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子、阳明与船山《大学》诠释之比较——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孙钦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119,共8页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大学》,力主&q... 《大学》是宋明理学家们用力最深的文本之一。专以"明明德亲(新)民"关系的诠释而言,朱子遵从二程《大学》改本,主张"新民"说,并以"本末"论来阐述"明新"关系;王阳明主张恢复古本《大学》,力主"亲民"说,并提出"明亲合一"的理论;作为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力反阳明之论,维护程朱《大学》改本和"新民"说,同时运用"理一分殊"论,一方面否定阳明"明亲合一"论,另一方面又批评和深化朱子"明新本末"论。由此可见,同一文本因学者自身的时代问题意识及其学术关切的差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不同解读,借此也说明经典文本本身丰富的、开放的义理诠释空间,以及儒家学说所具有的"学随世变"的生命力和创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阳明 船山 《大学》 明明
下载PDF
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及其可能内涵研究
2
作者 吕箐雯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78-79,共2页
文章从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发,论证"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为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还从逻辑的贯通性、全书义理的一... 文章从朱熹理解的"止于至善"出发,论证"止于至善"可以被理解为将国家治理到"全然之极",使整个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态等各方面均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并且,还从逻辑的贯通性、全书义理的一致性、与传统思想的契合性三个角度,论证了此种解释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明 止于至善 治理国家 尽善尽美
下载PDF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东北之窗》 2018年第11期18-18,共1页
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说到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时,总书记再一次使用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 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说到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时,总书记再一次使用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典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 北京大学 “五四” 政治方向 总书记
原文传递
朱熹的“新民”理念——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晓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101,共8页
以《大学》的"新民"观念为中心,朱熹重构了儒家政治哲学。在其新民学说中,明明德是新民的基础,而新民是明明德的目的。从内在依据、主体、方法、心理基础与落实等方面可以看出,朱熹的新民理念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该结... 以《大学》的"新民"观念为中心,朱熹重构了儒家政治哲学。在其新民学说中,明明德是新民的基础,而新民是明明德的目的。从内在依据、主体、方法、心理基础与落实等方面可以看出,朱熹的新民理念具有明确的内在逻辑结构,对该结构的分析同时就是对"新民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朱熹的新民理念为儒家政治哲学勘定了逻辑边界,相对于中国古代的其他学派具有理论优势。不过,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其新民学说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缺乏一种分界观念。解决之道在于平衡君子的责任与个人自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明明 儒家政治哲学
下载PDF
试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对《大学》之道的历史传承
5
作者 王菲 谭良田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53-54,共2页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十七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这一总路线中的一个分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也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十七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它是科学发展观这一总路线中的一个分支。"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也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文认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对《礼记.大学》之精神有很好的继承,是这一精神的当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大学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下载PDF
《大学·首章》发微——立足于对朱熹注解的批判继承
6
作者 王新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21,共10页
朱熹以《大学》为孔孟儒学入门的纲要,但是他对其首章的注解不但有不少支离和自相矛盾之处,而且与他自己也无法否认的诸多孔孟要旨相疏离。他对"亲民""止于至善"和"明明德于天下"的解释,完全忽视了孔孟... 朱熹以《大学》为孔孟儒学入门的纲要,但是他对其首章的注解不但有不少支离和自相矛盾之处,而且与他自己也无法否认的诸多孔孟要旨相疏离。他对"亲民""止于至善"和"明明德于天下"的解释,完全忽视了孔孟养民先于教民、以德取位和以"修己以安百姓"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等要旨。他没有阐明"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解释修身与正心的关系时,他没有对心之三用——道德心、认知心和情欲心——做出必要的分疏。他对"致知"的范围做了超出"诚意"所需的扩大,进而导致他对"格物"也做出了完全越出《大学》首章语境和旨在建构其自己理论体系的诠释。"知"与"物"在《大学》首章中有明确所指,"物"指身、家、国、天下,"知"指知修、齐、治、平之终始先后。因此,"格物致知"之义在语境中是自明的,根本无需像朱熹那样用补经的方式再另作解释。"格"训"正","格物"即端正身、家、国、天下四者之本末关系;"致知"即获得关于修、齐、治、平四事之终始先后的知识。八条目中各相邻条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明 至善 平天下 修身 格物致知
下载PDF
《大学》作为“人学”
7
作者 彭富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6期94-97,共4页
《大学》所阐释的是儒家关于人的规定的学说。在这样的意义上,大学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人学"。三纲关涉到内圣,八目相关于外王,其最高目的就是既内圣也外王。内圣外王之道不仅作为原则,而且也作为方法。
关键词 大学 明明
下载PDF
《大学》之要旨:三纲八目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玲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3-37,共5页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大学》构建了以“明明德”为基础,以“亲民”为目标,以“止于至善”为终极理想的德治社会。
关键词 大学 明明 止于至善 修身
下载PDF
《大学》新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沂暖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89-95,共7页
《大学》新注王沂暖《大学》乃《礼记》中之一篇,是四子书之一。有人说是孔于大弟子之一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大学之遵,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大学》新注王沂暖《大学》乃《礼记》中之一篇,是四子书之一。有人说是孔于大弟子之一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大学之遵,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所谓大学,与现在之大学乃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明明 止于至善 做人之道 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以义为利 诚其意 之父母
下载PDF
李塨教育目标论
10
作者 李瑞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62-64,共3页
