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学的“格物”精神与宋代绘画的写实风格 |
童永生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2
|
“格物”“、致知”的重新阐释与明代后期的学术演进——以李材、高攀龙、刘宗周为例 |
姚文永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3
|
“格物”本义的教育学启示 |
戴大明
|
《教育科学文摘》
|
2009 |
0 |
|
4
|
“格物”而“致用”——传承方维夏先生的教育理想 |
李丛元
|
《湖南教育(上旬)(A)》
|
2011 |
0 |
|
5
|
传统文化中的“格物”与“致知” |
吴苗
|
《福建教育》
|
2018 |
0 |
|
6
|
“格物”之“格”考述 |
余沛壹
|
《现代语文》
|
2020 |
0 |
|
7
|
论审美作为理学“格物”工夫的一种内在机制 |
吴天寒
|
《思想与文化》
|
2023 |
0 |
|
8
|
“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金圣叹美学思想札记 |
梅庆吉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0 |
0 |
|
9
|
格物以明理 致知而求精 |
刘昊
|
《天津人大》
|
2016 |
0 |
|
10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丁肇中
|
《作文通讯(实用阅读版)》
|
2011 |
0 |
|
11
|
“格物”投资 |
凯恩斯
|
《金融博览》
|
2009 |
0 |
|
12
|
管理者要具备“格物”精神 |
寇北辰
|
《企业文化》
|
2011 |
0 |
|
13
|
张晋:历史碎片里的“格物”影像实验 |
海杰
|
《东方艺术》
|
2012 |
0 |
|
14
|
主敬立本与穷理之基——对朱子“格物致知补传”中“已知之理”的阐释 |
李健芸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5
|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格物论” |
马欣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
2019 |
0 |
|
16
|
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 |
林乐昌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
2009 |
3
|
|
17
|
论朱熹“致中和”的方法论 |
程梅花
|
《中国哲学史》
CSSCI
|
2003 |
5
|
|
18
|
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我的教学主张 |
曾宝俊
|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
2011 |
1
|
|
19
|
郭熙《早春图》作品分析 |
耿孝敏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22 |
1
|
|
20
|
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辨析 |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