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旧之间:胡怀琛“新派诗”理论抉微
1
作者 刘立群 李金钉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81,共6页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派诗”理论 新旧之间
下载PDF
胡怀琛与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
2
作者 卢永和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3,共5页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 二十世纪20年代新诗发轫期,文人学者胡怀琛从理论、批评和创作等方面倡导并践行新旧融合的新诗文体观。胡怀琛将"偏于情"与"能唱"两条视为新诗的本体规定,意在强调新诗的情感与形式两重"诗美"内质。胡怀琛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诗的新旧,而是诗的好坏,他提出"新派诗"的理论构想,目的是吸纳新旧两种诗体的优长,同时革除二者的弊端。胡怀琛批改胡适的《尝试集》,意在以"批评"代"理论",从文本细微处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比激进与保守两派学人更能理性看待新旧诗体的赓续嬗变问题,从而为嗣后的新诗文体建设提供方向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新旧融合 “新派诗”
下载PDF
黄遵宪南洋文学经验与“诗界革命”
3
作者 刘慧 《中国诗歌研究》 2023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黄遵宪外仕南洋期间的文学实践成为晚清“诗界革命”发动前的一段重要历练。黄遵宪接篆新加坡总领事后旋即执掌南洋文坛,他在当地开展文事活动、推进诗歌革新试验的特殊经历使其积累了丰富的文学革新经验,如明确诗歌笔触时事、“务去陈... 黄遵宪外仕南洋期间的文学实践成为晚清“诗界革命”发动前的一段重要历练。黄遵宪接篆新加坡总领事后旋即执掌南洋文坛,他在当地开展文事活动、推进诗歌革新试验的特殊经历使其积累了丰富的文学革新经验,如明确诗歌笔触时事、“务去陈言”的写作经验,确立诗歌通俗化的审美选择,借力报刊媒介推进诗歌变革等。这些文学经验在创作实践、理论支撑与推进策略等方面都为黄遵宪指导“诗界革命”提供了重要镜鉴:南洋试验场的实践与调适对于“新派诗”实现脱古自立无疑是预前演练,也为“杂歌谣”观念的提出提供了诸多理论资源;他在南洋初步酝酿的诗歌分类发展理念更是为诗歌革新运动顺利开展贡献了关键策略。探究黄遵宪的南洋文学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在“诗界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升华为一种理论,或可为解答困扰学界多年的晚清“诗界革命”思想来源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南洋文学经验 界革命” “新派诗”
原文传递
“诗界革命”场域下宋诗派的理论困境与内在诉求
4
作者 任小青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晚清民初占据诗坛领袖地位的宋诗派,在“诗界革命”浪潮的席卷下保持着卓异的诗学姿态,提出了独特的理论构想。一方面,他们浸淫于传统诗学,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展现出较强的变革欲望。他们主张“自... 晚清民初占据诗坛领袖地位的宋诗派,在“诗界革命”浪潮的席卷下保持着卓异的诗学姿态,提出了独特的理论构想。一方面,他们浸淫于传统诗学,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展现出较强的变革欲望。他们主张“自尚其志”,重建诗人的主体地位;既承认以旧风格写新意境的合理性,又以入古浑厚为指归;虽提倡新名词入诗,但反复强调“雅驯其要”;还在诗体革新的问题上,提出“熟调炼生”“以辞就乐”等创体思想,具有折衷新旧的特征。考察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宋诗派的诗学主张,可以看到传统诗学在通变中走向深化、不断发展的内在诉求,也为我们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革命” “新派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