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本体论研究——中西方语言哲学的存在范畴观
1
作者 陈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121,160,共8页
通过对中西方语言哲理的考察,汉语典型存在范畴“有”“无”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分别对应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道器合一”和“体用不二”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中,加之“有”“无”的体词性和... 通过对中西方语言哲理的考察,汉语典型存在范畴“有”“无”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分别对应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道器合一”和“体用不二”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之中,加之“有”“无”的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用法又已同时沿用数千年,两类存在范畴容易混淆,因此对于中国语言哲学“有无”存在问题的争辩由来已久。中国的言语构造与西方的言语构造不同,对于本体论的探讨应以汉语“根本的本体”为基准。汉语典型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存在范畴相通且相融,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根基,后者可以通过前者得以证实,前者可以通过后者找到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存在范畴 语言哲学
下载PDF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32
2
作者 徐时仪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 15世纪已出现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唐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 ,“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 ,“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 ,“没”渐...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 15世纪已出现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唐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 ,“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 ,“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 ,“没”渐取代“无”而成为否定动词。“没”、“没有”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语法化过程。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动词 否定副词 “没” “没有” “无” 演变 语法化 “么”
下载PDF
道之思:《老子》第一章疏解——一个比较哲学的角度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静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3,共9页
从中西比较的视野集中处理《老子》第一章,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其一,道为何不可言?又为何不得不对其言说?这一问题可运用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思想予以解决;其二,道之有与无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有"、"无"、"... 从中西比较的视野集中处理《老子》第一章,以下问题值得关注:其一,道为何不可言?又为何不得不对其言说?这一问题可运用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思想予以解决;其二,道之有与无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有"、"无"、"常"等贯穿《老子》全书的重要思想进行逐一梳理,并在整体上借用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可以厘清中国哲学同西方形而上学的区别,由此并可避免将中国哲学纳入西方语境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海德格尔
下载PDF
现代汉语“有/无+Prep/V”类词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被引量:5
4
作者 雷冬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51,共11页
现代汉语"有/无+Prep/V"类词是动宾结构的复合词。这类词的词汇化是由于"有/无+所+V"或"有/无+所+Prep+VP"结构中的功能词"所"脱落而造成:前者"所"脱落之后,"有/无"直接... 现代汉语"有/无+Prep/V"类词是动宾结构的复合词。这类词的词汇化是由于"有/无+所+V"或"有/无+所+Prep+VP"结构中的功能词"所"脱落而造成:前者"所"脱落之后,"有/无"直接和已发生转指的V词汇化成动宾式的复合动词,后者"所"脱落之后,"有/无"和介词由于韵律的作用发生重新分析导致词汇化,同时介词从修饰动词的状语转变为"有/无"的宾语。"所"脱落的动因是:"有/无"具有要求其后谓词性成分发生转指的强制功能,而"所"同样具有转指功能,二者连用不符合经济原则。语法冗余手段的形成是促使"所"脱落的重要原因。"所"脱落后,其转指功能还作为隐性语迹作用于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因此,"有/无+Prep/V"类词的形成,其实就是"有/无"和"所"字基于韵律的要求而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 无+Prep V” “所” 脱落 词汇化 重新分析 转指
下载PDF
《祖堂集》“还(有)…也无”与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 被引量:1
5
作者 林新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祖堂集》是唐五代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还(有)…也无”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疑问句式,这个句式已有许多专家讨论过,但没有人将它与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联系起来考察,而闽南方言的定型大约也在唐五代时期,笔者认为这两个句式在结构... 《祖堂集》是唐五代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还(有)…也无”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疑问句式,这个句式已有许多专家讨论过,但没有人将它与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联系起来考察,而闽南方言的定型大约也在唐五代时期,笔者认为这两个句式在结构形式与语法意义上有着系列的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具体语料的分析对比,提出唐五代时期“还(有)…也无”的句式应当是闽南方言“有无”疑问句式的前身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还(有)…也无” 闽南方言 “有无”疑问句式
下载PDF
框架构式“有X无Y”的整合层级及其理据解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顾鸣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51,共7页
