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软实力衰落的“历史转折”——“棱镜事件”的全球影响与现实启示
1
作者 阚道远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9-28,共10页
软实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信息技术成为其实现软实力发展和变革的推手。然而,"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倡导的"自由"、"人权"价值理念的&q... 软实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信息技术成为其实现软实力发展和变革的推手。然而,"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倡导的"自由"、"人权"价值理念的"两面性",严重损害美国的道义形象,增加了美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撼动美国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基础,成为冷战之后美国软实力衰落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具有标志性意义。"棱镜事件"揭示了信息时代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有限性和软实力对新兴大国的重要意义,引发了对于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网络治理的重大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事件” 美国 软实力 衰落 历史转折
下载PDF
“棱镜事件”与美国网络霸权地位的动摇 被引量:1
2
作者 阚道远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5-68,共4页
"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倡导"自由"、"民主"价值理念的"两面性",揭示了美国所谓"新闻自由"的真面目,动摇了美国网络霸权地位,撼动了美国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基础。"棱镜"监... "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倡导"自由"、"民主"价值理念的"两面性",揭示了美国所谓"新闻自由"的真面目,动摇了美国网络霸权地位,撼动了美国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基础。"棱镜"监控绝不仅仅是"信息自由"和网络安全问题,而是涉及美国霸权衰落、国际政治伦理嬗变和国际关系格局调整的重大政治问题,其中折射的"霸权逻辑"终结和意识形态较量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清醒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事件” 双重标准 网络霸权
原文传递
“棱镜门”事件及其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和启示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印昌 朱新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7,共5页
"棱镜门"事件掀开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规模的监听丑闻,暴露了美国政治双重标准的虚伪和霸权主义;同时引发了各国对网络信息安全、政治安全的反思和警醒。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就要高度重视"... "棱镜门"事件掀开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规模的监听丑闻,暴露了美国政治双重标准的虚伪和霸权主义;同时引发了各国对网络信息安全、政治安全的反思和警醒。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就要高度重视"棱镜门"事件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不断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政治安全的认识和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门”事件 政治安全 影响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系统世界对公共领域的入侵及其后果——从美国“棱镜门”事件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继荣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6,99,共5页
公共领域是作为私人的公众借助于公共媒体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建议的言说平台。作为私人的公众和言论自由是哈贝马斯理想公共领域形成的基本条件。资本主义权力系统和资本系统对现代公共领域的入侵使其面临着不可... 公共领域是作为私人的公众借助于公共媒体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建议的言说平台。作为私人的公众和言论自由是哈贝马斯理想公共领域形成的基本条件。资本主义权力系统和资本系统对现代公共领域的入侵使其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封建化"危机,并造成其公共性"褪色"的困境。此次"棱镜门"事件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权力系统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利的戕害,不仅暴露了其所谓"言论自由"的非自由本质,而且破坏了西方公共领域"话语民主"的一贯传统。公共领域也由此从理性批判、公开辩论的空间蜕变为一个利益争夺的场所或公众表达个人私密情感和"交换彼此品味与爱好"的私人"会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权力系统 资本系统 公共领域 “棱镜门”事件
下载PDF
“棱镜门”事件与美国的网络霸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耀钟 《唯实》 2013年第11期87-90,共4页
美国中情局前特工斯诺登披露,从2007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FBI)要求微软、雅虎、谷歌、“脸书”、苹果、PalTalk、美国在线、Skype和YouTube等9大网络巨头,提供用户的网络活动信息,试图直接进入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的... 美国中情局前特工斯诺登披露,从2007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FBI)要求微软、雅虎、谷歌、“脸书”、苹果、PalTalk、美国在线、Skype和YouTube等9大网络巨头,提供用户的网络活动信息,试图直接进入一些互联网大公司的服务器,获得有关视频、声音、图像、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记录的信息,甚至是信用卡记录。该项互联网信息筛选项目代号为“棱镜”。尤为令人不安的是,到目前为止,在互联网络领域,美国安全部门已经搭建了一套基础系统,能截获几乎任何通信数据,大部分通信数据都被无目标地自动保存。如果当局希望查看任何一个人的电子邮件或手机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获的数据,来获得电子邮件、密码、通话记录和信用卡信息;甚至可以在机器中植入漏洞,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措施,都不可能安全。而这些只是美国网络监控的冰山一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互联网领域 文化霸权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网络霸权 “棱镜门”事件
下载PDF
透过“棱镜门”事件看我国电子政务安全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奎文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9-81,共3页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十分突出,遭受境外的网络攻击及网站信息失窃持续增多,电子政务安全形势严峻。本文通过"棱镜门"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十分突出,遭受境外的网络攻击及网站信息失窃持续增多,电子政务安全形势严峻。本文通过"棱镜门"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安全运行,尽量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门”事件 电子政务 网络安全
下载PDF
棱镜事件折射美国网络霸权——基于新帝国主义论视角
7
作者 薛艳艳 《现代商业》 2014年第9期51-52,共2页
随着美国"棱镜"窃听计划的曝光,美国情报机构的这一行为在美国各界和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美国利用其网络霸权在信息化世界范围内的肆意侵略,本文将基于"新帝国主义论"的视角,揭露美国的新帝... 随着美国"棱镜"窃听计划的曝光,美国情报机构的这一行为在美国各界和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的背后,是美国利用其网络霸权在信息化世界范围内的肆意侵略,本文将基于"新帝国主义论"的视角,揭露美国的新帝国主义行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事件 窃听 新帝国主义论 美国霸权
下载PDF
透过“棱镜”事件看保密管理
8
作者 白玉 《统计与管理》 2014年第2期82-83,共2页
斯诺登"棱镜"事件揭开了美国维护网络安全"先锋模范"的虚伪面纱,从而引发了各国学者对保密工作科研管理部分的深度思考。本文仅从一名保密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谈谈"棱镜"事件折射出的保密管理方面的问题,... 斯诺登"棱镜"事件揭开了美国维护网络安全"先锋模范"的虚伪面纱,从而引发了各国学者对保密工作科研管理部分的深度思考。本文仅从一名保密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谈谈"棱镜"事件折射出的保密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互联网这个新兴的五维空间信息制高点进行有效控制,以强化保密手段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事件 保密 信息
