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存在意义
1
作者 吴燕妮 《社会科学论坛》 2004年第9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存在意义 学术工作 韦伯 人生态度
下载PDF
简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
2
作者 刘超瑜 王逸菲 《时代人物》 2023年第11期9-11,共3页
关于孔子思想的内涵,历代研究始终围绕“仁”“礼”“中庸”等概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礼”是秩序和规范,“中庸”讲究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作为一种道德评价成为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 关于孔子思想的内涵,历代研究始终围绕“仁”“礼”“中庸”等概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礼”是秩序和规范,“中庸”讲究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作为一种道德评价成为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仁”“礼”“中庸”都是按孔子思想在道德层面上的表现而析分出来的,而使孔子遵循这种“仁”“礼”“中庸”的内心驱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这是孔子思想真正的精髓,贯穿了孔子思想中所有的基本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儒家 精髓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下载PDF
“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梁启超后期人生观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泽环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86,共7页
梁启超晚年在对青年学生所作的多次讲演中,发挥了一种"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人生观,阐发了其综合中西文化精华的人生思想,展现了其"责任心"和"趣味"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杰出人... 梁启超晚年在对青年学生所作的多次讲演中,发挥了一种"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人生观,阐发了其综合中西文化精华的人生思想,展现了其"责任心"和"趣味"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杰出人格,而且也为当时以及后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确立合理的人生观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而为 为而不有 无所为而为 人生观
下载PDF
孔子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的现代价值——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波 赵丽 《社科纵横》 2014年第9期107-110,共4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的重要体现,存在着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同时孔子还具有"知其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灵活应对现实的另一面;所求在我、达人知命是其人格言行的内...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的重要体现,存在着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同时孔子还具有"知其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灵活应对现实的另一面;所求在我、达人知命是其人格言行的内在思想基础。孔子的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对于当下社会风气的培养和国民品格的形塑仍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入世情怀 执著精神
下载PDF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美学意蕴 被引量:1
5
作者 赫学颖 《晋阳学刊》 2002年第3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知其不可而为之" 悲剧 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文化 儒家
下载PDF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鲍赛昂夫人与高里奥老头悲剧探微
6
作者 李赐林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从道德角度看,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从悲剧审美角度看,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从道德角度看,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从悲剧审美角度看,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里奥老头 鲍赛昂夫人 悲剧 落伍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下载PDF
知其不可而为之
7
作者 郭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6期89-93,共5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骨干。本文从文字分析入手,揭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义理。首先,分析"为"字本意;其次,结合《论语》分析"为"的思想;最后,阐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的精神骨干。本文从文字分析入手,揭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义理。首先,分析"为"字本意;其次,结合《论语》分析"为"的思想;最后,阐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本文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虽是"晨门"之语,却反证了孔子高尚的精神和对社会发展的真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不为 知其不可而不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下载PDF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发微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海燕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6-101,共6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与终极关怀。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语,奏响着儒家入世精神的最强音。这一价值理念,不是择善固执的口号标榜,亦非"死马当做活马医"的自我安慰,而是由经史人文传统而来的应世智慧与终极关怀。人能弘道的经验理性,参赞天地的责任伦理,忧患恻隐的不容已之情,事上磨练的生命试炼,分别从认识论、价值论、生存论和修养论四重意义上共同构筑起这一精神理念的思想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入世精神 人能弘道 忧患恻隐
下载PDF
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人生观
9
作者 李媛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4-59,共6页
梁启超将孔子的"知不可而为"精神与老子的"为而不有"精神视为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责任心与趣味相统一的人生观。他强调人生的愉悦性、责任心、无功利性,指出我们要为生活而生活,勇敢地做自己... 梁启超将孔子的"知不可而为"精神与老子的"为而不有"精神视为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责任心与趣味相统一的人生观。他强调人生的愉悦性、责任心、无功利性,指出我们要为生活而生活,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知行合一与宠辱不惊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知不可而为 “为而不有” 人生观
下载PDF
辛弃疾词的悲剧体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和超越
10
作者 殷文强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2期4-6,共3页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气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实现对苦难现实的超越,达到了沉重生命的绚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词 悲剧 抗争 超越 知其不可 为而为
下载PDF
赏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堂实录
11
作者 王彩虹 《中学教学参考》 2016年第3期32-32,共1页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先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涵,继而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再翻转解读,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知其不可而为之 翻转 担当精神
