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析“无言”的天与“言说”的上帝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立斌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16,共5页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言” 上帝 “言说”
下载PDF
文学中的“无言”
2
作者 王立宪 《学语文》 2005年第2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无言” 中学 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阅读指导
下载PDF
儒家“言”教与道家“无言”之教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潘俊杰 于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6-99,共4页
儒家的"言"教包含着工具性、媒介、管理和传承三重教育功能,道家的"无言"之教在内涵上是智慧的教育、心灵精神的教育、美的教育。儒家的"言"教不舍"身"教,形成"言传身教"、偏向外在... 儒家的"言"教包含着工具性、媒介、管理和传承三重教育功能,道家的"无言"之教在内涵上是智慧的教育、心灵精神的教育、美的教育。儒家的"言"教不舍"身"教,形成"言传身教"、偏向外在的教育传统;道家"无言"之教的智教、心教、美教形成偏向内在的教育传统。道家和儒家"内"、"外"思想的差异形成互补的结构,演变为中国古代完善的教育传统,也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师德师风和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和改革予以积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言”教与“无言”之教 高教改革
下载PDF
文学中的“无言”效果
4
作者 王立宪 《阅读与写作》 2005年第3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语言表达 文学作品 “无言”效果 表达形式
下载PDF
基于“无言之教”古老传统的美术教育实践探索
5
作者 高旭清 《学术与实践》 2023年第1期163-169,共7页
教育改革需要借鉴世界先进理念,更需要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无言之教”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完善了三阶段学习理论,二是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三是深化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实践表明,“无言之教”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改变、师范技能... 教育改革需要借鉴世界先进理念,更需要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无言之教”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完善了三阶段学习理论,二是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三是深化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实践表明,“无言之教”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改变、师范技能的提高和区域教学改革的推进。落实美术课程标准,教师需要设置疑难情境引导学生,变更策略帮助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言之教” 美术教育实践 不教之教 创设环境 过程完整化
下载PDF
也致“曾健在的台湾电影”——以《无言的山丘》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沈义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6-39,共4页
台湾电影新浪潮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就难以为继。本文通过对王童《无言的山丘》的解读,提出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美学取向的整个台湾电影之所以陷入困境,很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现实主义在创作中所存在的难度与所要求达到的高度,以及... 台湾电影新浪潮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就难以为继。本文通过对王童《无言的山丘》的解读,提出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美学取向的整个台湾电影之所以陷入困境,很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现实主义在创作中所存在的难度与所要求达到的高度,以及其在接受上要求观众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人文关怀等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电影 台湾电影新浪潮 “无言的山丘”
下载PDF
庄子“无言之言”的言说策略与审美意蕴
7
作者 侯李游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3-78,共6页
庄子基于语言表达难以穷尽"道"之真义而提出"无言之言"的言说策略,强调一种随性自转、自性自适、自然无心之言,既不可执著于有形之物,也不可执著于绝对无象。"无言之言"呈现为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而非对语... 庄子基于语言表达难以穷尽"道"之真义而提出"无言之言"的言说策略,强调一种随性自转、自性自适、自然无心之言,既不可执著于有形之物,也不可执著于绝对无象。"无言之言"呈现为一种审美生存方式,而非对语言的工具性、客观性利用;凸现出美的言辞决不是美本身,于创作、体验与欣赏过程中生发出鲜活的、生成性的言外之意,才是真正实现审美活动的标志。这种特有的言意观为庄子美学造就了开放、自由、无限的话语意蕴空间,对传统文论"言约旨远"、"无中生有"审美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言论道 “无言之言” 言说策略 审美意蕴 庄子
下载PDF
“无言之教,不言之育”--以于永正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8
作者 张雪梅 范琐哲 《四川教育》 2021年第17期8-9,共2页
“无言之教”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不着痕迹的影响,是师生间交流的艺术。本文以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为例,从以身立教、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熏陶感染、童心不泯等角度阐述“无言之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体现教育无痕的价值,... “无言之教”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不着痕迹的影响,是师生间交流的艺术。本文以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为例,从以身立教、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熏陶感染、童心不泯等角度阐述“无言之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体现教育无痕的价值,意在优化语文教学方式,拉近师生距离,改善语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无言之教” 教育无痕
下载PDF
