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两汉“橐”、“囊”演变考——基于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波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 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它并未被“囊”所取代。“橐”与“囊”并无大小之别,而是无底与有底之分。可见,要研究先秦两汉常用词的演变,应当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相互印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结论更加接近语言演变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橐” “囊” 历时演变
下载PDF
“橐”、“囊”/“袋”的历时更替考
2
作者 王瑞琪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4-26,共3页
本文论述了"橐"、"囊"、"袋"的历时更替过程。先秦主要用"橐"、"囊";两汉时,则只用"囊"不用"橐",同时开始出现了"袋";魏晋至明,"袋"不断发... 本文论述了"橐"、"囊"、"袋"的历时更替过程。先秦主要用"橐"、"囊";两汉时,则只用"囊"不用"橐",同时开始出现了"袋";魏晋至明,"袋"不断发展;到清代,"袋"完成了对"囊"的替换,成为当时的通用词,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用词 “橐” “囊” “袋” 历时更替
下载PDF
“土橐”试释
3
作者 许征 《语言与翻译》 2010年第2期41-42,共2页
《韩非子·五蠹》中的疑难词语"土橐"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本文从语音和语义上进行考证,认为"土橐"是"社长"的通假。
关键词 社长 通假
下载PDF
囊橐辨
4
作者 金琪然 《文献语言学》 2021年第2期189-193,198,共6页
囊橐詞義之别自漢以來至少有五種主要意見,其中尤以囊橐孰爲有底、孰爲無底爭議爲巨。晚商、早周金文中釋囊橐的兩組字存在有底、無底之别,而天王簋中據押韻情況釋作囊者,其字形無底、兩端束口,與僕麻卣等銘文中一端束口、當釋作橐者不... 囊橐詞義之别自漢以來至少有五種主要意見,其中尤以囊橐孰爲有底、孰爲無底爭議爲巨。晚商、早周金文中釋囊橐的兩組字存在有底、無底之别,而天王簋中據押韻情況釋作囊者,其字形無底、兩端束口,與僕麻卣等銘文中一端束口、當釋作橐者不同。其時應是無底曰囊、有底曰橐。甲骨文中亦有這樣兩組字以有底、無底爲區别特徵,文例區别顯然,亦是無底者爲囊、有底者爲橐。故知故訓無底曰囊、有底曰橐是正確的,或者説至少符合晚商、早周文字之基本情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簋 金文 甲骨文
下载PDF
释“櫜”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邦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7-60,共4页
本文讨论殷周金文里的“”字。过去或隶释为“”“”,或释读为“韔”。本文通过形体、文字符号系统、语境、训诂、字词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认为该字应该释为“”字。本文提出,在古文字的考释中,当一个意义(词)不止一个字与之对应... 本文讨论殷周金文里的“”字。过去或隶释为“”“”,或释读为“韔”。本文通过形体、文字符号系统、语境、训诂、字词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认为该字应该释为“”字。本文提出,在古文字的考释中,当一个意义(词)不止一个字与之对应时,要综合考虑被释字本身的形、音、义和被释字之外的文字系统、词义系统、语境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櫜” 殷周 金文 考释 古文字 形体 文字符号系统 语境
下载PDF
Crystal Structure of 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 被引量:3
6
作者 Hui-qing Xue Hui-feng Xue +3 位作者 Biao Wu Han-qing Wang Xue-lei Xin Shui-xian W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19-522,共4页
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gularia intermedia and characterized by MS, multi NM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as in... 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gularia intermedia and characterized by MS, multi NM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as in a orthorhombic type, with space group P212121 with a=6.8519(5), b=10.7191(8), c=18.5942(14) A, V=1365.67(18) A,^3 Z=4, and the calculated density is 1.354 mg/m^3. F(000)=592, μ=0.101 m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ularia intermedia ISOLATION Crystal structure X-raty diffratction
下载PDF
居延汉简中的“芀”和“芀橐” 被引量:3
7
作者 尉侯凯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65,共4页
居延汉简中的"芀",有动词、名词两种用法。"芀"作为动词时应读为"铫",是割、削的意思。"芀"作为名词时意为芦苇的花絮,是用来引火的信物。"芀橐"则为盛放芦苇花絮的囊袋。
关键词 居延汉简
原文传递
东周金文“石沱”正解 被引量:4
8
作者 黄锦前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08,112,共6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仲嬭蓳鼎自名"橐沱"的"橐"字的确释,从文字学的角度,认为"石沱"应如张世超所说,即文献中的"橐驼";又以湖北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人骑骆驼形灯座证明楚地在东周确已知道骆驼,佐证&qu... 本文主要通过对仲嬭蓳鼎自名"橐沱"的"橐"字的确释,从文字学的角度,认为"石沱"应如张世超所说,即文献中的"橐驼";又以湖北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人骑骆驼形灯座证明楚地在东周确已知道骆驼,佐证"石沱"即"橐驼"。通过对仲嬭蓳鼎自名"橐"字的重新讨论,基本解决了以往学界关于"石沱"训释问题的种种争论;同时,对该字的确释,也使我们对于古代盛矢之"箙"或"圅"在古文字中的构形及演变过程的认识更加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沱 仲嬭蓳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