李塨是清初卓越的教育思想家,他力图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教育体制。他提出了"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的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的各个条目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关键词 李塨 明明 格物致知 教育对象
下载PDF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被引量:2
11
《中国民政》 2018年第10期56-56,共1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家治国 平天下 修身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 知止
下载PDF
四书之《大学》读书心得——明明德
12
作者 佚名 《意林文汇》 2017年第6期69-71,共3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开篇三纲:明明德(发扬光明德性);亲民(亲近人民);止于至善(立于至善之地,不再迁移)
关键词 明明 读书心得 《大学》 四书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原文传递
太极拳之“善学”
13
作者 李觉名 《少林与太极》 2015年第5期35-36,共2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学经典"四书"之首《大学》提出的人生为学之要义。何为明德?即明白天下真理能善处万事的本性原德。德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学与行相互渗透滋润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俗话说:"缘是天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学经典"四书"之首《大学》提出的人生为学之要义。何为明德?即明白天下真理能善处万事的本性原德。德性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学与行相互渗透滋润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俗话说:"缘是天意,分是人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大学》 儒学经典 行动能力 明明
下载PDF
亲民浅说
14
作者 毛志成 《中国监察》 2005年第5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煤矿瓦斯爆炸 政府工作 国务院 陕西铜川 矿难 《大学》 明明 政府官员 矿工
原文传递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邱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7年第1期57-82,共26页
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历明帝朱见深(宪宗),祐樘(孝宗),厚照(武宗),厚熜(世宗)四朝,是农民纷纷起义,少数民族群起武装暴动,政治腐败,阉宦当权,士风虚伪泄沓,朱熹派理学家独霸文教界的时代。这种历史背景对... 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历明帝朱见深(宪宗),祐樘(孝宗),厚照(武宗),厚熜(世宗)四朝,是农民纷纷起义,少数民族群起武装暴动,政治腐败,阉宦当权,士风虚伪泄沓,朱熹派理学家独霸文教界的时代。这种历史背景对於王阳明的哲学和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颇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良知 天地万物 王阳明 知行 明明 十家牌法 庭除 行动中
下载PDF
颜元的教育思想
16
作者 邱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8年第1期107-155,共49页
颜元(1635——1704)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有急剧的变化。起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有工商业者反对封建剥削的激烈斗争。接著,由於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封建剥削的残酷,而爆发了李自成所领导的农... 颜元(1635——1704)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有急剧的变化。起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有工商业者反对封建剥削的激烈斗争。接著,由於土地的高度集中和封建剥削的残酷,而爆发了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其后,这些斗争,由於清朝统治者的入关侵略,转变而为以农民为主的,有市民和士大夫参加的反对清朝侵略与奴役的民族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教育法 明明 教育思想 存性 六府 天地 经世致用
下载PDF
《大学》(节选)批注
17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⑨,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④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⑨,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④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明 大学之道 劳动人 统治阶级 致知 四书 奴化教育 朱熹 修身为本
下载PDF
《大学》首句与周文政治理想
18
作者 何益鑫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17,159,共10页
《大学》首句乃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它以《周书》等所见的周文理想政治之传统为依据,提炼出儒学最高的实践理想。就其古义而言,“明明德”是在政治领域中显明其光明之德,亦即行明德之政。明德之政,除了恤民怀柔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选贤... 《大学》首句乃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它以《周书》等所见的周文理想政治之传统为依据,提炼出儒学最高的实践理想。就其古义而言,“明明德”是在政治领域中显明其光明之德,亦即行明德之政。明德之政,除了恤民怀柔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选贤任能。行明德之政,即亲民、安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亲民”与“明明德”是一体之两面。其最终所达到的道德政治的理想境界,如文王后期之所至,即“止于至善”。《大学》首句是以平天下为视域,故其本义乃就最高处说。但在后续的论述中,则又可以作泛化的理解,普通人在各个层面都可以有相应的实践。后儒以“明明德”为修己,以“亲(或新)民”为治人,以立“三纲领”的结构,不是《大学》古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明明 文王
原文传递
论王阳明《大学问》对“万物一体”的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詹良水 《理论界》 2023年第5期22-28,共7页
王阳明晚年对“万物一体”多有阐发,且在前人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大学问》中以《大学》的“三纲领”来系统诠释“万物一体”。阳明认为“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而“止于至... 王阳明晚年对“万物一体”多有阐发,且在前人基础上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在《大学问》中以《大学》的“三纲领”来系统诠释“万物一体”。阳明认为“明明德”是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而“止于至善”则是“明德”和“亲民”的终极标准。如此一来,阳明将儒家内圣外王之纲领的《大学》归结为“大人以万物为一体之学”,这不仅赋予了“万物一体”以内圣外王的内涵,也体现了他以《大学》为核心诠释儒家其他经典和思想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问 万物一体 明明
原文传递
《大学》“三纲”的现实意义
20
作者 苏艳丽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 2023年第1期24-39,共16页
《大学》“三纲”精到概括了儒家的基本精神。“明明德”通过激扬内心固有美德,引导人们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实现对生命的自主把握。“止于至善”以愿景照亮人的精神旅途,展现了儒家的生命境界和终极关怀。“亲民”是“明明德”的... 《大学》“三纲”精到概括了儒家的基本精神。“明明德”通过激扬内心固有美德,引导人们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实现对生命的自主把握。“止于至善”以愿景照亮人的精神旅途,展现了儒家的生命境界和终极关怀。“亲民”是“明明德”的外显和成果,体现了人本思想和温厚品格,是共存相与的生命智慧。千百年来,《大学》“三纲”为一代代士人君子定下了理想人格基调。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我们把握身心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把钥匙。我们仍需珍视民族文化血脉,对传统经典进行再认识,借助先贤的智慧,把握好时代的变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三纲” 明明 止于至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