下载PDF
“棱镜门”事件对财务信息安全的警示及防护策略
9
作者 赵城疆 《财务与金融》 2014年第5期86-89,共4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论文以美国"棱镜门"事件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棱镜计划及对我国信息安全的影响,并总结该事件对信息安全的警示,然后针对财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研究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论文以美国"棱镜门"事件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棱镜计划及对我国信息安全的影响,并总结该事件对信息安全的警示,然后针对财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研究提出了财务信息安全防护的相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门”事件 财务管理 信息安全
下载PDF
美国“棱镜”事件带给我们的保密启示
10
作者 姚沛年 关磊 +1 位作者 毛南 曹玉磊 《计算机安全》 2013年第9期29-31,共3页
对近期斯诺登揭露的美国"棱镜"事件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美国政府对全球企业及民众赤裸裸的监控行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和保密建议。
关键词 “棱镜事件 信息安全 保密
下载PDF
“棱镜门”事件中奥巴马政府的形象修复文本:英雄还是叛徒?
11
作者 牧文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4-99,共6页
2013年6月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向外界披露,这对奥巴马政府的形象带来了巨大影响。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政府通过白宫新闻发布会进行了危机沟通。基于奥巴马政府形象修复文本中使用... 2013年6月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向外界披露,这对奥巴马政府的形象带来了巨大影响。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政府通过白宫新闻发布会进行了危机沟通。基于奥巴马政府形象修复文本中使用的修辞策略,讨论了这些策略的使用效果。研究发现:奥巴马政府主要采用了直接否认、转移责任、纯属意外、强调正面形象、减少负面情绪、区分、转换框架、反击指控者、修正行为策略;而效果分析显示:合理地使用修辞策略可以增强形象修复文本的有效性,但是面对严重的危机,运用认错策略还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门”事件 形象修复文本 修辞策略 批判性分析
下载PDF
后“棱镜门”时代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调整及挑战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文逸 《通讯世界》 2017年第18期31-33,共3页
奥巴马政府高调突出网络安全战略,使之成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奥巴马政府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体系,战略思想有内在矛盾,政策效力之间相互抵消,"棱镜门"事件更使得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陷入困境,使其不得进行调整。... 奥巴马政府高调突出网络安全战略,使之成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奥巴马政府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体系,战略思想有内在矛盾,政策效力之间相互抵消,"棱镜门"事件更使得美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陷入困境,使其不得进行调整。美军在网络空间的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遭受到的攻击也更加严重。美国所希望推行的一系列网络空间行为规范,也由于"棱镜门"事件的发生而备受质疑,乃至影响到与盟友和伙伴国的信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网络战略 网络安全 “棱镜门”事件
下载PDF
从“棱镜门”事件看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被引量:2
13
作者 皮勇 王启欣 《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 2013年第1期190-208,共19页
'棱镜门'事件首次揭露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拦截和监控个人信息的活动,让人们全面观察到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遭受的侵犯,发现了国家机构这个强大侵犯者,也让人们认真审视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我国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棱镜门'事件首次揭露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拦截和监控个人信息的活动,让人们全面观察到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遭受的侵犯,发现了国家机构这个强大侵犯者,也让人们认真审视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我国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发展迅速,但是,还有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国家监控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及其范围、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有待解决。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不是一味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应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信息社会的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公民个人权利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平衡和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门”事件 公民个人信息 法律保护 利益平衡
原文传递
从美国“棱镜门”事件谈加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琳 《公安研究》 2014年第3期10-15,共6页
针对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和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将信息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做好国家信息网络安全顶层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总结现行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建议我国应立足自主创新,创建新... 针对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和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将信息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做好国家信息网络安全顶层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总结现行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建议我国应立足自主创新,创建新一代安全可控的互联网络;面对网络安全新挑战,全面排查安全风险,总结分析重点安全问题,认为近期应集中力量尽快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综合措施,有效应对当前信息威胁,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网络安全 “棱镜门”事件 美国
原文传递
从“棱镜门”事件分析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8
15
作者 苏凯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10期162-164,共3页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机会,但也带来了许多信息安全问题。而这些信息安全问题也正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例如,网络渗透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机会,但也带来了许多信息安全问题。而这些信息安全问题也正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例如,网络渗透危害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进而威胁我国的政治安全;机密情报被窃取危害我国的国防安全等。美国“棱镜门”事件曝光后,各国都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也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安全保护,结合我国信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安全教育较落后的现状,探讨应对信息安全威胁的方法以及摆脱信息安全困境的对策,切实维护好我国的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棱镜门”事件 国家安全 信息安全 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