本文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具体论述现代汉语框架构式"有X无Y"的概念整合层级及其理据性承继关联,主要涉及"有X无Y"构式的框架演变,构式的整合程度与层级差异,以及构式的主观化倾向与反预期语用心理。
关键词 “有X无Y” 框架构式 整合 理据 主观化
下载PDF
裴頠“宝生存宜”的道德思想 被引量:3
7
作者 许建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9,60,共4页
在总体上 ,裴危页虽反对贵无论“有生于无”的思想 ,强调万物为“自生”,但又认为“道”决定万物。在道德上 ,他提出“宝生存宜”的人生价值思想 ,以人的自然为“宜”,肯定人的欲望 ,但反对纵欲 ,强调该把欲望调节在“节中”的位置上 ;... 在总体上 ,裴危页虽反对贵无论“有生于无”的思想 ,强调万物为“自生”,但又认为“道”决定万物。在道德上 ,他提出“宝生存宜”的人生价值思想 ,以人的自然为“宜”,肯定人的欲望 ,但反对纵欲 ,强调该把欲望调节在“节中”的位置上 ;重视“风教”(道德教化 ) ,并推扬物质手段在实践操作上的润滑作用 ,这些至今仍不失其合理的意义。但是 ,他肯定带等级性的道德现状 ,其落后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Wei 道德思想 "宝生存宜" 人生价值思想 道德根据论 道德教化论
下载PDF
《老子》首章释读的再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功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6,共7页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的断句方式的确有着难以克服的阐释疑难,《老子》"道可道"章在"名""欲"前断句仍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行本《老子》首章的核心问题是"道"与名言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和"有"这两个名相的互斥和双显,首章实现了对"道"之存在样态的描述,从而使处于名言世界中的人对"无名"之"道"的领悟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常无 常有
下载PDF
闽南方言中的“有-无”句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树瑛 《闽江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4-38,共5页
"有-无"句在闽南方言口语中很常用。"有"和"无"分别作为助词、形容词和语气词,在不同句型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同时它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这种联系在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中保... "有-无"句在闽南方言口语中很常用。"有"和"无"分别作为助词、形容词和语气词,在不同句型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同时它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这种联系在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中保留得较为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有-无”句 古汉语 联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三种“有…无/没…”四字格——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中文小说语言语料库为依据
10
作者 聂志平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6-53,共8页
文章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250万字较大规模中文小说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析老舍作品语言中的三种四字格“有A无B”“有A没B”与“有A无/没A”。通过穷尽老舍小说语言中所有这三种格式构成的四字语,发现三种格式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共同点... 文章以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250万字较大规模中文小说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分析老舍作品语言中的三种四字格“有A无B”“有A没B”与“有A无/没A”。通过穷尽老舍小说语言中所有这三种格式构成的四字语,发现三种格式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共同点有3点:1)单位性质相同,即A与B必须同为词或不成词语素;2)A与B词性必须相同,必须同为名词或动词性词或不成词语素;3)A与B语义上具有某种相关性。差异有3点:1)由于A、B之间是对义、反义和相关义的不同而使“有A无B”表示不同的构式义,或{认为不存在的B比存在的A更为重要}表示一种遗憾的否定;或通过“有”与“无”的对立、A与B反义对比,对A予以强调;或者表示前后两项之间是一种或因果或转折的逻辑语义关系。2)“有A没B”与“有A无B”不同,前者表示{势不两立;两者必居其一}。3)“有A无/没A”除了词化的“有意无意”以外,有时后边带“的”,表示{无论有A还是无A(都会如何)},充当条件复句的条件部分(偏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经典 老舍 四字格 “有A无B” “有A没B” “有A无/没A”
下载PDF
“日有食之”的结构、语义分析
11
作者 张文国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78-80,共3页
文章分析了"日有食之"的句法结构。大量的古汉语语言事实表明,"日"为主语,"有"为存现动词作谓语,动宾结构"食之"作宾语。语义上,"有"表示出现,"之"回指主语"日"... 文章分析了"日有食之"的句法结构。大量的古汉语语言事实表明,"日"为主语,"有"为存现动词作谓语,动宾结构"食之"作宾语。语义上,"有"表示出现,"之"回指主语"日","食之"前省略了一个未知的主语。"日有食之"就是"日"身上出现了"(主语)食之"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有食之 “主语+有(无)+VP”结构 存现动词
下载PDF
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成员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12
作者 刘嵚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6年第1期43-55,共13页
文章对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生成的成员在封闭语料库中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和分析,从语义整体性、结构形式固定性、使用频率三个方面的特征对该格式生成成员的词汇化程度加以考察,以分项赋值的方法确定其词汇化的具体分值并通过加权平... 文章对现代汉语“有A无B”格式生成的成员在封闭语料库中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和分析,从语义整体性、结构形式固定性、使用频率三个方面的特征对该格式生成成员的词汇化程度加以考察,以分项赋值的方法确定其词汇化的具体分值并通过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为其划分等级,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A无B”格式可以分为典型成员(成语或惯用语)、非典型成员(类成语)和临时性自由词组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典如何对这种性质的语言单位进行收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A无B”格式 概念整合 分项赋值 词汇化等级
下载PDF
“有X”“无X”构词不对称及其认知成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侠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86-94,共9页
