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膨胀与价值迷失——诉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美学”何以可能
1
作者 范玉刚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2-28,共7页
阐释“新美学”流行的语境及其出场的历史的现实的机缘,结合美学思想史对其作了剖析。大众文化语境中美的内涵及显现形态发生了转向,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当下社会运作的“组织原则”。就其精神风格而言,它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阐释“新美学”流行的语境及其出场的历史的现实的机缘,结合美学思想史对其作了剖析。大众文化语境中美的内涵及显现形态发生了转向,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当下社会运作的“组织原则”。就其精神风格而言,它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修辞;究其价值底蕴,这种新生成的美学受制于现代技术(技术—审美的),它借助技术揭蔽的力量大肆流行。表面的审美膨胀掩饰着内在价值的迷失和“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价值迷失 “新美学”
下载PDF
伯梅“新美学”对审美经济学批判的理论重构 被引量:2
2
作者 代敏 宛小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审美经济学概念由格诺特·伯梅提出并做系统性阐释。面向世界审美化潮流的审美经济学,由审美劳动、欲望、舞台价值等要素构成,是资本主义巩固自身的经济形式。商品与材料是现实性审美领域(审美经济学)的典范代表,作为具有美学与经... 审美经济学概念由格诺特·伯梅提出并做系统性阐释。面向世界审美化潮流的审美经济学,由审美劳动、欲望、舞台价值等要素构成,是资本主义巩固自身的经济形式。商品与材料是现实性审美领域(审美经济学)的典范代表,作为具有美学与经济结合的重要载体,亦是展现新美学批判的现实途径。处在资本主义伪造需求(假象)中的人,看似审美自由,实际已经陷入了审美操控与审美异化,由此,“新美学”即气氛美学的批判任务便是将审美实在性变得透明与可表达,即将商品与材料下的真正审美价值(场景化价值)显现,从而使人与世界走向场景化(气氛)显现,实现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梅“新美学” 审美经济学 人的解放
原文传递
论特雷·埃利斯《房屋修缮》中的“新黑人美学”思想
3
作者 贺加贝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30期57-60,共4页
特雷·埃利斯在1989年发表的《新黑人美学》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新黑人美学”这一概念,之后新黑人美学思想在埃利斯的文学创作中愈发成熟。本文围绕他的第二部日记体小说《房屋修缮》,从埃利斯提出的“黑白文化混血儿”这一形象入... 特雷·埃利斯在1989年发表的《新黑人美学》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新黑人美学”这一概念,之后新黑人美学思想在埃利斯的文学创作中愈发成熟。本文围绕他的第二部日记体小说《房屋修缮》,从埃利斯提出的“黑白文化混血儿”这一形象入手,并通过小说对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戏仿手法的分析,揭示埃利斯试图颠覆“黑白二重性”与打破美国非裔传统文学怪圈的决心,构建既不取悦白人也不取悦黑人的复杂美国黑人形象,进而向读者传达其“新黑人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雷·埃利斯 “新黑人美学” 《房屋修缮》 “文化混血儿” 戏仿
下载PDF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创立、坚守与发展
4
作者 陈邑华 《闽江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1-45,共5页
诗歌是孙绍振文学创作与评论最早涉足也是最早取得突破的领域。《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孙绍振创立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它的创立、坚守与发展,彰显了孙绍振诗歌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 “新美学原则” 审美本质 创立 坚守 发展
下载PDF
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颐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10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当下的电视本文的读解 ,揭示“新世纪文化”转型的一些新的文化特征 ,指出一种以“中等收入者”为中心的“新大众”的浮现 ,以及底层意识的转换所显现的“新大众”特征的出现是当下文化转型的关键特征 ;同时 ,消费主义的“新... 本文通过对当下的电视本文的读解 ,揭示“新世纪文化”转型的一些新的文化特征 ,指出一种以“中等收入者”为中心的“新大众”的浮现 ,以及底层意识的转换所显现的“新大众”特征的出现是当下文化转型的关键特征 ;同时 ,消费主义的“新美学”的出现也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机制中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对于这些新的文化形态的复杂性的探索是本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文化 文化转型 消费主义 “新美学” 文化形态 “新大众” “新世纪文化” 21世纪 中等收入者
下载PDF
城市、气氛与自然——论格尔诺特·伯梅的环境美学 被引量:2
6
作者 立野良介 杨芳庆(译) 雷礼锡(校)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28-32,共5页
格尔诺特·伯梅重视城市气氛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居民对气氛的主观经验。人们既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气氛,也可以通过听觉与触觉感知。城市气氛主要包括联觉性气氛与社会性气氛,它虽然被主观感知,但具有准客观性。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气氛... 格尔诺特·伯梅重视城市气氛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居民对气氛的主观经验。人们既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气氛,也可以通过听觉与触觉感知。城市气氛主要包括联觉性气氛与社会性气氛,它虽然被主观感知,但具有准客观性。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气氛能够影响自然,可以根据城市居民的感受来营造城市气氛,并规划和保护城市环境,保障城市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新美学” 城市气氛 格尔诺特.伯梅
下载PDF
浪漫主义的挽歌——《西哈诺》在当代中国的剧场实践
7
作者 杜怡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西哈诺》是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于19世纪末所创作的浪漫主义戏剧。20世纪20年代末该剧传入中国,30年代数次登上戏剧舞台,获得了国内戏剧爱好者的好评。在当代剧场中,戏剧导演丁一滕在保留原作《西哈诺》的内核基础上,进行了... 《西哈诺》是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于19世纪末所创作的浪漫主义戏剧。20世纪20年代末该剧传入中国,30年代数次登上戏剧舞台,获得了国内戏剧爱好者的好评。在当代剧场中,戏剧导演丁一滕在保留原作《西哈诺》的内核基础上,进行了跨文化的改编、移植、创排与表演,使罗斯丹剧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剧场中得以复苏与更新。丁一滕版《西哈诺》将不同文化传统的戏剧元素进行整合、挪用,彰显出导演一以贯之的“新程式”美学理念,同时也彰显出新锐导演在当代中国剧场实践领域的先锋性与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丁一滕 “表演性”欲望 “新程式”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