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学的“格物”精神与宋代绘画的写实风格 被引量:2
1
作者 童永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3,共3页
关键词 写实风格 艺术精神 绘画艺术 “格物” 宋代 理学 中国古代 艺术发展
下载PDF
“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与明代后期的学术演进——以李材、高攀龙、刘宗周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文永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2-27,共6页
《大学》在明代后期学术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代学术与其它朝代不同之处是其重视学术自得与宗旨。王阳明良知之学是《大学》、《孟子》重新阐释的结合体,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和致良知正是王阳明学术的自得与宗旨。而王阳明学术的... 《大学》在明代后期学术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代学术与其它朝代不同之处是其重视学术自得与宗旨。王阳明良知之学是《大学》、《孟子》重新阐释的结合体,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和致良知正是王阳明学术的自得与宗旨。而王阳明学术的起点是从"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开始的,这也是王守仁告别程朱理学,走向阳明心学的关键。从王守仁的"良知"之学发展到刘宗周的"慎独"之学,是对《大学》"格物"、"致知"重新阐释的结果,更是学术演进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格物” “致知” 王学 《明儒学案》
下载PDF
“格物”本义的教育学启示
3
作者 戴大明 《教育科学文摘》 2009年第2期3-3,共1页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教育学 本义 《大学》 致知
下载PDF
“格物”而“致用”——传承方维夏先生的教育理想
4
作者 李丛元 《湖南教育(上旬)(A)》 2011年第7期50-50,共1页
方维夏(1880~1936),平江县长寿镇人。幼时从父读书,后考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后在长寿街创办高等小学校。1898年8月进入湖南优级师范习博物科,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05年8月,考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攻农业科学,1910年学成... 方维夏(1880~1936),平江县长寿镇人。幼时从父读书,后考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后在长寿街创办高等小学校。1898年8月进入湖南优级师范习博物科,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05年8月,考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攻农业科学,1910年学成回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想 “格物” 传承 致用 师范学堂 农业大学 日本东京 农业科学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中的“格物”与“致知”
5
作者 吴苗 《福建教育》 2018年第45期1-1,共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华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坚实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承载的不仅仅是诗词歌赋的韵律、国学经典的哲思、传统习俗的绚丽,更表现为一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格物” 致知 中华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 精神品格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格物”之“格”考述
6
作者 余沛壹 《现代语文》 2020年第8期15-19,共5页
从文字训诂的视角出发,以传世文献中对“格物”之“格”的主要训释为切入点,对“格”的字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格物”之“格”可释为“来、至”“捍御”“穷、究”“正”“量、絜”等。不同思想流派对“格”的释义截然不同乃至针锋相... 从文字训诂的视角出发,以传世文献中对“格物”之“格”的主要训释为切入点,对“格”的字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格物”之“格”可释为“来、至”“捍御”“穷、究”“正”“量、絜”等。不同思想流派对“格”的释义截然不同乃至针锋相对,这也是他们不同格物观念及学说体系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格”字 训诂
下载PDF
论审美作为理学“格物”工夫的一种内在机制
7
作者 吴天寒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格物”是程朱理学中强调主体通过与外物互动而实现修养德性的工夫。程朱理学提出了“玩物适情”与“观物察己”两种与物互动的方式,它们构成了“格物”工夫得以从“审美”通往“道德”的两层内在机制。在“玩物适情”中主体产生类似... “格物”是程朱理学中强调主体通过与外物互动而实现修养德性的工夫。程朱理学提出了“玩物适情”与“观物察己”两种与物互动的方式,它们构成了“格物”工夫得以从“审美”通往“道德”的两层内在机制。在“玩物适情”中主体产生类似玩耍游戏时的心理状态,进而在悠游自在中涵养其性情。在“观物察己”中通过审美凝视而物我合一,使得主体在“活泼泼”的本真状态里体察自我本性,进而明“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工夫 玩物适情 观物察己 审美机制
原文传递
“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金圣叹美学思想札记
8
作者 梅庆吉 《北方论丛》 CSSCI 1990年第2期53-58,共6页
提起“格物”,人们自然会想到它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认识论概念,但是为这一概念赋于美学意义的,是金圣叹。凡论及金圣叹美学思想的人,都不能不论及他使用的“格物”这一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大都缺乏一定的深度。
关键词 “格物” 美学思想 金圣叹 札记 美学意义 概念 认识论 哲学史
下载PDF
格物以明理 致知而求精
9
作者 刘昊 《天津人大》 2016年第12期45-47,共3页
格物致知,既是家喻户晓的常用成语,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虽然《大学》文中并未对“格物”“致知”作出... 格物致知,既是家喻户晓的常用成语,又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虽然《大学》文中并未对“格物”“致知”作出进一步阐述,也未见有更多先秦古籍对它们进行详细解释,但是《大学》却明确地提出了“八条目”所规划的一整套道德修养功夫要从格物致知入手,才能正心、诚意、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求精 明理 《大学》 儒家思想 “格物” 先秦古籍 道德修养
下载PDF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0
作者 丁肇中 《作文通讯(实用阅读版)》 2011年第10期27-28,共2页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囚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描述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的探察,就是...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囚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描述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不过了。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 现代学术 “致知” “格物” 个人教育 《大学》
下载PDF
“格物”投资
11
作者 凯恩斯 《金融博览》 2009年第18期87-87,共1页
8月6日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连续下跌,甚至连续几天都出现了恐慌性抛盘,恐慌到很多散户在跌停位置还在不断地卖出。这令我想起了2007年“5·50”大跌时的情景。当时我看到一个网友绝望的留言:“指数快停住,我求求你了,别跌了,... 8月6日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连续下跌,甚至连续几天都出现了恐慌性抛盘,恐慌到很多散户在跌停位置还在不断地卖出。这令我想起了2007年“5·50”大跌时的情景。当时我看到一个网友绝望的留言:“指数快停住,我求求你了,别跌了,让我的股票打开跌停吧,让我把股票卖出去就行,我以后再也不敢进股市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投资 A股市场 恐慌 股票 散户
原文传递
管理者要具备“格物”精神
12
作者 寇北辰 《企业文化》 2011年第10期42-42,共1页
格物是《大学》里8目中的第一个环节,即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格物”,在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 格物是《大学》里8目中的第一个环节,即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格物”,在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从对事物的研究中总结知识从而达到认知,我们可从中管窥儒家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 管理者 精神 格物致知 唯物主义思想 儒家思想 《大学》 问题讨论
原文传递
张晋:历史碎片里的“格物”影像实验
13
作者 海杰 《东方艺术》 2012年第9期68-71,共4页
闪烁的羊群穿过洞开的残破城门,历史的幽远与现实的可见如同风中火苗,忽明忽暗,交替上场。这荒凉而有趣的景观到底告知我们的是什么?
