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求是”精神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彬 付东升 林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6期185-188,共4页
关键词 竺可桢 教育思想 “求是”精神 浙江大学 传统文化 高等教育史 办学理念
下载PDF
应用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精神的策略解读
2
作者 魏明春 《好日子》 2020年第36期166-166,共1页
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帮助学生生成很多的认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让学生“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会低头勾勾画画,而在我们探究学生精神层面的话题时,不管是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都会抬起头。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积... 学校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帮助学生生成很多的认知。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让学生“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是会低头勾勾画画,而在我们探究学生精神层面的话题时,不管是哪一个学段的学生,都会抬起头。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积极交流,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在学习。作为高中政治教育者,我们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在,我们可以一次次的和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对话。这是政治学科的优势,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的现实需求。对于即将进入现实生活的高中学生来说,这种精神方面的引领更为重要。如学生需要拥有“求是”精神,进而能够在复杂社会大环境中守住“初心”,而高中政治教学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高中 政治教学 “求是”精神 策略
下载PDF
新时代政治教学学生“求是”精神培养的探讨
3
作者 宋向春 《东西南北(教育)》 2020年第9期281-281,共1页
新时代下,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要培养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求是”精神,深入知识内部,才能把知识学“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时代下 政治教学 “求是”精神 思维创新
下载PDF
加强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精神研究
4
作者 秦建峰 《成才之路》 2019年第28期16-17,共2页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要培养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求是”精神,深入知识内部,才能把知识学“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时刻存疑,明辨对错;深入生活,验证...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要培养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求是”精神,深入知识内部,才能把知识学“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时刻存疑,明辨对错;深入生活,验证是非;追本溯源,探究真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求是”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求真
下载PDF
浅议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求是”精神的重要性
5
作者 刘江艳 《读与写(上旬)》 2021年第6期344-344,共1页
高中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活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精神的过程。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应着重于获取知识和应对考试,而且还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并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世界,追溯其起源,并区分真实性。高中... 高中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活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精神的过程。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应着重于获取知识和应对考试,而且还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并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世界,追溯其起源,并区分真实性。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充分调动学习动机,鼓励学生锻炼思考和探索政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在研究中“寻求真相”的习惯。基于此,本文将浅议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求是”精神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求是”精神 政治教育
下载PDF
天时地利人和——浅析遵义对浙大西迁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洁娜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6期116-119,共4页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是在特定时期做出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浙大又实现了先进文化向偏远地方的知识传播,实践了"服务于民"、"创新于民"的大学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固然源于浙大选择了遵义,另一方面亦...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是在特定时期做出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浙大又实现了先进文化向偏远地方的知识传播,实践了"服务于民"、"创新于民"的大学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固然源于浙大选择了遵义,另一方面亦源于遵义成就了浙大。遵义较为安全的政治环境为西迁办学提供了可行性,其淳朴的民风促成西迁办学,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确保浙大办学成功,最终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求是”精神 西迁办学
下载PDF
黔北时期浙大农学院研究(1939—1946)
7
作者 孙祥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第34期283-285,共3页
1939—1946年,国内抗战。这期间浙大农学院西迁至遵义湄潭,并在此办学七年,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及浙大师生以"求是"为校训,百折不挠,克难攻坚,取得了很多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1939—1946年,国内抗战。这期间浙大农学院西迁至遵义湄潭,并在此办学七年,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及浙大师生以"求是"为校训,百折不挠,克难攻坚,取得了很多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浙大农学院当时也是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实践,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这些科研成就被用于当地的农业,为农民提供了农业技术,改变了当地农业极其落后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大农学院 蚕桑 刺梨 “求是”精神 黔北时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