"有X""无X"指由"有"和"无"作为参构语素构成的词语。通过量化分析,发现这两种构词形式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即"无X"在数量上多于"有X","有X""无X"在... "有X""无X"指由"有"和"无"作为参构语素构成的词语。通过量化分析,发现这两种构词形式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即"无X"在数量上多于"有X","有X""无X"在形式、语义、句法方面的不对称情况多于对称情况。这种不对称现象跟客观世界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造成二者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思维逻辑决定数量选择,认知凸显影响事物描述,"认知过程"驱使词义演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X” “无X” 不对称 认知 成因
下载PDF
莆仙方言的“有/无+X”重叠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国城 《莆田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96-100,共5页
分析莆仙方言的"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三种词性,指出莆仙方言"有/无+X"重叠式是受莆仙方言形容词重叠格式制约的,重叠后具有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特色鲜明,在汉语的重叠范畴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 莆仙方言 有/无 形容词 重叠式
下载PDF
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严奇辉 《莆田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7-89,共3页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关键词 莆仙方言 “有”和“无”的用法 方言句式
下载PDF
老子哲学的“有”“无”之辩兼谈文本诠释的障碍跨越
16
作者 景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4-98,共5页
"有""无"作为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关于其内涵,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文章在梳理各家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老子以"道"为本,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既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规律,也阐明... "有""无"作为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关于其内涵,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文章在梳理各家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老子以"道"为本,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既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规律,也阐明了他对社会政治的理性实践主张。并就哲学理解的差异问题,讨论了文本诠释的障碍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下载PDF
《马氏文通》“有”“无”的归类问题
17
作者 李丽群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66-69,共4页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同动字 约指代字
下载PDF
理想人格下的“正”“反”原旨与误用——《老子》“阴谋说”的辩证逻辑溯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九勇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18,共15页
《老子》不是阴谋之说,但现代学者从辩证法的角度解释《老子》并不能洗脱其与阴谋说的联系,相反却潜在地为阴谋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真正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理解《老子》所包含的"有"、"无"... 《老子》不是阴谋之说,但现代学者从辩证法的角度解释《老子》并不能洗脱其与阴谋说的联系,相反却潜在地为阴谋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真正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理解《老子》所包含的"有"、"无"和"正"、"反"两层对立关系。其中,"无"是《老子》无欲无知无德无我的、非社会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有"与"无"相对而统摄"正"、"反",辩证法分析只适用于"有"的层次、只适用于处理"正""反"关系。而《老子》的价值追求是"无",是"无"对"有"、对"正""反"辩证循环的消解、抽离和超越。阴谋论和辩证法对《老子》思想的变异在于:它们都忽视了"无"的层面,而只关注"有"的层面;只看到"正""反"的辩证转化,并加以利用,企图在其中树立《老子》的价值目标和行事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谋论 辩证法 “有”“无” “正”“反” 消解 变异
下载PDF
古文献新证二则
19
作者 何景成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4-49,共6页
《尚书·洛诰》“咸秩无文”中“无文”的含义,历来注释家解说纷纭。西周金文有“无愍”一词,用法较为广泛,在战事、祭祀以及颂扬祖考的场合中均有出现。根据西周金文“无愍”的用法,《尚书》的“无文”应该读为“无愍”。闻一多指... 《尚书·洛诰》“咸秩无文”中“无文”的含义,历来注释家解说纷纭。西周金文有“无愍”一词,用法较为广泛,在战事、祭祀以及颂扬祖考的场合中均有出现。根据西周金文“无愍”的用法,《尚书》的“无文”应该读为“无愍”。闻一多指出,《周易》中的“有言”,应该读为“有愆”。花东卜辞中有“有言”“亡言”,其在卜辞中的含义可验证闻一多关于“有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证 无文 有言
下载PDF
从皇极到无极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41,共10页
中国哲学的突破,乃是对于三代精神传统的反思。《洪范》的皇极观念,以天命、王权和德为中心,为世界确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纳万物和万民于其中,是古典时代政治思想的集中表达,对后世的儒家传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立足于"无&qu... 中国哲学的突破,乃是对于三代精神传统的反思。《洪范》的皇极观念,以天命、王权和德为中心,为世界确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纳万物和万民于其中,是古典时代政治思想的集中表达,对后世的儒家传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立足于"无"的原则和"自然"的价值,倡导无名、无为、无知和无心等,通过对道和德的重新理解,肯定万物的独立存在,拒绝以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裁制万物。"无极"便是这个思想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思想史的意义上,"皇极"和"无极"显然有着先后影响的关系,并成为两种不同精神的象征。从易学中最早发展出来的"太极"观念,与"皇极"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世周敦颐《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表述,引起了影响深远的无极太极之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极 无极 太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