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后欧洲“新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多维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越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79-82,共4页
借助比较电影学中"影响研究"的方法,聚焦中国电影"新浪潮"接受外来影响的基本问题,即将中国电影"新浪潮"置于"世界电影"的视域进行比较考察,力求深入探寻中国两岸三地"新电影"在各... 借助比较电影学中"影响研究"的方法,聚焦中国电影"新浪潮"接受外来影响的基本问题,即将中国电影"新浪潮"置于"世界电影"的视域进行比较考察,力求深入探寻中国两岸三地"新电影"在各自发展历程中所受战后欧洲主要"新电影"浪潮的多维影响。在深入论述中,力求以中国电影"新浪潮"影片文本表征的美学特征为依据,梳理和归纳中国电影"新浪潮"勃兴的主要影响源,并对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进行综合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欧洲“新电影”运动 中国电影“新浪潮” 影响源 比较
下载PDF
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互文性关系探析
2
作者 郭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3,共7页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后电影”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 互文性 关系
下载PDF
中国“新电影”中的文化构建和身份认同——来自多元“民族电影”讨论下的审视 被引量:1
3
作者 穆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11,共8页
在当今多元"民族电影"的视域中,民族电影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代表着诸多主体性,而非一种单一的本质。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可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在中国电影及其民族性的知识转型中极具代表性... 在当今多元"民族电影"的视域中,民族电影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代表着诸多主体性,而非一种单一的本质。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可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在中国电影及其民族性的知识转型中极具代表性。本文将通过"新电影"运动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来尝试一种从单一到多元化的民族电影书写的可能,探求香港、台湾及内地在革新背景中"因地而异"的影像表达及其所形成的文化经验和身份认同。论文将从本土意识、电影语言革新及身份认同三个方面,探究本土、民族和西方在新电影中的错综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民族电影 “新电影”运动 本土意识 语言革 身份政治
下载PDF
德国电影“新浪潮”——新德国电影运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潇 《德语学习》 2004年第6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德国 电影事业 制作方式 “新德国电影”运动 德语 背景知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