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批评”文学理论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邱晓 李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161,共6页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qu...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唐诗研究 “新批评”理论 盛唐诗歌史 宫廷诗 京城诗
下载PDF
兰色姆“新批评”理论的本体意蕴与现代转换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燕楠 宋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9-144,共6页
兰色姆的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目前学者们对其本体论有不同的理解。从其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出发可以发现,与传统本体论不同,兰色姆的本体论对世界本体的探寻不是指向普遍的、实体性的概念化的绝对存在,或抽象的形而... 兰色姆的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目前学者们对其本体论有不同的理解。从其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出发可以发现,与传统本体论不同,兰色姆的本体论对世界本体的探寻不是指向普遍的、实体性的概念化的绝对存在,或抽象的形而上的真理,而是将艺术的存在规定为世界的本体。他的本体论关注的是以异质性、生成性、偶然性为特征的本体存在。兰色姆反对预设实体存在,认为由此在感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兰色姆所提出的本体论是属现代本体论范畴,是对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的一种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色姆 “新批评” 本体论 现代本体论
下载PDF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91,共4页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qu...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新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译介策略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早期译介 艾略特 瑞恰慈 文化语境
下载PDF
“新批评”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惠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125,共4页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 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看",新批评"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文本观、语义观、修辞观和细读法上。在"理论旅行"的过程中",新批评"并未化中国,而是快速地被中国化。其原因在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同质性,也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文化语境对外来文论的包容力与改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旅行” “新批评” 中国化 文化语境
下载PDF
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语言问题——论保尔·德曼对“新批评”的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昂智慧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8,共8页
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文学理论家保尔.德曼对“新批评”的基本语言理论观的质疑,指出他从文本的语言性出发,批评了“新批评”诸如“意图谬误”和文本的“本体论”与“有机整体”等观念。同时,德曼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否定性语言观,... 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文学理论家保尔.德曼对“新批评”的基本语言理论观的质疑,指出他从文本的语言性出发,批评了“新批评”诸如“意图谬误”和文本的“本体论”与“有机整体”等观念。同时,德曼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否定性语言观,以提示人们应该充分重视文学创作与阅读中的语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语言 意图 本体 有机整体
下载PDF
论“新批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兼评国内高校文论教材的编写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有亮 黄沈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28-32,共5页
文章认为,对"英美新批评"单质化与标签化的概括,有悖于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新批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得到说明:一是要区分英国新批评与美国新批评。二是新批评不是铁板一块,其不同成员对于... 文章认为,对"英美新批评"单质化与标签化的概括,有悖于它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新批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得到说明:一是要区分英国新批评与美国新批评。二是新批评不是铁板一块,其不同成员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各有差异。三是新批评实践家的"文本细读法"并无统一步骤和程序。在借鉴英美文论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内文论教材的编写模式,可以更为丰富多样、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丰富性 复杂性 单质化 标签化
下载PDF
民国“意义学”:“新批评”的中国化探索——以朱自清的系统实践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新批评"的开创者瑞恰慈和燕卜荪都曾在中国执教,这给当时学界带来了最新的西方理论,民国"意义学"正是这种学术新潮下的中国化实践。在众多学人的"意义学"探索中,以朱自清先生的研究最为系统持久。梳理... "新批评"的开创者瑞恰慈和燕卜荪都曾在中国执教,这给当时学界带来了最新的西方理论,民国"意义学"正是这种学术新潮下的中国化实践。在众多学人的"意义学"探索中,以朱自清先生的研究最为系统持久。梳理朱自清各学术阶段的"意义学"实践,重点考查他在诗学与文学批评两大研究领域内的"意义学"探索与改造,不仅有利于全面总结朱自清的学术成就与思想,也有助于反思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意义学” 朱自清
下载PDF
新时期“新批评”译介在中国的命运
8
作者 张惠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2,共4页
"新批评"在新时期的译介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韦勒克等作品的翻译与传播上,新时期的译介状态表现出系统化、规模化的特点。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深层文化语境对文学译介的规约作用。
