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的简称应为“楚”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玉堂 《政策》 2002年第2期46-47,共2页
湖北省简称“鄂”,已是人所共知。但我认为,湖北简称“楚”更合适。其理由如下——
关键词 湖北 简称 “楚” 历史考证 历史文化
下载PDF
浅说中国古代诗歌中“楚”意象
2
作者 肖艺欣 王添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1年第8期165-165,178,共2页
“楚”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意象。受其在诗歌中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同一个“楚”字在诗歌中可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笔者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查找和粗略研究,将“楚”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为表示“灌木”之“楚”、表示地域之... “楚”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意象。受其在诗歌中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同一个“楚”字在诗歌中可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笔者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查找和粗略研究,将“楚”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为表示“灌木”之“楚”、表示地域之“楚”,和与屈原及其作品相关之“楚”三个大类。另有一些与“楚”相关的意象组合,多与典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意象 本义 地域 屈原
下载PDF
《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考释
3
作者 王红生 《现代语文》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齐桓公伐楚》中的“北海”“南海”之“海”,并不表“大海”义,它是指从“大海”义衍生出的极远之地;“北海”“南海”也不是今日的渤海、南海,它们是指北方、南方极远之地。“海”从本义“大海”衍生出极远之地,其文化背景是古人以... 《齐桓公伐楚》中的“北海”“南海”之“海”,并不表“大海”义,它是指从“大海”义衍生出的极远之地;“北海”“南海”也不是今日的渤海、南海,它们是指北方、南方极远之地。“海”从本义“大海”衍生出极远之地,其文化背景是古人以中国之四周皆为海的传统观念,而达成这种指称对象转移的机制则是转喻。通过转喻机制,“海”由本指大海或四海转而指与之空间上相邻的极远之地,此亦《齐桓公伐楚》“北海”“南海”义指北方、南方极远地之语义演化的主要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桓公伐 “北海” “南海” 文化背景 转喻
下载PDF
试论荆楚文化的流变、分期与近代转型 被引量:24
4
作者 江凌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9,共7页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楚国自周初分封至民国末期,横亘古今三千余年,其文化发展之轨迹可分为先秦荆楚文化、中世荆楚文化、近世荆楚文化、近代荆楚文化四个历史阶段。荆楚文化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基本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爱...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楚国自周初分封至民国末期,横亘古今三千余年,其文化发展之轨迹可分为先秦荆楚文化、中世荆楚文化、近世荆楚文化、近代荆楚文化四个历史阶段。荆楚文化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基本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爱国恋乡、崇尚革新、兼容开放、经世致用、机智狡巧、刚悍劲直、尚武好勇、喜好舞乐、奢靡享乐、敬鬼重祀、多元并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流变 分期 近代转型
下载PDF
近年出土楚简和典籍中的通假异文与上古声母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申红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9-115,共7页
近年来出土的楚简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和传世典籍相对照。楚简和传世本中的通假异文是研究上古声母系的可靠材料,将这些通假异文进行全面的搜集、归纳和整理,分析他们所代表的声母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研究提供不少证据。
关键词 异文 声母
下载PDF
“兰意象”原型发微──兼释《楚辞》用兰意象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建忠 《东南文化》 CSSCI 1999年第1期96-99,共4页
春秋时期,兰文化已逐渐渗透到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兰花作为个人保护神,有着"致兰得子、秉兰祓邪、纫兰为饰、喻兰明德"的功能。
关键词 兰花 辞》
下载PDF
先唐文学中的乐舞形象——以《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贺威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 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文学 乐舞形象 《诗经》 辞》 汉魏六朝诗赋
