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 |
姜晔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2
|
“以儿童为本位”:“民国”小学家访之考察 |
于潇
王凌超
|
《教师教育论坛》
|
2020 |
3
|
|
3
|
“民国”与“现代”的交锋——中国现代文学名称危机谈 |
龚虹
|
《阴山学刊》
|
2016 |
0 |
|
4
|
重建文学史的概念谱系——以“民国文学史”概念为例 |
陈学祖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5
|
以“民国文学史”替代“新文学”史考 |
汤溢泽
|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6
|
“民国文学”的话语蕴涵与阐释空间 |
禹权恒
|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7
|
命运共同体的文学表述--两岸华文文学视野中的“民国文学” |
李怡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8
|
民国文学: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崛起 |
韩伟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9
|
“民国机制”之“进入”历史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
徐诗颖
|
《贺州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0
|
“梁父吟”的文化悲悼情怀——白先勇“民国史”小说初探 |
阮温凌
|
《皖西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1
|
现代行旅散文创作的“民国史视角” |
王炳中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2
|
关于“民国机制”命名和定义研讨的反思——兼与李怡等学者商榷 |
徐诗颖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3
|
“民国机制”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研讨的反思 |
徐诗颖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4
|
“现代性”的扩张与困惑——“民国文学史”叙写的另一种解读 |
刘治斌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6 |
1
|
|
15
|
“党国视角”、知识生产与地方性经验——“民国大学史”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反思 |
丁乙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6
|
姜文民国三部曲的历史想象 |
杨丽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7
|
政治与诗意之间的“民国叙述”——论蒋晓云“民国素人志”系列小说 |
刘文君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民国文学史”著述的“民间”可能 |
孟文博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9
|
日常生活还原与重构:“民国文学”想象刍议 |
关峰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20
|
民国五珍之末——纽约倒——兼论中国“中心倒印”邮票的鉴定 |
赵人龙
|
《上海集邮》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