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以“比德”观为例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宝华
任晟萱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51-55,共5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设计的潮流趋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德”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设计的潮流趋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德”观的解读,以及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对传统元素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分享“中国风格”丝巾的设计实践过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转化为新设计文化的问题,为“中国风格”的丝巾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并从中探索出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设计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观
中国风格
现代丝巾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画论的“比德”观研究
2
作者
蒋丹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3期155-156,共2页
"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移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应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伦理情感外化的表达手法。针对当前"比德"观展开的相应范围研究已处...
"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移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应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伦理情感外化的表达手法。针对当前"比德"观展开的相应范围研究已处于相对较为完善的研究状态,本课题将沿着前人研究的系统进一步的梳理针对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范畴内的"比德"思想及其主张,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比德"观的相关阐述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讨绘画史论"比德"的相关形成因素以及史学发展中的衍变,探讨得出"比德"论述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关联性,以期能从一个侧面或者称为一个片段式的角度试图来展示出中国画论艺术强大精神的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论
“比德”观
形成
衍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赤水竹编工艺文化中的“比德”观
3
作者
刁秋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3期88-93,共6页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竹“比德”的传统,即把竹之节、竹之韧、竹之中空、竹之清幽等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相比附。竹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实用价值也延伸出了竹雕、竹编、竹纸等多种技艺和物质文化产品。贵州省的赤水竹编技艺是...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竹“比德”的传统,即把竹之节、竹之韧、竹之中空、竹之清幽等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相比附。竹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实用价值也延伸出了竹雕、竹编、竹纸等多种技艺和物质文化产品。贵州省的赤水竹编技艺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地取材,产品实用且便利,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竹编技艺“重技轻道”,使得竹文化慢慢脱离了“技”“道”融合的本质。通过对竹编历史的梳理、设计实践探索以及针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上竹文化中的“比德”观从“物性”到“人性”和“人格化”的转变特征。当代的赤水竹编则以“长物”设计与跨界设计等方法,使竹的“技”“道”重新在生活中融合并得以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竹编
竹文化
“比德”观
技
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书法批评中的“比德"观
被引量:
1
4
作者
冯广贺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4-15,共2页
先秦“比德”说本来就不限于自然物的审美观照,唐代儒学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后,书法批评中也出现了以书法比德的书法评论。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书法的具体形象或特定风格比附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各种伦理规范。
关键词
人格化
伦理规范
“比德”观
中国
古代
书法批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枝一叶总关情——浅析传统文化“比德”观在竹画中的体现
5
作者
吴同彦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101,共1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绘画从它产生之初起,就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宋以降,伦理观念全面渗透到绘画活动中,传统中国画在题材、立意、笔墨、造型以及题款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伦理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绘画从它产生之初起,就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宋以降,伦理观念全面渗透到绘画活动中,传统中国画在题材、立意、笔墨、造型以及题款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伦理观念的痕迹,处处体现了“比德”观念。早在先秦时期,“比德”的思想就已经产生了。《管子·小问》中反复强调:“物可以比君子之德”,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用自然物来比况人格品德和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传统文化
“比德”观
竹画
伦理道德
艺术精神
原文传递
“比德”说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
6
作者
陈宇慧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0-65,共6页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比德”观
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儒家自然审美观
7
作者
徐越群
《大观(论坛)》
2019年第4期149-150,共2页
如果说道家哲学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禅宗的哲学属于体验性的范畴,那么儒家的哲学则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贯穿于中国的艺术之中,是一条重要的血脉,对自然这一方面的认识也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儒家的美...
