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认知症“污名化”与“去污名化”干预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湘君 宋慧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症疾病发病率呈上涨趋势,而疾病“污名化”对认知症患者带来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梳理认知症“污名化”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归纳总结了认知症“污名化”从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的特征,认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认知症疾病发病率呈上涨趋势,而疾病“污名化”对认知症患者带来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梳理认知症“污名化”的概念、类型和现状,归纳总结了认知症“污名化”从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表现出的特征,认知症的“污名化”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就医行为和健康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国际上关于认知症“去污名化”的干预措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认知友好社区开展“去污名化”干预时的注意事项,同时关注“污名化”产生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公平,以及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文化包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症 疾病“污化” 老年人
下载PDF
明清中国麻风病“污名”的社会建构——东西方现代性语境中的“麻风院模式”再思 被引量:6
2
作者 周东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8-154,共7页
麻风病在东西方社会均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是公认的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疾病,因此,理性地处置麻风病也就成为东西方社会现代性的象征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到明清时期,因"秽(精神与肉体双重污秽的形体)、恶(自甘堕落... 麻风病在东西方社会均拥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是公认的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疾病,因此,理性地处置麻风病也就成为东西方社会现代性的象征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到明清时期,因"秽(精神与肉体双重污秽的形体)、恶(自甘堕落为恶盗、恶徒、恶人的恶丐身份)、淫(纵情贪欲、违礼犯法的麻风男女)"三端,麻风病被中国社会"污名化"为一种"不洁的"、危害社会公德和公共卫生的恶疾;麻风病患者被消极地"徙(迁徙出正常人居住的范围)、禁(禁止入城)、养(隔离于麻风院中)"于官办民助的麻风院,非但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而且"养而不教",故以"理性管理"为内核的卫生现代性显然并不清晰。与此对应,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自中世纪以降,用"排斥和洁净"两种方式从肉体和精神上对隔离到麻风院的麻风病患者进行了严格的"理性管理",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中世纪欧洲在孕育现代性方面的贡献,但其视麻风病患者为"不正常的人"的"污名化"举措,同样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并未真正彰显卫生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院模式 “污名”社会建构 现代性语境
原文传递
以“污名”为视角探究中国形象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兼论“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梦”的话语博弈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6-149,192,共15页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名” 国家形象 “中国威胁论” 中国梦 跨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污名化”与《红楼梦》社会身份的变动及传播趋向 被引量:8
4
作者 顾宇 温庆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8,共8页
《红楼梦》在历代传播过程中多次被“污名化”,尤其是被贴上“诲淫”的社会标签与“叙满”“排满”的民族标签,使得《红楼梦》的社会身份经历多次变动。历代读者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以贴标签的形式任意解构与重构《红楼梦》的文... 《红楼梦》在历代传播过程中多次被“污名化”,尤其是被贴上“诲淫”的社会标签与“叙满”“排满”的民族标签,使得《红楼梦》的社会身份经历多次变动。历代读者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以贴标签的形式任意解构与重构《红楼梦》的文本意义。这使得历代读者的评论往往聚焦于社会功用而非文学审美趣味,严重影响了《红楼梦》的社会美誉度。与此同时,另一些读者进行了诸多去“污名化”的努力,主张回归《红楼梦》“文学上之价值”。而“污名化”与去“污名化”的交织论争,是彼时知识阶层经历社会诸多变革之后深思古代小说存在意义的结果,以便对《红楼梦》的社会价值提出更合理的意见,从而更包容地对待《红楼梦》的多样旨趣与多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化” 《红楼梦》 社会身份 阅读传播
下载PDF
农村留守学生不能被“污名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董奇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5,20,共6页
夸大留守的消极作用和留守学生身上的问题容易导致其被"污名化",从而给留守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沉重压力。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及自编问卷对1007名15-18岁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并... 夸大留守的消极作用和留守学生身上的问题容易导致其被"污名化",从而给留守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沉重压力。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及自编问卷对1007名15-18岁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并非一定造成留守孩子心理问题。相比于父母外出打工,富裕家庭关爱缺失导致孩子心理问题更多。同时,也应看到,留守家庭教育缺失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留守家庭学生"亲社会行为"相对弱势,他们需要也值得社会同情、帮助与关爱。建议政府、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农村留守学生:培育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他们社会融合;加强对留守家庭的帮助指导,补偿家庭教育缺失;消除对特殊群体的习俗偏见,创建公平和谐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学生 “污化” 社会融合 积极心理学
下载PDF
基层干部“污名化”现象的成因及破解思路 被引量:7