下载PDF
楚简与楚辞研究二题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灵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61,共6页
本文充分利用新出土的战国楚简文献材料,对屈赋《九歌》的流传、《九章》若干作品的著作权等问题试作新的探讨,证明夏后氏的原始《九歌》从宫廷祭神之乐,因夏桀亡命于苍梧之野而流入了沅、湘之域,逐渐成为充满南国风韵的越人的民间娱神... 本文充分利用新出土的战国楚简文献材料,对屈赋《九歌》的流传、《九章》若干作品的著作权等问题试作新的探讨,证明夏后氏的原始《九歌》从宫廷祭神之乐,因夏桀亡命于苍梧之野而流入了沅、湘之域,逐渐成为充满南国风韵的越人的民间娱神之歌,最后由楚国诗人屈原"更定"之后,又成为极具个性化的文人之作;屈原称引、咏叹伍子胥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的,带有浓厚的先秦时期复仇伦理的印记,屈原《九章》诸篇的著作权是不可轻易否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二重证据
下载PDF
唐五代佛典音义中的“楚夏”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仁瑄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42-46,共5页
唐五代佛典音义有36条梵汉对音材料和3条汉语注音材料标示"楚夏"。前者涉及语音的历时演变、对音源词的不同、梵词音节切分标准的参差、清音浊音的对立和文字的形体讹变等内容;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切分梵词音节标准的参差是其核... 唐五代佛典音义有36条梵汉对音材料和3条汉语注音材料标示"楚夏"。前者涉及语音的历时演变、对音源词的不同、梵词音节切分标准的参差、清音浊音的对立和文字的形体讹变等内容;语音的历时演变和切分梵词音节标准的参差是其核心。后者喻指汉语语音的方俗分歧。术语"楚夏"标示的是所谓正梵音之外的种种对音形式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音义 梵汉对音 语音演变
下载PDF
《包山楚简》“[言菐]”义解诂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运富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3,共5页
湖北出土的包山楚简有一部分属于司法案件的记录,对于研究当时的司法制度非常重要。其中的“(?)”字究竟是个什么字目前还难以断定,但它的功能相当于“察”已经基本上得到公认。可是“察”有许多义项,包山楚简相当于“察”的这个字应该... 湖北出土的包山楚简有一部分属于司法案件的记录,对于研究当时的司法制度非常重要。其中的“(?)”字究竟是个什么字目前还难以断定,但它的功能相当于“察”已经基本上得到公认。可是“察”有许多义项,包山楚简相当于“察”的这个字应该取什么意义呢?本文不同意“调查”“审问”“判决”等说法,而认为包山楚简中“(?)”的基本含义是对已知事件或证据的“检查、勘验、核实、确认”。只有个别用例可能当“观察、察看”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山 [言菐] 检验 核实 确认
下载PDF
《楚辞》解诂四则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海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屈原的楚辞作品中“悔遁”、“物”、“不拎”、“极”四个词语其意思分别是“反悔、欺哄”,“法则”,“与众不同”,“屡次”。
关键词 屈原 悔遁 不醜
下载PDF
释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中的“[母心]”字——兼辨《桧风·隰有苌楚》诗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福凌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本文释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中的“(?)”字为“谋”,并由此论证《桧风·隰有苌楚》是一首情诗。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桧风·隰有苌 “Mou”字 汉语
下载PDF
楚共王“葴”“审”二名关系辨正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世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9-160,共2页
楚共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君主,其一生有"葴"、"审"二名。关于二名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葴"、"审"二字,读音相近,一也,皆为楚共王名。征诸史料,该观点值得商榷。楚王践祚后照例... 楚共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君主,其一生有"葴"、"审"二名。关于二名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葴"、"审"二字,读音相近,一也,皆为楚共王名。征诸史料,该观点值得商榷。楚王践祚后照例有易名的传统,"葴"、"审"二名,应是楚共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王 “葴” “审”
下载PDF
释包山楚简中的“对”字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37,共3页
本文释包山楚简之司法文书简中的“”为“对”字,认为它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诊”字音近义同,是同源字。
关键词 包山 “对” “诊” 同源字 古代汉字
下载PDF
两种《楚辞韵读》用韵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芹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6-49,共4页
