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1
作者 王金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5-52,共8页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 “新时期”小说 自我认同 主体
下载PDF
“新时期”小说电影改编的几种现象分析
2
作者 穆厚琴 裴靖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1期24-27,共4页
1980年至2009年,中国的电影改编主要以"新时期"传统小说为主,"新时期"传统小说所具有的先锋色彩主题及其文学实验,促使中国导演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对文化、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尝试进行电影艺术的先锋实验,推动了中国... 1980年至2009年,中国的电影改编主要以"新时期"传统小说为主,"新时期"传统小说所具有的先锋色彩主题及其文学实验,促使中国导演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对文化、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尝试进行电影艺术的先锋实验,推动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2011年以后,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热达到高潮,电影改编出现两个新现象:作家的品牌效应、粉丝电影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商品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电影改编 性别意识 先锋实验 商业成功
下载PDF
论“新时期”初期作家启蒙认同困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金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22-28,共7页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 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初期小说家初步确立了启蒙者身份,在创作中接通和张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人学主题。但其对"人学话语"的艺术表现,无法超脱于以"人民话语"为关键词的"新时期"想像,无法绕过既是其展开叙事的"前史"同时又在"新时期"发挥现实功能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初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启蒙认同和人民认同之间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写真实” 人学话语 人民话语 认同困境
下载PDF
“后新时期”概念讨论与“后现代”话语生产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军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77-81,共5页
只要一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便会遇到一系列无法绕开的问题:中国究竟有无后现代?如果有的话,它是以何种面目存在的?它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面对后现代,我们在文化策略上是应该认同,还是抗拒?这种种疑问,恰恰显示... 只要一提到“后现代主义”,我们便会遇到一系列无法绕开的问题:中国究竟有无后现代?如果有的话,它是以何种面目存在的?它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面对后现代,我们在文化策略上是应该认同,还是抗拒?这种种疑问,恰恰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复杂性。如果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西方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 时期文学 先锋批评 “后现代” 先锋文学 “新时期”小说 阐释模式 后现代性
下载PDF
新时期小说与“现代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颐武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4-41,共8页
新时期小说与“现代性”张颐武一在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多重转型的进程中,有关文化选择的争议与分歧已经以一种新的形态十分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在杂乱而含混的讨论之中,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态已在依稀中显示了自己的踪迹。“新时期”与... 新时期小说与“现代性”张颐武一在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多重转型的进程中,有关文化选择的争议与分歧已经以一种新的形态十分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在杂乱而含混的讨论之中,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态已在依稀中显示了自己的踪迹。“新时期”与“后新时期”间的差异与区别已达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时期文学 “现代性” 时期小说 现代化 个人主体 文化反思 “民族寓言” 第三世界 文化意识
原文传递
喧哗与骚动:王朔潮印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晓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17-23,共7页
关键词 王朔小说 喧哗与骚动 主流文化 顽主 叙述者 “新时期”小说 时期 “痞子” 弗洛伊德 亚文化
下载PDF
"Thematic archetypes" and new era fiction
7
作者 Wang Guangdo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13-127,共15页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offers a localized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proposes that four "thematic archetyp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 b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offers a localized explana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It proposes that four "thematic archetyp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olklore, legends and the novel in the new er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The first is the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the second, enduring suffering and realizing one's poterltial; the third, discontent with reality expressed in writing about imaginary worlds; and the last, criticism of the materialistic personality which places material gain above justice and lusts after gain. The presentation, dynamics of change, pract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se "thematic archetypes" in the novels of the new era reveal writers' reflections on "modernity" and the awakening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relation to their own land.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world outlook that pursues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view of life that prefers justice to material gain, and the values that affirm morality, life and human dignity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literature may supply us with important spiritual resources for responding to contemporary life, rebuilding the poetry of life and raising the quality of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matic archetype new era fiction folk culture aesthetic val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