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离散”中寻求“认同”——“新时期文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岗 程永新 王钦(整理) 《枣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5-22,共8页
"文学性"其实和编辑有很重要的关系,是被编辑生产出来的"文学性"。20世纪80年代更可以看出编辑的特点,编辑有意识地编发文学作品以表达自身对于文学的看法。当代文学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可以拓展,应该把围绕作品的各... "文学性"其实和编辑有很重要的关系,是被编辑生产出来的"文学性"。20世纪80年代更可以看出编辑的特点,编辑有意识地编发文学作品以表达自身对于文学的看法。当代文学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可以拓展,应该把围绕作品的各种因素揭示出来。从"新时期文学30年"甚至是更广阔的"当代文学60年"的角度来看,其中包含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作家面临15年的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前的所有中国人没有经历过的。作家如何来把握这一变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迅猛程度,这是过去中国作家从来没有办法体会到的一种离散的经验,即我们的经验分崩离析了。这种离散的经验也成了"全球化"经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失去一个完整的世界之后怎么办?这是中国作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今天很难在已有的艺术形式和人的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关系,值得去思考。恐怕我们过去的审美经验、文学经验都要发生变化和修正。"新时期文学30年"或者说"当代文学60年"是个比较完整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文学是否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期?在未来的日子里,文学的出路又在哪里?还有多少可能性?无论是作家面对的生活世界,还是作家自身的状况,媒介的条件等等,经过了最近15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缺失。每个人都需要认同,你的认同依据是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找不到了。而如果回顾文学的历史的话,会发现文学不完全是追求艺术性、审美,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提供了人们认同的依据。我们今天讨论"新时期30年"之后的文学怎么走,实际上也是讨论在这个剧变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认同的依据。得有某种认同,有精神领域的某种价值标准。说得更大一些,和信仰之间也有关系。我们如今对这些东西的强调太少了,批评家们是否得为建立这些标准发出自己的声音呢?所以在这么一个离散的社会,知识分子责任重大。在离散中寻找一种新的认同,建构新的价值,这可能是将来的文学需要承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新时期文学30年” 离散 认同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兼谈现实主义再认识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秀明 葛舒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集体合作的大型丛书,不仅对后来的史料编纂及其批评和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大型丛书 集体合作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编纂 现实主义 十七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3
作者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28-148,共2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成立30 东方文学 中俄文化 翻译文学 “神似”论 傅雷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30年的回顾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万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5,共6页
作为文学史建构的新时期文学,既有社会发展的生成原因,也有文学史研究自身的生成因素。新时期文学史建构的三个基点:"人"的主题贯穿,文学性体认的去蔽,整体性的架构。文化结构内部的不平衡造成文学治史思考的困惑。针对困惑... 作为文学史建构的新时期文学,既有社会发展的生成原因,也有文学史研究自身的生成因素。新时期文学史建构的三个基点:"人"的主题贯穿,文学性体认的去蔽,整体性的架构。文化结构内部的不平衡造成文学治史思考的困惑。针对困惑进行的反思:坚持把新时期文学本体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整体性语境中整合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观照;注重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30 文学史建构 文化资源 文化结构内部的不平衡 回顾和反思
下载PDF
新时期 新经验 新期待——改革开放30年的河南文艺总述 被引量:2
5
作者 孙荪 何弘 《中州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河南的文学艺术真正走向了自觉,河南文艺各个门类的发展壮大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各主要艺术门类有了自己明确的审美追求和风格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厚的历史感为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河南的文学艺术真正走向了自觉,河南文艺各个门类的发展壮大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各主要艺术门类有了自己明确的审美追求和风格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强烈的现实感和深厚的历史感为基调、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文艺 改革开放30 时期
下载PDF
新时期30年文化体制改革述略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全华 《桂海论丛》 2011年第2期1-6,共6页
新时期30年文化体制改革大致上可以分成20年"从动式"文化体制改革和新世纪"主动式"文化体制改革两个阶段。发生阶段性转变的原因是受经济改革带动和对文化安全问题与文化的经济价值的认识加深了。"从动式"... 新时期30年文化体制改革大致上可以分成20年"从动式"文化体制改革和新世纪"主动式"文化体制改革两个阶段。发生阶段性转变的原因是受经济改革带动和对文化安全问题与文化的经济价值的认识加深了。"从动式"改革是跟随经济改革而被动进行的,目的是减轻财政负担;"主动式"改革是对知识经济和文化安全问题有了崭新认识之后,为发展和繁荣文化而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时期30 文化体制改革
下载PDF
新时期三十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被引量:3
7
作者 莫立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2,共4页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 中国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走过近三十载的历程。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开放三个时段。从性别的视野研究文学,重视女性文学文本,关注、重视女作家,关注、重视女作家独特的性别创作体验、性别创作特质,建构女性文学研究学科,以及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过渡到"性别诗学",可谓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索的重点与取得的业绩。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又有其严重的不足。这首先表现在部分学者在对西方理论嫁接上的生吞活剥。其次,中国古代本土思想文化资源的缺失。再次,研究对象的偏嗜与评判标准的绝对化、单一化。放眼未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许多条路可走,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本土化以及将相对封闭、狭窄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拓宽为相对开放、广阔的性别诗学,或者称为"性别批评",将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必须解决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三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下载PDF
