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党”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
1
作者 郑传寅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5期5-16,共12页
“梅党”之发轫在民国初年,20世纪20—40年代成为广为人知的称谓。“梅党”的形成得益于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造就了这一不同于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落,是现代教育改变了传统读书人不与“戏子”结交的观念,为“梅党”的形成提... “梅党”之发轫在民国初年,20世纪20—40年代成为广为人知的称谓。“梅党”的形成得益于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造就了这一不同于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落,是现代教育改变了传统读书人不与“戏子”结交的观念,为“梅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与国际认同均与“梅党”助力有极大关系。梅兰芳的新编戏,大多由“梅党”中人为其量身打造;新编戏的身段除了梅兰芳自己琢磨、创造外,也不乏“梅党”中人的“匡正”;“梅党”中人撰写戏评,对梅兰芳所演剧目不吝赞美。“梅党”人脉广、资源丰,梅兰芳出国演出的对外联络、经费筹措、剧目遴选、编撰及翻译宣传资料等,均有“梅党”助力。由此可见,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不单是梅兰芳的个人创造,也是时代的馈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党” 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 建构 现代教育
下载PDF
梅兰芳早期表演艺术及其评价
2
作者 张婷婷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8-54,共7页
学界一般认为,1913年底梅兰芳因赴沪演出,一炮而红,声名鹊起。但考察宣统末年至民国二年时人有关梅兰芳表演的剧评、文章及日记,再结合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不难发现,在赴沪之前,梅兰芳凭借其珠圆玉润的唱功与姣色传神的扮相... 学界一般认为,1913年底梅兰芳因赴沪演出,一炮而红,声名鹊起。但考察宣统末年至民国二年时人有关梅兰芳表演的剧评、文章及日记,再结合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不难发现,在赴沪之前,梅兰芳凭借其珠圆玉润的唱功与姣色传神的扮相,在北京剧界已颇有"震动之力",不仅吸引大批戏迷注目,还拥有一批忠实的"梅党",这些因素,共同助推了梅兰芳在上海的走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 戏曲表演 “梅党”兴起 早期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