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战”·“逆行”·“新时期”—— 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1
作者 刘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逆行” “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下载PDF
英美“新批评”在中国“新时期”——历史、研究和影响回顾 被引量:9
2
作者 赵毅衡 姜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1-205,共5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各种学说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历程。西方文论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理论工作者...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各种学说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历程。西方文论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当人们忙于对各种西方文论学习、输入和运用时,中国文论界却慢慢失去了自己固有的话语,失去了解决中国当下文论发展问题的能力,也简化了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甚至矛盾丛生的文艺现象。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文论,探讨各种思潮、流派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影响,寻找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话语,如何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着这一初衷,本刊将近30年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各种西方文艺思潮、文论流派加以梳理,系统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陆续介绍到中国的重要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本期的这组文章既有对这些思潮、流派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微观分析。希望这组文章对读者全面掌握这些思潮和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研究现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 “新时期” 20世纪前半期 历史 中国 文学批评 布鲁克斯 文学理解
下载PDF
从“革命凯歌”到“改革新声”——“新时期”与王蒙小说中的声音政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欣玥 赵天成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13-20,共8页
一个穿军服的同志(当然,他也是党员!)大幅度地挥动着手臂,打着拍子教大家唱《国际歌》。过去,钟亦诚只是在苏联小说里,在对布尔什维克就义的场面的描写中看到过这首歌。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你要打铁就得趁热……这词句,这旋律,这千百... 一个穿军服的同志(当然,他也是党员!)大幅度地挥动着手臂,打着拍子教大家唱《国际歌》。过去,钟亦诚只是在苏联小说里,在对布尔什维克就义的场面的描写中看到过这首歌。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你要打铁就得趁热……这词句,这旋律,这千百个本身就是饥寒交迫的奴隶——一钱不值的罪人——趁热打铁的英雄的共产党员的合唱,才两句就使钟亦诚热血沸腾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王蒙小说 政治 声音 革命 共产党员 《国际歌》
下载PDF
世界向“新时期”转变 被引量:4
4
作者 崔立如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共3页
“9·11事件”是冷战结束后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值此“9·11”五周年之际,《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举办了“‘9·11’以来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外交”专题研讨会,邀请在京二十余位国际问题专家就五年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反恐形... “9·11事件”是冷战结束后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值此“9·11”五周年之际,《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举办了“‘9·11’以来国际形势变化与中国外交”专题研讨会,邀请在京二十余位国际问题专家就五年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反恐形势、当前国际体系中的深层矛盾、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美国反恐的得与失、美国国际地位及实力的升与降、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刊发,以期对读者把握国际战略形势及理解中国对外战略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 “新时期”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战略形势 世界 中国对外战略 反恐形势
下载PDF
激流之下有暗礁——关于“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思潮的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光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8,共9页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思潮 《班主任》 反思 人物设置 学生形象 灵魂工程师 文学叙述
下载PDF
从戴厚英看“新时期”初期文学中的“人” 被引量:2
6
作者 翟业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6-41,95,共6页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初期文学 戴厚英 “人”
下载PDF
“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金胜 《社会科学论坛》 2012年第6期179-187,共9页
"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叙事,既回归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话语和国民性改造主题,又延续了传统革命叙事中的"阶级""人民"话语并在"新时期"路线话语中得以历史化展开。较... "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叙事,既回归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话语和国民性改造主题,又延续了传统革命叙事中的"阶级""人民"话语并在"新时期"路线话语中得以历史化展开。较之"五四""新时期"初期的启蒙叙事显示出一种特定历史意识和文化逻辑统摄下的选择倾向和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初期小说 启蒙叙事 自我认同 回归 重构.