关键词 “新批评” 译介 艾略特 韦勒克 文化语境
下载PDF
从载体论到本体论的语言自觉—“新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9
作者 张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5-170,共6页
"新批评"传入中国后,在文学语言观念上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反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开始重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二是通过20世纪8... "新批评"传入中国后,在文学语言观念上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后,中国文学批评反对传统的语言载体论,开始重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实现了语言意识的最初自觉;二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文学本体论"大讨论,产生了由语言载体论向本体论的转向,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本体地位,但由于对"新批评"的误读和中国化的文论环境,文学批评又最终走向了主体论;三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面临价值虚无主义的危机,重新讨论"新批评",有利于文学价值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载体论 本体论 价值重建
下载PDF
“新批评”方法的起点与末路
10
作者 王向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10,95,共6页
文学艺术是社会现象之一,它的作者作为社会历史的人,无法不在作品中表现社会历史,因而就无法割断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但是在20世纪产生的多种形式主义美学研究方法,为了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在评论文艺作品中特别片面地夸大形式的意义,岀... 文学艺术是社会现象之一,它的作者作为社会历史的人,无法不在作品中表现社会历史,因而就无法割断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但是在20世纪产生的多种形式主义美学研究方法,为了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在评论文艺作品中特别片面地夸大形式的意义,岀现了多种以艺术形式为艺术本体的形式主义流派,英美的"新批评"即是其中之一。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的"新批评"方法,以文艺作品的形式为本体,认定艺术批评的目的在于艺术的自身,阻断了艺术与社会历史的密切联系,所以尽管他们的理论方法在认识艺术形式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他们与其同道所秉持的方法,都在时兴一段时间之后走向了难以回转的末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艾略特 韦勒克 《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 历史回归
下载PDF
巴罗克文艺与英美“新批评”
11
作者 李梅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6-99,共4页
任何一种文艺观念都有其历史传承与理论渊源,英美"新批评"也不例外。在"新批评"的理论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出巴罗克(Baroque)式的文艺理念,如在诗歌趣味上欣赏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在审美分析中关注美的模糊... 任何一种文艺观念都有其历史传承与理论渊源,英美"新批评"也不例外。在"新批评"的理论建构中,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出巴罗克(Baroque)式的文艺理念,如在诗歌趣味上欣赏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在审美分析中关注美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重视对诗歌的立体结构分析等。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新批评"重要学者雷纳·韦勒克所使用的批评方法,也受到了巴罗克艺术理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巴罗克文艺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论“新批评”译介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以新时期以来的译介为例
12
作者 王有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5-28,共4页
新时期以来,国内对"新批评"译介,存在着"观念至上"的倾向,即过度强调对其批评理论的译介,严重忽视了其批评实践的价值。这一倾向的后果是,既影响了国内学界对"新批评"的认识,又严重制约了我们对"新... 新时期以来,国内对"新批评"译介,存在着"观念至上"的倾向,即过度强调对其批评理论的译介,严重忽视了其批评实践的价值。这一倾向的后果是,既影响了国内学界对"新批评"的认识,又严重制约了我们对"新批评"的理解、接受和运用。改变"新批评"译介、研究和运用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使其真正"中国化",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新批评” “观念至上”
下载PDF
论“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元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8-43,共6页
美英“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是我国文艺理论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文学木体论的来源之一,国内的文学本体论的呼唤者也自觉地向“新批评”派寻觅理论武器。“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认为“我们得回到诗本身,绝不能离开诗”,国内有人也提出... 美英“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是我国文艺理论最近几年来出现的文学木体论的来源之一,国内的文学本体论的呼唤者也自觉地向“新批评”派寻觅理论武器。“新批评”派的文学本体论认为“我们得回到诗本身,绝不能离开诗”,国内有人也提出文学研究要“回复到自身”,由外到内,由着重考察文学的外部规律向深入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转移,即研究文学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律等等。文艺向审美属性和自身特殊规律转靠的过程中,文艺创作从a五倍节”t’于从物”a于十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文学本体论 诗歌 研究文学 “张力” 艺术作品 新实在论 文艺 黑格尔 布鲁克斯
下载PDF
王纲解纽与浴火重生——论新媒体中的“新批评”
14