追寻“物自性”:叶维廉与道家现代主义的形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剑 吴晓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美国现代诗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但是道家思想在里边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一个人们并不太清楚的问题。叶维廉在研究美国现代派诗歌时,采用了非常明晰的道家研究视角。他认为道家美学的"无言独化"观点,即... 美国现代诗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但是道家思想在里边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一个人们并不太清楚的问题。叶维廉在研究美国现代派诗歌时,采用了非常明晰的道家研究视角。他认为道家美学的"无言独化"观点,即物之原初状态通过诗人不加任何主观修饰的语言表达出来,被美国现代派诗歌吸纳和发扬光大。道家的"物自性"理念,即肯定物之为物的自性,也成为了美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道家现代主义"诗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所带来的质疑和争论。梳理这些概念的同时,也希望对它的出现、发展和争论的过程进行追溯,对其得与失、贡献与偏颇进行述评,以期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史面貌,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性” “无言独化” 美国现代诗学 道家思想
下载PDF
庄子“成心”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阳举 卫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8,共7页
“成心”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的许多思想均是围绕“成心”而展开的。但对“成心”的理解,历代注解歧异,呈两极分化的趋势,难以统一;同时,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及破除“成心”的方法,以往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前... “成心”在庄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的许多思想均是围绕“成心”而展开的。但对“成心”的理解,历代注解歧异,呈两极分化的趋势,难以统一;同时,对“成心”的内涵与作用及破除“成心”的方法,以往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文献学、训诂学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成心”即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成心”只在“害道”的层面具有消极的意义,而在保持人的存在和复归“常心”的过程中具有十足的积极意义。破除“成心”,并非泯灭人的一切心理作用,而是破除以“成心”自身为师的倾向。对此,庄子主要提出“无言”“去知”“以明”“照之于天”等方法。破除“成心”之人,就能纯任自然,复归“常心”,“游心于物之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成心” “常心” “无言” “去知” “以明” “照之于天”
下载PDF
“美善相乐”与“声无哀乐”——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四题
11
作者 陈良运 《湖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124-130,共7页
中国先秦时代,人们通过对“声”、“音”、“乐”意义辨析而形成流传至今的“音乐”观念,“以声变成音,音和乃成乐”,“和”是音乐美学之核心观念。一为人间社会“政通人和”,一为超越政教功利顺应自然的“天人之和”。古代音乐家有两... 中国先秦时代,人们通过对“声”、“音”、“乐”意义辨析而形成流传至今的“音乐”观念,“以声变成音,音和乃成乐”,“和”是音乐美学之核心观念。一为人间社会“政通人和”,一为超越政教功利顺应自然的“天人之和”。古代音乐家有两种审美取向:一是由“乐以安德”而至“美善相乐”实现教化目的;一是以“无言而心悦”而强调“声无哀乐”,维护音乐创作与接受独立的审美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美善相乐” “无言而心悦” “声无哀乐”
下载PDF
《一句顶一万句》的孤独主题探析
12
作者 赵蕾 《新乡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8-30,共3页
孤独是文学关注的永恒命题之一,不同的作家因经验、立场的差异对孤独的理解与书写不尽相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集中体现了"无言"的孤独主题,作品围绕杨百顺、牛爱国无人能言的孤独境遇,以及寻找对话者的永恒循环,展现... 孤独是文学关注的永恒命题之一,不同的作家因经验、立场的差异对孤独的理解与书写不尽相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集中体现了"无言"的孤独主题,作品围绕杨百顺、牛爱国无人能言的孤独境遇,以及寻找对话者的永恒循环,展现了"无言"的孤独的特征,并尝试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入手寻找造成"无言"的孤独的成因。刘震云的发现与书写,为文学书写"中国式"孤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无言”的孤独
下载PDF
古文献新证二则
13
作者 何景成 《中国文字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4-49,共6页
《尚书·洛诰》“咸秩无文”中“无文”的含义,历来注释家解说纷纭。西周金文有“无愍”一词,用法较为广泛,在战事、祭祀以及颂扬祖考的场合中均有出现。根据西周金文“无愍”的用法,《尚书》的“无文”应该读为“无愍”。闻一多指... 《尚书·洛诰》“咸秩无文”中“无文”的含义,历来注释家解说纷纭。西周金文有“无愍”一词,用法较为广泛,在战事、祭祀以及颂扬祖考的场合中均有出现。根据西周金文“无愍”的用法,《尚书》的“无文”应该读为“无愍”。闻一多指出,《周易》中的“有言”,应该读为“有愆”。花东卜辞中有“有言”“亡言”,其在卜辞中的含义可验证闻一多关于“有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证 无文 有言
下载PDF
“无言的反抗”——论残雪《山上的小屋》的叙述策略
14
作者 刘勇 《作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8-9,共2页
《山上的小屋》的创作主旨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文本的叙述策略得以实现,残雪采取的策略就是"无言"。在文本叙述中,"我"作为作者的代言者,与家庭中其他三个成员——"母亲"、"小妹"和"父亲&qu... 《山上的小屋》的创作主旨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文本的叙述策略得以实现,残雪采取的策略就是"无言"。在文本叙述中,"我"作为作者的代言者,与家庭中其他三个成员——"母亲"、"小妹"和"父亲"——之间呈现出一种"无言"的对抗状态。文本在整体叙述上,也体现出"无言"的反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言”反抗 叙述策略
原文传递
道家道德智慧价值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研究
15
作者 武懿斌 史艳琴 《汉字文化》 2018年第10期106-107,共2页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解决高校德育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道家道德智慧进行了解读,并对道家道德智慧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问题展开了分析,从而寻求高校德育问题解决途径。
关键词 道家道德智慧 高校德育 “无言之教” “无为之教” “个性之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