下载PDF
理论方法的拓展与史学意识的强化——“新时期”文学批评的研究历程与新空间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慎 《学术探索》 2018年第9期103-109,共7页
"新时期"文学批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语境的转变、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嬗变历程。从发端于"同步研究"时期的现象概评、批评家论,到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再到历史意识的强化,广阔的文化视野与切... "新时期"文学批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语境的转变、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嬗变历程。从发端于"同步研究"时期的现象概评、批评家论,到中西文化的比较视野,再到历史意识的强化,广阔的文化视野与切实的历史意识逐渐深化了相关认识和判断。特别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学"成为21世纪以来研究的"热点",文学批评不仅成为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而且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学史信息、汇聚着时代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潮流与历史风云,研究其自身转型、发展、演进及与时代思潮关系的文学史意识日渐觉醒,对批评话语与复杂的历史机制关系的考察也逐渐展开,为深入"新时期"文学批评话语的历史机制,探究其话语的生成、挫折、变异、迷失的过程打开了新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文学批评 研究方法 文学史意识
下载PDF
论“新时期”初期作家启蒙认同困境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金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2-28,共7页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人民话语"为关键词的"新时期"想像,无法绕过既是其展开叙事的"前史"同时又在"新时期"发挥现实功能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初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启蒙认同和人民认同之间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写真实” 人学话语 人民话语 认同困境
下载PDF
“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胜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3期196-204,共9页
尽管"新时期"初期小说以"写真实"话语和"人学"话语呈现出向"五四"启蒙精神的回归,但在"新时期"特定历史意识和文化逻辑的制导下,其启蒙认同的建构却又显示出不同于"五四"... 尽管"新时期"初期小说以"写真实"话语和"人学"话语呈现出向"五四"启蒙精神的回归,但在"新时期"特定历史意识和文化逻辑的制导下,其启蒙认同的建构却又显示出不同于"五四"启蒙文学的文化心理机制和叙事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初期小说 “人学”话语 “人民”话语 启蒙认同 叙事表征
下载PDF
“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金胜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21-27,共7页
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语境,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悖论式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和精神结构。这种悖论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与写作中。"新时期"初期文学叙事的现代性追求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匮乏... 中国现代性的悖论式语境,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悖论式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和精神结构。这种悖论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与写作中。"新时期"初期文学叙事的现代性追求从一开始就隐含着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匮乏,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遭遇到更大的挑战,知识分子普遍产生了自我认同与阐释中国的双重焦虑。在全球化、世俗化语境中知识分子及其叙事亟需重建其公共性、反思性、独立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知识分子叙事 认同建构 中国现代性 悖论式语境
下载PDF
历史的“终结”与“浮现”——关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立群 《理论与创作》 2008年第6期4-7,共4页
随着“新世纪文学”或曰“世纪初文学”逐渐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一种新的命名渴望逐渐成为推动文学历史的动力。在这种明显带有主客观倾向的历史化进程中,对年代的敏感或许正是人们强加给时间以限定的基本初衷——即使忽视20世纪... 随着“新世纪文学”或曰“世纪初文学”逐渐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一种新的命名渴望逐渐成为推动文学历史的动力。在这种明显带有主客观倾向的历史化进程中,对年代的敏感或许正是人们强加给时间以限定的基本初衷——即使忽视20世纪中国文学渐行渐远的脚步,批评与理解的热情也会让难以捉摸的历史总是存有充满诱惑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历史 “新时期” 解读 世纪文学 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 历史化
下载PDF
修辞论视角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的出场与存在状态
13
作者 泓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4-78,共5页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文学修辞批评 文学观念 修辞意识
下载PDF
“新时期”之初的农民想象——以《陈奂生上城》为中心
14