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 被引量:1
8
作者 范国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41-145,共5页
通过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群众推荐基础上的专家评选,来探讨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对新时期文学的建构。提出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之间具有某种深层互动关系:一方面范围极广的群众推荐本身体现了新... 通过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群众推荐基础上的专家评选,来探讨何种力量以何种方式参与了对新时期文学的建构。提出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之间具有某种深层互动关系:一方面范围极广的群众推荐本身体现了新时期文学的民主化诉求,另一方面专家评选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对专业化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因而实际上,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对社会主义文学规范的重新阐释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8文学评奖 评奖机制 时期文学
下载PDF
“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中的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传统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旺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3年第2期172-188,共17页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是十七年文学重要的创作潮流,它以其典范作家作品的产生构成了1949年后中国文学的一份传统。在故事结构、人物类型、叙述手法方面,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对'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中的同类小说创作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农村题材 “文革”文学 时期文学 十七文学
下载PDF
政治话语:基督教文化在新中国文学30年中的基本质态
10
作者 唐小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74-180,共7页
基督教文化因素,并未在1949-1979年间中国大陆文学中销声匿迹,只是基督教文化在现代汉语文学建构中的话语方式,随着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发生了深刻变化,从20世纪上半叶的伦理话语转向政治话语,再由政治话语演变为文学修辞。新中国文学30... 基督教文化因素,并未在1949-1979年间中国大陆文学中销声匿迹,只是基督教文化在现代汉语文学建构中的话语方式,随着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发生了深刻变化,从20世纪上半叶的伦理话语转向政治话语,再由政治话语演变为文学修辞。新中国文学30年中的基督教文化因素,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的个人心性中,还程度不一地发挥着信仰改塑、苦难担当、灵魂救赎和文化政治的功能,其存在方式也更为内在、更加隐蔽。它对新中国文学修辞和文学意义的丰富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想象中透露出独特的宗教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30 基督教文化 政治话语 文学修辞
下载PDF
显性“共名”与隐性“突围”——新中国初期30年文学思潮研究
11
作者 黄红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9-134,共6页
新中国初期30年文学思潮不仅包括显性层面的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与"左"倾政治路线共名的主潮,而且包括隐性层面的突破单一文化体制、回归文学本体的暗流。显性层面的文学思潮上承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 新中国初期30年文学思潮不仅包括显性层面的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与"左"倾政治路线共名的主潮,而且包括隐性层面的突破单一文化体制、回归文学本体的暗流。显性层面的文学思潮上承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和40年代延安文艺,具体表现为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到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文学,最后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隐性层面的文学思潮上承现代人文主义与自由主义文学,具体表现为"十七年"中的几次"突围"和"文革"中的"地下写作"。只有回到历史语境才能合理评价这30年文学思潮的"一体两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初期30 文学思潮 显性层面 隐性层面
下载PDF
唐代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反思及其深化——新时期40年唐代文学思想研究的回思与建设
12
作者 刘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2,共4页
新时期40年,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和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为代表的唐代文学思想史著作,自觉克服此前文学思想史所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积极探索了立足创作和批评来分析、建构唐代文学思想史的有效方式,取... 新时期40年,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和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为代表的唐代文学思想史著作,自觉克服此前文学思想史所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积极探索了立足创作和批评来分析、建构唐代文学思想史的有效方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理论反思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局限。未来的学术研究,要加强对唐代文学审美范式的提炼,深化对核心文学观念的认识,进一步吸收唐代散文研究成果以突破纯文学观念的束缚,从而积极深化对唐人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40 唐代文学思想史 创作批评 理论反思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化:以《新时期文学六年》为例
13
作者 李云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7-93,共7页
通过历史编撰的方式对历史的演变进行合法性论证,是社会转型时期一项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程。作为历史编撰的构成部分,"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化也是文学史家从当下出发重新组织并赋予所选择的文学对象以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新时... 通过历史编撰的方式对历史的演变进行合法性论证,是社会转型时期一项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程。作为历史编撰的构成部分,"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化也是文学史家从当下出发重新组织并赋予所选择的文学对象以意义的过程。本文以新时期文学起源阶段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室编写的《新时期文学六年》(1985)为例,从"文学理论批评"的功能、对于思潮演进的设定、对于异质性因素的消化与转化几个角度切入,讨论"新时期文学"的历史编撰工作如何赋予"新时期文学"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历史化 时期文学
