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传统、主观精神与语言现实主义——“民族形式”论争中胡风语言观的现实主义色彩 |
赵黎明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2
|
论影响“民族形式”论争和延安文学发展的因素 |
张莹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3 |
0 |
|
3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引领 |
漆调兰
马启民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4
|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发展进程 |
漆调兰
曹应梅
|
《陇东学院学报》
|
2017 |
0 |
|
5
|
延安对“五四”新文艺的重审及其意义——以“民族形式”论争为中心 |
毕海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6
|
“民族形式”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
黄念然
刘芳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17 |
0 |
|
7
|
启蒙话语交锋与“民族形式”文艺论争的实际内涵——以胡风的质疑为视角 |
毕海
|
《阅江学刊》
|
2013 |
0 |
|
8
|
从“民族形式”论争到“赵树理方向”的历史考察 |
牛婷婷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2021 |
0 |
|
9
|
打开内陆中国的方法 |
王琳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