敬之及其同时代优秀诗人诗歌的角度,论述了贺敬之诗歌的成就和价值。贺敬之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代表者,接受新文学前辈作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启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我观”;他的歌... 本文从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贬抑贺敬之及其同时代优秀诗人诗歌的角度,论述了贺敬之诗歌的成就和价值。贺敬之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代表者,接受新文学前辈作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启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我观”;他的歌唱来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新生史,是他从历史深处生长起来的内在的战斗要求同人民革命历史使命天然契合的审美呈现;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并峙过程中,贺敬之的诗歌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独特风采,是进步人类可宝贵的精神食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贺敬之 “十七年” 创作道路 “新启蒙主义” 社会主义文学 文学 精神食粮 战斗 优秀
原文传递
抗拒不了的传统——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下)
7
作者 张器友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3-58,共6页
本文从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贬抑贺敬之及其同时代优秀诗人诗歌的角度,论述了贺敬之诗歌的成就和价值。贺敬之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代表者,接受新文学前辈作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启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我观”;他的歌... 本文从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贬抑贺敬之及其同时代优秀诗人诗歌的角度,论述了贺敬之诗歌的成就和价值。贺敬之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代表者,接受新文学前辈作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启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我观”;他的歌唱来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新生史,是他从历史深处生长起来的内在的战斗要求同人民革命历史使命天然契合的审美呈现;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并峙过程中,贺敬之的诗歌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独特风采,是进步人类可宝贵的精神食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贺敬之 “十七年” 创作道路 “新启蒙主义” 社会主义文学 文学 精神食粮 战斗 优秀
原文传递
“人文精神”讨论背后
8
作者 旷新年 《文艺评论》 2017年第10期4-10,共7页
《上海文学》1993年6月号率先以“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为题展开了规模巨大的“人文精神”讨论。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两位重要人物,同时也是80年代“新启蒙主义”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述一“重写文学史”运动的两位领军... 《上海文学》1993年6月号率先以“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为题展开了规模巨大的“人文精神”讨论。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两位重要人物,同时也是80年代“新启蒙主义”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述一“重写文学史”运动的两位领军人物陈思和与王晓明,为这场讨论举行了揭幕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20世纪80年代 “新启蒙主义” 《上海文学》 “重写文学史” 领军人物 文学领域 揭幕仪式
原文传递
1980年代:历史选择与可能性——反思“1980年代”的一次座谈 被引量:3
9
作者 韩毓海 旷新年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38,共16页
关键词 “新启蒙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 人文精神 时代精神 农村题材
原文传递
The Eternal "May Fourth Movement":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Tradition
10
作者 Xie Diku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key issues: how to evaluat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former, the author pu...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key issues: how to evaluat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lightenment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form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be establish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not only to respect the historical facts, but also take a broad view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history and the worl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New Cul~'e Movement rejected the darknes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morality, academics and ideology which had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promoted insemination of political democracy, freedom of thought, and spiritual independence, which helped to prepare the mass basis for Marxism to spread in China, that it became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 in China. Regarding the latt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ould not complete the task of enlightenment once and for all in China.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China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old culture and old tradition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uropean tradi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the situation confronting China 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eriod wa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So, when it was divorced from the future fat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mpty talk of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personal freedom was not only unrealistic, but also poled apart from the rationalis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dvocated by the Enlighte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LIGHTENMENT New Culture Movement TRADITION MARX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