下载PDF
承验与超越──新时期八年(1976-1984)悲剧文学题材研究
14
作者 陈思广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12期69-72,76,共5页
承验与超越──新时期八年(1976-1984)悲剧文学题材研究陈思广从泥淖中奋起的新时期文学,首先重举人的大旗,向十年浩劫时践踏人的尊严、蔑视人的价值、摧残人的生命,发出了悲愤的呐喊。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 承验与超越──新时期八年(1976-1984)悲剧文学题材研究陈思广从泥淖中奋起的新时期文学,首先重举人的大旗,向十年浩劫时践踏人的尊严、蔑视人的价值、摧残人的生命,发出了悲愤的呐喊。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率先喊出了时代的呼声。触发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 悲剧文学 承验型悲剧 高加林 悲剧主人公 超越型悲剧 知识分子 生命情态 悲剧命运 悲剧风格
下载PDF
知识女性的困惑与寻求——女性文学在新时期十年中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玫 《当代作家评论》 1986年第6期30-38,共9页
社会主义历史新时期的早些时候,对于正在崛起的女性作家最大的诱惑,恐怕就是要求有自己的小说天地了。把在旧往的浩劫中被压抑的女性的(更确切地说是知识女性的)全部天性、情感,渴望和心绪宣泄出来。
关键词 知识女性 女性文学 历史时期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小说题材 自我更 自我意识 情感 时期文学
下载PDF
“解冻”文学与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的同一性
16
作者 马晓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90-97,共8页
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与苏联“解冻”文学代表着中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二者的对比分析中揭示社会政治、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作用,着重指出它们在文学主潮、文学观念与文学风格上所表现... 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与苏联“解冻”文学代表着中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二者的对比分析中揭示社会政治、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作用,着重指出它们在文学主潮、文学观念与文学风格上所表现的同一性,以及两个民族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时期文学 苏联 “解冻”文学 同一性 审美价值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创作对17年文学传统的悬隔与会通——从刘勰的“通变”思想谈起
17
作者 徐宝锋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2-65,共4页
从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所提出的“会通适变”思想出发,探讨并阐明了新时期文学创作对于17年文学传统的会通与悬隔问题,在充分肯定新时期文学创新成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文学由于缺少17年文学所具有的那种民族、国家、集... 从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所提出的“会通适变”思想出发,探讨并阐明了新时期文学创作对于17年文学传统的会通与悬隔问题,在充分肯定新时期文学创新成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文学由于缺少17年文学所具有的那种民族、国家、集体主义体悟和关怀而造成的精神蜕变。进而认为,17年文学那种朴实、自然、真切而崇高的情感取向应该成为新时期文学正变的基础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通变 17文学 时期文学
下载PDF
重审"新时期文学"起源与"十七年文学"的关系——以"重放的鲜花"与旧文新生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一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35-46,共12页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阶段不仅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充满了丰富性与复杂性.因此,在关于"新时期文学"起源的研究中,学界存在认识分歧:一种认为"新时期文学"在起源之时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q...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阶段不仅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充满了丰富性与复杂性.因此,在关于"新时期文学"起源的研究中,学界存在认识分歧:一种认为"新时期文学"在起源之时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传统;另一种则认为"新时期文学"在起源阶段首先接续并发展了"十七年文学"传统.前者强调起源的"断裂"意义,后者则关注起源的"承续"价值.近年来,起源的"承续"价值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从重审"新时期文学"起源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的角度出发,从代表性文学现象入手,着重关注1979年中《重放的鲜花》的出版和196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关于文艺讲话的重刊,以此来分析这一阶段文学的承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十七文学 "重放的鲜花" 艺术民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学术著作)
19
作者 吴义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67,共2页
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到现在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学术界、评论界追随着它的步伐,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其时新时期文学本身尚在发展过程中,而研究者与它之间又没有必要的距离,这就使我们的评论与研究难免印象化和浮泛化。而... 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到现在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学术界、评论界追随着它的步伐,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其时新时期文学本身尚在发展过程中,而研究者与它之间又没有必要的距离,这就使我们的评论与研究难免印象化和浮泛化。而今天.当新时期正在成为一种历史的时候,我们对新时期文学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时机就成熟了。王铁仙、杨剑龙等人《新时期文学二十年》可以说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性的成果。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不求对新时期文学作全面的史的描述与总结,而是选择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作研究的突破口,力求从独特的角度有深度地揭示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反思的涌潮”、“原始的回响”、“自我的张扬”、“形式的追求”、“庸常的生态”、“宏大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期文学 王铁仙 文学潮流 文学现象 独特 张扬 追求 回响 揭示
下载PDF
人的主题与文体自觉的对应性——新时期十年文学研究之一
20
作者 宋耀良 《文艺研究》 1986年第5期98-101,共4页
一新时期文学在表现对象中确立起人的主题,是从描写人的伤痕开始的。由人的命运的悲惨揭示出人性的被摧残;
关键词 时期文学 文体自觉 人性 时期文学 主题 伤痕 对应性 张承志 作品 本质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