利用统计归纳法,对两种《楚辞韵读》用韵进行统计,发现两种《楚辞韵读》用韵同中有异。相同表现为对某些韵例入韵及无韵处理相同,对大部分韵脚字的韵部归部相同,对韵例有否合韵现象理解相同。相异表现为韵部多寡存在差异,个别韵脚字的... 利用统计归纳法,对两种《楚辞韵读》用韵进行统计,发现两种《楚辞韵读》用韵同中有异。相同表现为对某些韵例入韵及无韵处理相同,对大部分韵脚字的韵部归部相同,对韵例有否合韵现象理解相同。相异表现为韵部多寡存在差异,个别韵脚字的归部、对个别字是否入韵以及异文处理等方面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韵读》 韵例
下载PDF
“以谶解经”的学术风潮与王逸的《楚辞》阐释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建新 辛甜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65-70,共6页
在东汉思想文化领域中,谶纬占据了主导性地位,而出于维系儒术独尊地位之虑,儒生经师多藉谶纬来训诂文辞,阐说经意,试图利用谶纬的神圣性来论证儒经之权威性,这就使得此期经学研究呈现出"以谶解经"之特征。受此种学术风潮影响... 在东汉思想文化领域中,谶纬占据了主导性地位,而出于维系儒术独尊地位之虑,儒生经师多藉谶纬来训诂文辞,阐说经意,试图利用谶纬的神圣性来论证儒经之权威性,这就使得此期经学研究呈现出"以谶解经"之特征。受此种学术风潮影响,王逸在通过强调《离骚》"依经立义"、尊其为"经"等方式回应班固等人之批评的同时,还采取"以谶解经"之方式来阐释《楚辞》:或直接引用谶纬文献以诠释字词、疏通大意,或依谶纬"阴阳五行"与"天人感应"诸说来阐发主旨,使得《楚辞章句》中展现出浓郁的谶纬色彩。王逸所建构的此种依托谶纬观念的、以君臣关系为核心的《楚辞》阐释模式,既与当时权利阶层所期望传播的政治观念相契合,又易于被具有谶纬话语体系之集体共识的士人所认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王逸注骚可谓典型。他所建构的依托谶纬观念的、以君臣关系为核心的《楚辞》阐释模式,既合当时权利阶层的期望传播的政治观念,又为以谶纬话语体系为集体共识的士人所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谶解经 辞章句》 以纬注骚 意义
下载PDF
楚简《诗论》苑丘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信芳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3期5-7,22,共4页
楚简《诗论》“备丘”中的“备”字屡见于楚简,是个疑难字。本文由分析字形来源及文字隶定入手,进一步论及《诗经·陈风》“宛丘”所涉及的制度问题,认为《诗经》“宛丘”乃古时风流场所,其性质与楚、秦云梦禁苑之“(而大)”相类。
关键词 诗论 苑丘
下载PDF
《红楼梦》与湘楚文化——从“潇湘妃子”到“芙蓉花神”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颖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2期53-57,共5页
红楼梦》对湘楚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不可忽视。曹雪芹用"潇湘妃子"同时指涉林黛玉和史湘云,用"芙蓉花神"同时象征林黛玉和晴雯,在她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湘楚文化印记,与其说这是艺术上的偶然巧合,不如说湘楚文化是中国... 红楼梦》对湘楚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不可忽视。曹雪芹用"潇湘妃子"同时指涉林黛玉和史湘云,用"芙蓉花神"同时象征林黛玉和晴雯,在她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的湘楚文化印记,与其说这是艺术上的偶然巧合,不如说湘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源头,曹雪芹深谙湘楚文化,其性情心灵、价值取向与湘楚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品格相通相契,他才在所钟爱的红楼女儿身上不同程度地投射了自己的湘楚文化情结,寄托他本人的屈骚情怀和对"楚狂"人格的偏爱。曹雪芹将湘楚文化如盐溶于水般地融入其艺术形象塑造中,对我们今天实践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仍不乏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潇湘妃子 芙蓉花神 文化 屈骚情怀 “楚狂”
下载PDF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仁瑄 《长江学术》 2014年第3期99-103,共5页
服务音义的需要,唐五代佛典音义征引《楚辞章句》凡655例,其征引形式有三:(1)单引正文;(2)单引注文;(3)正文+注文。其征引目的是释义和辨字,而以释义为主。比较今本,其中存在讹、脱、倒等种种文字问题。梳理这些材料对五家音义引书研究... 服务音义的需要,唐五代佛典音义征引《楚辞章句》凡655例,其征引形式有三:(1)单引正文;(2)单引注文;(3)正文+注文。其征引目的是释义和辨字,而以释义为主。比较今本,其中存在讹、脱、倒等种种文字问题。梳理这些材料对五家音义引书研究和《楚辞章句》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应音义 慧苑音义 慧琳音义 可洪音义 希麟音义 辞章句》
下载PDF
《楚辞》校证(二十一则)
20
作者 王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9-104,共6页
利用《楚辞》文本及王逸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相关传统文献以及充分吸收前儒时贤的研究成果,可以对今本《楚辞》的部分文本进行有益的勘正,同时也能对一些重要的《楚辞》学术史内容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认识。
关键词 文本 校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