如果说道家哲学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禅宗的哲学属于体验性的范畴,那么儒家的哲学则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贯穿于中国的艺术之中,是一条重要的血脉,对自然这一方面的认识也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儒家的美学是美与善的统一,以理性来看待感情,将伦理道德看作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认为道德伦理观念应该是行为的指南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审美
“比德”观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以“比德”观为例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宝华
任晟萱
机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51-55,共5页
文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设计的潮流趋势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是构建世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比德”观的解读,以及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对传统元素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分享“中国风格”丝巾的设计实践过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转化为新设计文化的问题,为“中国风格”的丝巾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并从中探索出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设计之道。
关键词
“比德”观
中国风格
现代丝巾设计
Keywords
figural virtue
Chinese style
modern silk scarf design
分类号
J523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画论的“比德”观研究
2
作者
蒋丹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3期155-156,共2页
基金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2013年立项项目
项目编号为:2013CSCDKY0040
文摘
"比德"是中国艺术创造美的一种表达形式,特别是绘画作品通过自然之物移情,使自然景物带有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内涵,反应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是人们伦理情感外化的表达手法。针对当前"比德"观展开的相应范围研究已处于相对较为完善的研究状态,本课题将沿着前人研究的系统进一步的梳理针对中国古代画论研究范畴内的"比德"思想及其主张,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比德"观的相关阐述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讨绘画史论"比德"的相关形成因素以及史学发展中的衍变,探讨得出"比德"论述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关联性,以期能从一个侧面或者称为一个片段式的角度试图来展示出中国画论艺术强大精神的一隅。
关键词
画论
“比德”观
形成
衍变
分类号
J209.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赤水竹编工艺文化中的“比德”观
3
作者
刁秋宇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3期88-93,共6页
文摘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以竹“比德”的传统,即把竹之节、竹之韧、竹之中空、竹之清幽等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情操相比附。竹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实用价值也延伸出了竹雕、竹编、竹纸等多种技艺和物质文化产品。贵州省的赤水竹编技艺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地取材,产品实用且便利,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竹编技艺“重技轻道”,使得竹文化慢慢脱离了“技”“道”融合的本质。通过对竹编历史的梳理、设计实践探索以及针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研究,可以发现历史上竹文化中的“比德”观从“物性”到“人性”和“人格化”的转变特征。当代的赤水竹编则以“长物”设计与跨界设计等方法,使竹的“技”“道”重新在生活中融合并得以传承。
关键词
赤水竹编
竹文化
“比德”观
技
道
分类号
TS935.53 [轻工技术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书法批评中的“比德"观
被引量:
1
4
作者
冯广贺
机构
韩山师范学院陈其铨书道馆
出处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4-15,共2页
文摘
先秦“比德”说本来就不限于自然物的审美观照,唐代儒学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后,书法批评中也出现了以书法比德的书法评论。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书法的具体形象或特定风格比附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各种伦理规范。
关键词
人格化
伦理规范
“比德”观
中国
古代
书法批评
分类号
J292.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枝一叶总关情——浅析传统文化“比德”观在竹画中的体现
5
作者
吴同彦
出处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101,共1页
文摘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绘画从它产生之初起,就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宋以降,伦理观念全面渗透到绘画活动中,传统中国画在题材、立意、笔墨、造型以及题款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伦理观念的痕迹,处处体现了“比德”观念。早在先秦时期,“比德”的思想就已经产生了。《管子·小问》中反复强调:“物可以比君子之德”,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用自然物来比况人格品德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
中国画
传统文化
“比德”观
竹画
伦理道德
艺术精神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比德”说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
6
作者
陈宇慧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0-65,共6页
文摘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红楼梦》
“比德”观
美学
Keyword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iew of figural virtue
aesthetics
分类号
B83-05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儒家自然审美观
7
作者
徐越群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大观(论坛)》
2019年第4期149-150,共2页
文摘
如果说道家哲学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禅宗的哲学属于体验性的范畴,那么儒家的哲学则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贯穿于中国的艺术之中,是一条重要的血脉,对自然这一方面的认识也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儒家的美学是美与善的统一,以理性来看待感情,将伦理道德看作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认为道德伦理观念应该是行为的指南针。
关键词
儒家
审美
“比德”观
分类号
B83-092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以“比德”观为例
张宝华
任晟萱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古代画论的“比德”观研究
蒋丹
《黑龙江史志》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赤水竹编工艺文化中的“比德”观
刁秋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古代书法批评中的“比德"观
冯广贺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一枝一叶总关情——浅析传统文化“比德”观在竹画中的体现
吴同彦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
0
原文传递
6
“比德”说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刻画
陈宇慧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试论儒家自然审美观
徐越群
《大观(论坛)》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