下载PDF
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墨家“利人乎即为”内涵探析——兼论儒墨行为动机的相通性
12
作者 吴晓欣 《职大学报》 2020年第3期12-18,共7页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 《论语·宪问》中的晨门对孔子的评价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说孔子虽知行为不可为,仍努力去做,而不关注行为是否产生效果。《墨子》中的“利人乎即为”强调行为所带来的物质利益。表面上看,孔子的行为源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墨子追求外在的利益,两者之间似乎存在明显分歧。实则,它们具有相通性。孔子虽不计较某种行为的成败或得失,但他的人生目标明确,即主张得到重用、国家得以治理。“知其不可而为之”弱化了孔子对具体行为结果的重视,但凸显了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墨家虽处处言“利”,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却未忽视个体内在的道德情感,对“义”与“兼爱”之道的秉持即为明证。至此,儒墨的行为动机得以相互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 行为动机 知其不可而为之 利人乎即为 相通
下载PDF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13
作者 刘剑 束莉 +2 位作者 干春松 曾亦 陈壁生 《精神文明导刊》 2024年第3期52-54,共3页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显示了孔子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而历史上,孔子一生既有“相夹谷”“堕三都”的丰功伟绩,又有周游列国,厄于陈、蔡的艰难时刻。孔子一方面...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显示了孔子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而历史上,孔子一生既有“相夹谷”“堕三都”的丰功伟绩,又有周游列国,厄于陈、蔡的艰难时刻。孔子一方面切身体会到时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另一方面又“知其不可而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 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 儒家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毛绒代工企业的“新活法”
14
作者 蓝汐 《中外玩具制造》 2024年第6期16-17,共2页
打造自主品牌是毛绒玩具代工厂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但并不是必须的选择。面对近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毛绒玩具代工厂纷纷顺势而为,随市场变化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并强化自身设计实力,提升企业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 企业经营策略 毛绒玩具 转型升级 代工企业 代工厂 自主品牌 顺势而为 不可替代性
下载PDF
不可能不写
15
作者 朱亚宁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卡夫卡 文化批判 道德评判 既得利益集团 思想言论自由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绝望的反抗 市场经济背景 性格
下载PDF
共读《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赤诚的入世精神
16
作者 涂英丽 陈金华 《十几岁》 2023年第8期26-30,共5页
《论语》精深广博,常读常新。《十几岁》杂志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共读《论语》。一期一主题,探寻《论语》的内涵;一期一真题,探索“整本书阅读”的真意。“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儒家入世精神的高度概括。孔... 《论语》精深广博,常读常新。《十几岁》杂志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陈金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共读《论语》。一期一主题,探寻《论语》的内涵;一期一真题,探索“整本书阅读”的真意。“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儒家入世精神的高度概括。孔子与“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何种关联呢?它又何以成为儒家的精神符号,令后代众多的仁人志士坚守不移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工作室 整本书阅读 入世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 精神符号 儒家
原文传递
知其不可而为之
17
作者 赵彩玲 《教学考试》 2023年第1期39-47,共9页
写作试题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历经坎珂,长达十四年,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希望各国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是没被采用。《论语·宪问》里评价孔子此举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说,这是一... 写作试题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历经坎珂,长达十四年,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重建社会秩序的主张,希望各国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是没被采用。《论语·宪问》里评价孔子此举为“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人说,这是一种不畏艰险的坚定意志;有人说,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不讲科学的冒险蛮干……《论语·宪问》里对孔子的评价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题目 联系现实 春秋末期 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 礼崩乐坏 永不言弃 宪问
原文传递
无知与道德责任 被引量:2
18
作者 虞法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8,共9页
常言道:不知者无罪。很多情况下无知的确可以成为开脱责任的理由,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什么条件的无知可以(或不可以)开脱责任?为什么?这是有关道德责任的知识条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将对当前两种主流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各自理论的优缺... 常言道:不知者无罪。很多情况下无知的确可以成为开脱责任的理由,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什么条件的无知可以(或不可以)开脱责任?为什么?这是有关道德责任的知识条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将对当前两种主流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各自理论的优缺点来揭示人们在面对某些无知情形时进行责任判断的深层困境。然后通过引入道德责任的两面观来解释这一困境的产生,并为如何应对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无知 明知而为(akrasia) 境遇性无知 道德性无知 可归属性 可问责性
下载PDF
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看其教育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开泰 李超英 《贵州文史丛刊》 1988年第4期62-66,共5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更为论者所肯定。孔门弟子人数众多,出身不同,经历有别,秉性各异,若以一种方法教育他们,当然行不通。因材施教。
关键词 教育思想 子贡 孔门弟子 启发诱导 仲尼弟子列传 闻斯 颜渊 冉伯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公西赤
下载PDF
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2004年2月11日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克剑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4年第4期52-59,共8页
天职观念与对某种理想境地或理念状态的企慕或向往关联着。我说的理念与时下许多人说的理念的意趣不同,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大约十年前,讲“理念”还是很犯忌讳的事,因为在不短的时间里,柏拉图学说是被中国学界的主流指摘为客观... 天职观念与对某种理想境地或理念状态的企慕或向往关联着。我说的理念与时下许多人说的理念的意趣不同,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大约十年前,讲“理念”还是很犯忌讳的事,因为在不短的时间里,柏拉图学说是被中国学界的主流指摘为客观唯心主义的,而“理念”正是这被判为“唯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哲学家 人说 匹夫不可夺志 始基 哲学道理 宇宙万物 唐诗三百首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得志 阿那克西曼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