6
作者 文丰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8-183,共6页
当前,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被"污名化"。其原因主要为: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让乡村干部有时不得不得罪群众,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没尊严,基层工作的辛苦与待遇不相匹配,维稳任务重等,基层党员干部的... 当前,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被"污名化"。其原因主要为:名目繁多的"一票否决"让乡村干部有时不得不得罪群众,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没尊严,基层工作的辛苦与待遇不相匹配,维稳任务重等,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态多元、多变、多层次,会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建立客观公正考核基层党员干部政绩的指标评价体系,优化领导机关与基层权力生态系统的体制机制,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从民主法治视角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基层党员干部也要在"污名化"的旋涡中自保自证清白等。只有把为民的思路变成群众的致富之路,把为民的实绩变成群众得到的实惠,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员干部的公仆情怀,才能切实破解基层干部的"污名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干部 “污化”现象 破解
下载PDF
污名抑或正名?——基于激活-应用框架的网络“污名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唐薇 李红艳 《教育传媒研究》 2021年第6期82-88,共7页
新媒体的扩散为网络空间的"污名化"现象注入新变量,也使得被污名群体特征发生转变。为合理阐释网络"污名化"现象,本文构建了网络"污名化"的激活-应用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网民对女大学生群体的&... 新媒体的扩散为网络空间的"污名化"现象注入新变量,也使得被污名群体特征发生转变。为合理阐释网络"污名化"现象,本文构建了网络"污名化"的激活-应用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网民对女大学生群体的"污名化"建构主要经历了"激活"与"应用"两个阶段,网络媒体与意见领袖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网络舆论场的权力倒转,性别身份的内在冲突则构成了推动污名由"激活"到"应用"的中介因素。本研究为透视群体性网络"污名化"提供了微观解析视角,尝试将传播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引入对网络"污名化"的解读,并从网络"污名化"的角度对网络正名现象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污化” 网络媒体 意见领袖 女大学生
下载PDF
特朗普政府“污名政治学”的智识逻辑与策略演进 被引量:2
8
作者 吴炜华 《当代世界》 CSSCI 2020年第11期51-56,共6页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引发国际关系大调整大变革,使得中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应对本国疫情不力的情况下,利用反智化的“污名政治学”逻辑构建和策略推演,以政府、民间、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多种渠道抹黑中国。这...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引发国际关系大调整大变革,使得中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应对本国疫情不力的情况下,利用反智化的“污名政治学”逻辑构建和策略推演,以政府、民间、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多种渠道抹黑中国。这种“污名政治学”秉承了冷战时期意识形态阵营对抗模式,继承了麦卡锡主义扫除异己异见的审查机制,与2020年美国公共卫生舆情和大选舆情密切相连。它不仅冲击了西方“自由、民主、科学、人权”的现代价值观,也使得美国社会陷入了自我诠释的信息困境。对特朗普政府“污名政治学”和反智主义智识逻辑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简单的道德审判思维,更为深刻地审视与应对其非理性中的“理性”和反科学中的“科学”以及“反政治”的政治传播规律,更好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复杂国际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 政治传播 “污政治学” 智识逻辑 策略演进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污名化”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危害——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榕 谢常青 《今传媒》 2019年第6期60-63,共4页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不断融合的传播环境下,重要新闻事件一旦曝光就会迅速蹿升为热点事件,在不断发酵和众人的热议中形成复杂且多变的舆论走向。媒体传播的“污名化”问题加剧了热点新闻事件社会舆论的复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不断融合的传播环境下,重要新闻事件一旦曝光就会迅速蹿升为热点事件,在不断发酵和众人的热议中形成复杂且多变的舆论走向。媒体传播的“污名化”问题加剧了热点新闻事件社会舆论的复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认知,甚至产生了误导和危害。本文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分析对象,探讨媒体传播“污名化”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危害,进而寻求“去污名化”的途径以及良性引导社会舆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污化” 舆论走向 影响 危害
下载PDF
“污名化”下的国家形象传播路径突破研究——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丹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4期34-35,共2页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面性的表征。尤其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全球合作日益密切,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也日渐凸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西方通过媒...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面性的表征。尤其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全球合作日益密切,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也日渐凸显,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西方通过媒介优势"污名化"中国,其营造出来的"中国威胁论"等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以BBC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将宣传片作为塑造、传播中国负面国家形象的手段,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就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不实的呈现。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媒体塑造这些形象的生成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对国家形象进行"去污化"路径建构,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良好、真实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化” 国家形象 《中国人要来了》 纪录片 传播
