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新批评”文学理论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影响 |
邱晓
李浩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2
|
兰色姆“新批评”理论的本体意蕴与现代转换 |
张燕楠
宋伟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3
|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研究 |
张惠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4
|
“新批评”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 |
张惠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5
|
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语言问题——论保尔·德曼对“新批评”的批评 |
昂智慧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6
|
论“新批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兼评国内高校文论教材的编写模式 |
王有亮
黄沈俊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7
|
民国“意义学”:“新批评”的中国化探索——以朱自清的系统实践为讨论中心 |
王晓东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7 |
1
|
|
8
|
新时期“新批评”译介在中国的命运 |
张惠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9
|
从载体论到本体论的语言自觉—“新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
张惠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0
|
“新批评”方法的起点与末路 |
王向峰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1
|
巴罗克文艺与英美“新批评” |
李梅英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2
|
论“新批评”译介中的“观念至上”倾向——以新时期以来的译介为例 |
王有亮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3
|
论“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 |
熊元义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
|
|
14
|
王纲解纽与浴火重生——论新媒体中的“新批评” |
张伟
|
《艺术广角》
|
2016 |
0 |
|
15
|
《文心雕龙》的“新批评”理论性质研究 |
张丽青
|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6
|
“新批评”方法的应用 |
李自修
|
《山东外语教学》
|
1988 |
0 |
|
17
|
“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 |
程新屏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18
|
试论韦勒克对“新批评”的批评 |
宋梓祎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9
|
英美“新批评”与现象学之间的家族相似性 |
佟姗珊
|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22 |
0 |
|
20
|
“新批评”与澳大利亚文学课程的开设 |
陈振娇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