作者 张小刚 王莹莹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0-54,共5页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在时代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对新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有意味的重构,其独特的故事构设和叙事姿态契合了"新时期"之初意识形态对农民的预设和想象,向往"现代化"和... 作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在时代转折的历史语境中对新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有意味的重构,其独特的故事构设和叙事姿态契合了"新时期"之初意识形态对农民的预设和想象,向往"现代化"和作为被启蒙对象的喜剧性的农民形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中重新获得了合法性。这个农民进城的故事已成为重释"新时期"之初的文学场域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民想象 意识形态 历史语境
下载PDF
“新时期”设计——20世纪中国设计现象观察之四
15
作者 曹小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2,共11页
本篇观察以"新时期"三十年历史回顾的视角,对中国当代设计发展历程的诸多现象给予全面考察,归纳出中国当代设计成为"新时期"中国成长之路上重要表征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指出,今日中国的设计有时还会在"理想&qu... 本篇观察以"新时期"三十年历史回顾的视角,对中国当代设计发展历程的诸多现象给予全面考察,归纳出中国当代设计成为"新时期"中国成长之路上重要表征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指出,今日中国的设计有时还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不定,而迅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的显现,或许照应出的就是设计自身在特殊历史背景下"跨越式"发展的得与失。本篇观察可谓是20世纪后三十年中国设计史的专题书写,其记载全面而深入,是颇为重要的设计史研究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设计 设计“现代性”的起点 改变学院教育
下载PDF
“新时期”之初(1976—1979)作家的形象变迁与身份转换
16
作者 李旺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3期75-81,共7页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抓,由于当时政治局势还没有明朗化,“凡是派”处于优势位置,所以媒体对“文化大革命”的正面宣传依然进行。与此前不同的是报纸舆论在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时追加了批判“四人帮”的字眼。随着改革思潮的...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抓,由于当时政治局势还没有明朗化,“凡是派”处于优势位置,所以媒体对“文化大革命”的正面宣传依然进行。与此前不同的是报纸舆论在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时追加了批判“四人帮”的字眼。随着改革思潮的胜利,中共中央对“文化大革命”的罪恶性的反省得到全国民众的赞同。在1976至1979年“文革”结束“新时期”开始这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身份转换 形象变迁 “文化大革命” “四人帮” 作家 反革命集团 政治局势
下载PDF
为霞满天纵歌吟——满族资深作家们的文学“新时期”
17
作者 关纪新 《满族研究》 2011年第3期3-12,共10页
20世纪结尾20年被文艺界称作"新时期"。"新时期"对中国文艺勃然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因文革遭受重创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新完成"热启动"过程。此际满族文学扶摇腾飞,与各兄弟民族文学同步攀升;尤其是一批... 20世纪结尾20年被文艺界称作"新时期"。"新时期"对中国文艺勃然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因文革遭受重创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新完成"热启动"过程。此际满族文学扶摇腾飞,与各兄弟民族文学同步攀升;尤其是一批满族资深作家,壮心不已,抖擞精神,均有重要的作品奉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满族 资深作家 文学奉献
下载PDF
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18
作者 王金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5-52,共8页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 “新时期”小说 自我认同 主体
下载PDF
“新时期”小说电影改编的几种现象分析
19
作者 穆厚琴 裴靖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1期24-27,共4页
1980年至2009年,中国的电影改编主要以"新时期"传统小说为主,"新时期"传统小说所具有的先锋色彩主题及其文学实验,促使中国导演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对文化、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尝试进行电影艺术的先锋实验,推动了中国... 1980年至2009年,中国的电影改编主要以"新时期"传统小说为主,"新时期"传统小说所具有的先锋色彩主题及其文学实验,促使中国导演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对文化、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尝试进行电影艺术的先锋实验,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2011年以后,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热达到高潮,电影改编出现两个新现象:作家的品牌效应、粉丝电影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商品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电影改编 性别意识 先锋实验 商业成功
下载PDF
“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
20
作者 王金胜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10期46-60,共15页
"新时期"初期,在新的历史意识的推动下,作家们开始重新建构"文学"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归来"作家的笔下,"人民"成为一个不可置疑、不可分析的元话语。作为一种新的伦理样式和评价原... "新时期"初期,在新的历史意识的推动下,作家们开始重新建构"文学"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归来"作家的笔下,"人民"成为一个不可置疑、不可分析的元话语。作为一种新的伦理样式和评价原则,其内部渗透着浓郁的革命伦理和政党伦理。"知青"作家则重构了以个体生命体验为核心的"人民"认同。"人民"褪去了主流政治话语曾强加于它的油彩,成为这一群体的带有民粹主义、理想化色彩的生命和精神寄托。在"新时期"初期小说中,"人民"主要是在"精神返乡"的意义上发挥其政治功能、道义功能或精神寄托功能。这种理想化、抽象化的"人民"话语昭示着"新时期"初期小说中个体化启蒙叙事的内在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初期小说“ 人民”话语 启蒙认同 叙事表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