下载PDF
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探析——以时空观为考察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震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第9期120-125,共6页
在关系本位的乡土社会中,女性村干部常被贴上“无用官”“洋相客”和“关系户”三种“污名化”形象标签,这类形象发展于“男女平等”任职制度与“男强女弱”刻板印象的冲突、“外姓姻亲”掌握实权与“本姓宗族”利益固化的冲突、“不可... 在关系本位的乡土社会中,女性村干部常被贴上“无用官”“洋相客”和“关系户”三种“污名化”形象标签,这类形象发展于“男女平等”任职制度与“男强女弱”刻板印象的冲突、“外姓姻亲”掌握实权与“本姓宗族”利益固化的冲突、“不可抗力”生理现象与“随时待命”工作性质的冲突。本文以时空观为考察视角,从不同时空角度探析女性村干部“污名化”形象的破解策略,塑造女性村干部在乡村治理中的良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村干部 “污化” 时空观 乡村治理
下载PDF
情感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去“污名化”的路径探究
12
作者 李素慧 《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第17期3-5,8,共4页
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儿童群体,既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又要承受“污名化”带来的排斥与偏见。文章从情感的视角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标签的背景,详细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去“污名化... 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儿童群体,既得不到家长的关爱,又要承受“污名化”带来的排斥与偏见。文章从情感的视角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标签的背景,详细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去“污名化”的四点可行路径: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学校更新教育理念,给予人文色彩的关怀;社会树立正确的关怀观,避免大众歧视偏见;留守儿童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污化” 情感教育
下载PDF
象征性刑法“污名化”现象检讨——兼论象征性刑法的相对合理性 被引量:20
13
作者 贾健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9,共13页
当前象征性刑法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使得其成为批判刑事立法的"万能"工具。某罪名立法是否象征性刑法,一方面应审慎考察其效力,而不能仅从不完整的适用率统计或能否根治犯罪、处置犯罪等方面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刑事立法彰... 当前象征性刑法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使得其成为批判刑事立法的"万能"工具。某罪名立法是否象征性刑法,一方面应审慎考察其效力,而不能仅从不完整的适用率统计或能否根治犯罪、处置犯罪等方面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刑事立法彰显国家的价值观本是立法活动的应有之义,为了安抚民众的不安感等"潜在的目的"设定,也并非一律失当。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象征性刑法没有必要也无法全面恪守扎根于古典社会形态的刑法谦抑性原则。象征性刑法依其与法益的关联程度,可分为绝对与相对的象征性刑法,对前者应持否定态度,而后者原则上具有正当性,但也应采取限制措施,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性刑法 “污化”现象 谦抑性 限制措施
原文传递
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小安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12-114,共3页
"标签化"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把孤立的事件进行"伪关联",把特殊现象描绘成社会常态,把个别现象泛化到某个群体甚至行业,遮蔽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形成思维定势,其结果会加深偏见,引发冲突。通过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声音... "标签化"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把孤立的事件进行"伪关联",把特殊现象描绘成社会常态,把个别现象泛化到某个群体甚至行业,遮蔽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形成思维定势,其结果会加深偏见,引发冲突。通过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声音,平衡报道与信息多元化呈现,扩大流动机会与加强扩展性接触,建立协商对话机制等方式,破解舆论"标签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化” 圈层化 “污化”
下载PDF
社会排斥下“弱者”的抗争——华北农村外地媳妇的社会融入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申艳芳 栾殿飞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8期79-84,共6页
面对着实力强大又有着浓厚排外色彩的农村宗族,外地媳妇想要实现对家庭、宗族以及村庄生活的融入注定充满着艰难和挑战。因此在社会排斥的视角下,考察作为整体的村民对外地媳妇采取的排斥策略——"污名化",以及该群体为打破... 面对着实力强大又有着浓厚排外色彩的农村宗族,外地媳妇想要实现对家庭、宗族以及村庄生活的融入注定充满着艰难和挑战。因此在社会排斥的视角下,考察作为整体的村民对外地媳妇采取的排斥策略——"污名化",以及该群体为打破这种局面,在日常生活中所展开的种种抗争及结果,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社会融合 日常生活实践 “污化”
下载PDF
“90后”青少年在生活中的自我体现
16
作者 栾殿飞 生龙曲珍 《青年探索》 2013年第2期11-15,共5页
"90后"常被人们认为有一种不知往何处去的生活迷茫。而造成生活失落的重要原因是"90后"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承担一份什么样的责任或者怎样"正确"体现自我。理解"90后"现实生活行动状况与社会融... "90后"常被人们认为有一种不知往何处去的生活迷茫。而造成生活失落的重要原因是"90后"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承担一份什么样的责任或者怎样"正确"体现自我。理解"90后"现实生活行动状况与社会融合状况等,需要对"90后"的形成有所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社会融合 “污化”自我体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