关键词 “格物” 历史 实验 影像
原文传递
主敬立本与穷理之基——对朱子“格物致知补传”中“已知之理”的阐释
14
作者 李健芸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9,共8页
朱子在“格物致知补传”中提到的“已知之理”一直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但它却是理解朱子格物穷理思想的必要一环。已知之理首先是穷理之前的小学之教的内容,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关于“理”的知识。“理”在朱子的界定中可以理解为事物依... 朱子在“格物致知补传”中提到的“已知之理”一直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但它却是理解朱子格物穷理思想的必要一环。已知之理首先是穷理之前的小学之教的内容,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关于“理”的知识。“理”在朱子的界定中可以理解为事物依其自身的本然规定而应当遵循的当然之则,而已知之理就是一种对事事物物的当然之则的形式上的理解。但这种知只有在一种自主自觉的心灵状态中才能得到呈现,而这种心灵状态正是经由“主敬”工夫的清理而得到确立的。由此呈现的知识先于具体的穷理活动,并为穷理活动确定方向,即心灵探究以事事物物的当然之则为根本的方向。同时,这种知识根源于心灵自身之理,其为穷理活动确立了根基。当然,作为形式上的知,已知之理需要在具体展开的穷理活动中由具体理解的一事一物的当然之则加以充实,只有在具体的当然之则的知识的充实下,心灵对“理”的理解才是真实而丰富的。对已知之理的阐明表明,朱子的格物思想并非如同一些心学家所批评的那样支离和无头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已知之理 主敬 格物 穷理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格物论”
15
作者 马欣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年第30期262-262,共1页
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笔者认为,所谓“格物”就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习并摸索某一行业技术领域的“最佳实践”,撰写技术文档,培养职业素养。这既是明代《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探索精神的延续,也是人工智能背景下时代对职业教育的... 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笔者认为,所谓“格物”就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习并摸索某一行业技术领域的“最佳实践”,撰写技术文档,培养职业素养。这既是明代《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探索精神的延续,也是人工智能背景下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格物论”
下载PDF
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乐昌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6期107-112,共6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qu...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诚意” “格物” “心外无物” “合内外”
下载PDF
论朱熹“致中和”的方法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梅花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2期17-23,共7页
“中和”范畴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致中和”的命题在朱熹方法论中才得到深入系统的阐发。朱熹由“中和”问题切入 ,在反复探讨、最终解悟中和之旨的同时 ,建构了以中和为人生根据和终极目标 ,以“致中和”为根本原则 ,以“致中... “中和”范畴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 ,然“致中和”的命题在朱熹方法论中才得到深入系统的阐发。朱熹由“中和”问题切入 ,在反复探讨、最终解悟中和之旨的同时 ,建构了以中和为人生根据和终极目标 ,以“致中和”为根本原则 ,以“致中”(主敬涵养 )与“致和”(格物致知 )两方面的工夫由积累而贯通、内外融合 ,既各致其功又相资互济为根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既集两宋理学方法论之大成 ,又为普通学者提供了可资遵循的下学而上达的规范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致中和” 方法论 《中庸》 “格物补传” “未发已发”问题 格物 致知 本体论
下载PDF
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我的教学主张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宝俊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1年第7期118-120,共3页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既要去“格物”,去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等,同时又要“格”出“物”的性质、“物”的规律性这些“知”来。
关键词 科学 “格物致知” 主张 教学 经历 “格物” “物” “格”
下载PDF
郭熙《早春图》作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耿孝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2年第10期54-56,共3页
北宋时期稳定的政治大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市民阶层在此时兴起。画家们为了适应中下层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将各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更加广泛又真实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山水画发展至此,首先从功能上就发生了质的转变,它开始适... 北宋时期稳定的政治大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市民阶层在此时兴起。画家们为了适应中下层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将各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更加广泛又真实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山水画发展至此,首先从功能上就发生了质的转变,它开始适应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们愉悦自身、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需求。也正因如此,山水画在两宋绘画的各门类中占有显著优势。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技法成熟而又风格相异的山水画作品,传统的山水画也在此时被提高到了全新的艺术水平。熙宁、元丰年间,山水画家郭熙总结学习各派技法,不断丰富山水画理论,最终形成的院体画风使得当时的山水画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风貌,而郭熙的代表之作《早春图》就对这种新的审美趋向做了很好的图像说明。对《早春图》进行分析,以观当时山水画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早春图》 “格物”精神
下载PDF
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辨析
20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属于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学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理路,
关键词 诠释方法 陆九渊 学思 心学 “六经注我” “格物” 学术理路 相统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