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对《爱欲与文明》的解读
1
作者 徐淑华 陈璐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8-79,82,共3页
马尔库塞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文明背后的人性被扭曲、爱欲被压抑、人的潜能被扼制、人的生机被窒息的病态现象,提出消除爱欲的压抑、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新的感受力"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文化理想与文明途径。他提... 马尔库塞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文明背后的人性被扭曲、爱欲被压抑、人的潜能被扼制、人的生机被窒息的病态现象,提出消除爱欲的压抑、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新的感受力"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文化理想与文明途径。他提出的建立新感性大大地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发展前景,这使他的美学思想在现当代西方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新感性” 爱欲解放
下载PDF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的内容及价值
2
作者 尹元华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3-64,68,共3页
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以其丰富的理论为当代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批判视角,被视为对美国和欧洲"新左派"有深远影响的人物,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 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以其丰富的理论为当代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批判视角,被视为对美国和欧洲"新左派"有深远影响的人物,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受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和席勒的影响,马尔库塞在其晚年针对美学和艺术提出了"新感性"的理论,以此将艺术和革命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之中,并用这种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性”理论 内容 价值
下载PDF
“新感性”:马尔库塞对李泽厚的窾要之功
3
作者 史华威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91-96,共6页
赫伯特·马尔库塞“新感性”的美学思想对李泽厚“新感性”的建立有窾要之功,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新感性”并非一日之功,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建构主体性实践哲学,作为“积淀说”的完善... 赫伯特·马尔库塞“新感性”的美学思想对李泽厚“新感性”的建立有窾要之功,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文献资料来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新感性”并非一日之功,早在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建构主体性实践哲学,作为“积淀说”的完善和“情本体”的基础,“新感性”肩负起复兴中国美学的使命。挖掘二人观点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理解李泽厚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中西合璧的学术思路,以期对目前的中国美学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性” 李泽厚 赫伯特·马尔库塞
下载PDF
马克思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正龙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130,2,共7页
在学科建立之初,美学便具有与身体有关的感觉和感性认识的双重内涵,即包含着当下性与超越性的双重维度。但在启蒙运动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氛围中,审美超越性的维度——非功利性的静观被突出,身体感知这一维度被压制。马克思通过对... 在学科建立之初,美学便具有与身体有关的感觉和感性认识的双重内涵,即包含着当下性与超越性的双重维度。但在启蒙运动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氛围中,审美超越性的维度——非功利性的静观被突出,身体感知这一维度被压制。马克思通过对感性实践和全面的人的感觉的强调,把美学研究从重视感性认识引向重视感性活动,从而为20世纪美学中身体感知的勃兴埋下了伏笔。同时,马克思的感性论又与人的全面解放和对美好社会的企盼相联系,因而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指向此岸与当下的身体美学又有矫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论美学 社会实践 感觉 感性活动 “新感性”论 “身体美学”
下载PDF
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美学革命——论马尔库塞“造反语言”理论的内在逻辑
5
作者 程振翼 《美育学刊》 2016年第5期61-66,共6页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为西方学生造反运动理论导师的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极富颠覆性的美学主张,这种理论可以称之为"造反语言"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土壤,并为当时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横空出世的语言理论...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为西方学生造反运动理论导师的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极富颠覆性的美学主张,这种理论可以称之为"造反语言"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土壤,并为当时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横空出世的语言理论,看似与马尔库塞之前的思想主张形成巨大的反差,但这种变化背后有着其内在的理论逻辑。由于现实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尔库塞必然要根据不同的现实背景对其理论进行调整,但是另一方面支撑这套理论的深层根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造反语言 《论解放》 “新感性”
下载PDF
走向“新感性”:在马尔库塞与李泽厚之间
6
作者 董军 《华中学术》 2022年第2期48-56,共9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往往以理性的压倒性优势宣告着感性的边缘地位,这一点在现代技术理性对人的宰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马尔库塞和李泽厚二人都秉承着马克思对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思想路线,并各自结合了其他思想资源开辟了对... 在西方哲学史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往往以理性的压倒性优势宣告着感性的边缘地位,这一点在现代技术理性对人的宰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马尔库塞和李泽厚二人都秉承着马克思对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思想路线,并各自结合了其他思想资源开辟了对于感性之研究的崭新视野,亦即“新感性”。当然,区别于马尔库塞将新感性理解为“爱欲”,李泽厚对于“情本体”的论说不仅在理论深度上切实勾连起了理性与感性,使二者和解,在现实表征中也以基于社会和历史的整体性的批判和改造革新了马尔库塞将批判局限于文化领域的思路。不由分说的是,二人之间的差异根源上只在于他们各自所面临的时代境况不同与吸收的思想资源不同,他们对于时代的诊断以及开出的药方,都值得重新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感性” 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 李泽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