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
卢笑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
张清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9
|
|
3
|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 |
李润霞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4
|
论“朦胧诗”后的诗歌走向 |
彭卫鸿
|
《江淮论坛》
CSSCI
|
2004 |
1
|
|
5
|
回首中的名与实——重读“朦胧诗” |
张立群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1
|
|
6
|
论“朦胧诗”尴尬的“戏剧性”——以诗歌文本外部为中心 |
陈国元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7
|
晚近诗歌对“朦胧诗”文本形态的影响 |
陈国元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8
|
他审意识与自审意识——“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情感内涵比较论 |
丛鑫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9
|
“朦胧诗”后的两大诗歌写作倾向评析 |
高波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0
|
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归来者”诗与“朦胧诗”价值取向比较论 |
丛鑫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1
|
从贫乏的“想象的共同体”出发——创作语境下“朦胧诗”历史废墟意象张力论 |
陈国元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2
|
论“朦胧诗”论争中的舒婷诗歌批评 |
李筱翎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3
|
例谈“朦胧诗”的教学 |
李仁甫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6 |
0 |
|
14
|
论“朦胧诗”对古典诗词美学风格的内在承继与创新 |
王征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9 |
0 |
|
15
|
定格辉煌──“朦胧诗”艺术的“盖棺论定” |
罗振亚
|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6
|
黑夜深处的火光──“前朦胧诗”论札 |
张清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7 |
5
|
|
17
|
“朦胧诗”后:反动与过渡——论“南方生活流诗歌” |
陈旭光
|
《丽水学院学报》
|
1989 |
2
|
|
18
|
朦胧诗的争鸣与价值重估 |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6 |
1
|
|
19
|
“朦胧诗”的产生条件及其它 |
张朝晖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20
|
“意象派”与“朦胧诗” |
马贺兰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