作者 张伟 《艺术广角》 2016年第2期12-17,共6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普及,把当今社会带入多媒体时代,也使得文化的生产、传播方式的传统格局被打破。作为引领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的文艺评论,在这个存在空间遭遇蚕食、影响力锐减、受众期待视野发生激烈改变的...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普及,把当今社会带入多媒体时代,也使得文化的生产、传播方式的传统格局被打破。作为引领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的文艺评论,在这个存在空间遭遇蚕食、影响力锐减、受众期待视野发生激烈改变的大环境下,如何继续发声,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评论 “新批评” 王纲 多媒体时代 数字信息技术 期待视野 文艺现象 批评主体 时代精神 文艺史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新批评”理论性质研究
15
作者 张丽青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93-96,共4页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在文学研究中,会遇到很多共同问题,仅用单一的民族文化视野来考察本国文学是难以洞察文学的本质的。本论文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从文本观、语言观、批评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在文学研究中,会遇到很多共同问题,仅用单一的民族文化视野来考察本国文学是难以洞察文学的本质的。本论文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从文本观、语言观、批评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的"新批评"理论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新批评”理论 文本观 语言观 批评方法
下载PDF
“新批评”方法的应用
16
作者 李自修 《山东外语教学》 1988年第1期30-35,46,共7页
一、“新批评”的缘起和观点本世纪初,正当泰纳在孔德实证哲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确立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元素”的所谓社会历史批评大行其道的时候,连袂出现了俄国形式文论和英美的“新批评”。两个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和谐的音符一... 一、“新批评”的缘起和观点本世纪初,正当泰纳在孔德实证哲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影响下确立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元素”的所谓社会历史批评大行其道的时候,连袂出现了俄国形式文论和英美的“新批评”。两个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和谐的音符一经奏出,便立即改变了欧美批评的旧有格局,打破了人们在批评领域内的思维定势,此后,从各种不同审视角度观照文学这一认识论状态的理论应运而生,终致形成了今天全方位逼近文学的多元互补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批评领域 在一个地铁车站 细读法 达尔文进化论 社会历史批评 布鲁克斯 兰色姆 文本语言 谈话者
下载PDF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17
作者 程新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34,共3页
有人说:二十世纪是批评的时代。确实,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和教育界,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 有人说:二十世纪是批评的时代。确实,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界和教育界,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中学语文 作品主题 旧民主主义 内容和形式 文学作品 《药》 文学教学 辛亥革命 荷塘月色
下载PDF
试论韦勒克对“新批评”的批评
18
作者 宋梓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现代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同时也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方法论意义。通过审视韦勒克对新批评的批评和辩护,重新辨析了新批评的概念、厘清新批评流派和成员问题、批驳了关...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现代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同时也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方法论意义。通过审视韦勒克对新批评的批评和辩护,重新辨析了新批评的概念、厘清新批评流派和成员问题、批驳了关于新批评的一系列非难。"新批评"是一个复杂的谱系,以韦勒克对新批评的批评作为切入点,以二者独特的关系为纽带,力图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的新批评,有助于我们对"新批评"的根本症结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韦勒克 批评
下载PDF
英美“新批评”与现象学之间的家族相似性
19
作者 佟姗珊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4期149-152,共4页
英美“新批评”与现象学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两大学术流派,“新批评”理论与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虽有着完全不同的哲学背景,但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性”。对它们已经展现出的相似之处进行梳理和对比,更可以明晰二者在捍卫作品... 英美“新批评”与现象学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两大学术流派,“新批评”理论与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虽有着完全不同的哲学背景,但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性”。对它们已经展现出的相似之处进行梳理和对比,更可以明晰二者在捍卫作品完整性方面存在着相互调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批评 本体论批评 英伽登 “新批评”
下载PDF
“新批评”与澳大利亚文学课程的开设
20
作者 陈振娇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59,157,共10页
"新批评"于20世纪30、40年代从英国传入澳大利亚,由于其在澳大利亚大学中的迅速发展,英国文学开始垄断澳大利亚课堂,这使得在50、60年代取得长足发展的澳大利亚文学始终被挡在大学课堂门外。在大部分教师对澳大利亚文学不屑... "新批评"于20世纪30、40年代从英国传入澳大利亚,由于其在澳大利亚大学中的迅速发展,英国文学开始垄断澳大利亚课堂,这使得在50、60年代取得长足发展的澳大利亚文学始终被挡在大学课堂门外。在大部分教师对澳大利亚文学不屑一顾的情况下,少部分尝试澳大利亚文学教学的先驱面临着重重困难。文森特·巴克利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一方面肯定了澳大利亚文学的成就,另一方面立足于"新批评"的批评思想革新了教学方法,巴克利的做法获得了"新批评"派批评家的普遍认可。在此过程中,"新批评"不仅完成了自身在澳大利亚的理论建构,也成功地实现了澳大利亚文学的体制化,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利维斯 澳大利亚 文学课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