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7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抓手--“土”“洋”并举 被引量:1
1
作者 万小雨 张信得 《中国市场》 2023年第15期28-31,共4页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十分重要,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选项。文章结合实践提出在“土”的方面要:留住“土”中的传统文化,留住“土”中的人间真情,留住“土”中...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十分重要,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选项。文章结合实践提出在“土”的方面要:留住“土”中的传统文化,留住“土”中的人间真情,留住“土”中的自然生态,留住“土”的原生态美味;在“洋”的方面要:“洋”出时代的进步,“洋”出“土”中的魂,“洋”出新业态,“洋”出新模式。就如何做好“土”“洋”并举提出,人才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跃升乡村建设的水平,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防止过度开发和过浓商业气息上升等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观点,借此希望给奋战在乡村振兴事业上的人们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土”“洋”结合
下载PDF
六十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建民 赵世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7,共6页
本文从客观的历史的视角 ,分析并阐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六十年以来土洋关系的微妙变化 。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演唱 “土”“洋”关系 中国 民族音乐艺术
下载PDF
侨乡跨国家庭中的“洋”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文峰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92,共8页
跨国移民的发展使得大量"洋"留守儿童在中国侨乡出现,并呈"问题化"趋势。文章通过个案调研简析了侨乡留守儿童问题的"洋"特点,并认为"洋"留守儿童问题存在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多层次原因。政府... 跨国移民的发展使得大量"洋"留守儿童在中国侨乡出现,并呈"问题化"趋势。文章通过个案调研简析了侨乡留守儿童问题的"洋"特点,并认为"洋"留守儿童问题存在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多层次原因。政府、家庭及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从问题认识、政策调整、教育改进、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乡 跨国家庭 “洋”留守儿童
下载PDF
“中国中心观”与“夷”“洋”之变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遗伦 邓佑先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8年第1期13-17,共5页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心观 “夷夏”之辨 由“夷”到“洋”
下载PDF
近年国内电影大片的“洋”配乐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顾晓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35-136,共2页
电影配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兮,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电影的配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开始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充分体现了音乐是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近年来中国电影为... 电影配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兮,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电影的配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开始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充分体现了音乐是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近年来中国电影为了向世界冲击,除在怍品中大量引进外来音乐元素,还邀请国外作曲家加盟。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电影配乐的慨况,并对近年来国内电影大片的“洋”配乐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配乐 电影配乐 中国电影
下载PDF
汉语“胡”、“洋”之历史文化义涵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良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3-106,共4页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胡” “洋” 历史文化
下载PDF
“洋”品牌翻译艺术探究
7
作者 翁勋章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8,共3页
"洋"品牌之所以在中国市场上畅销,除其质量上乘,服务到位外,主要是因为它的品牌名称的翻译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符合中国语言文化习惯,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 “洋”品牌 翻译 技巧
下载PDF
在“土”“洋”之争中腾飞的中国民族声乐
8
作者 张雪敏 《艺术评鉴》 2016年第16期107-108,10,共3页
我国的民族声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多次繁荣,《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现的"土""洋"之争,对我国声乐的发展起到... 我国的民族声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时期曾出现过多次繁荣,《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现的"土""洋"之争,对我国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民族声乐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的发声,建立了真正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改革开放后又起步腾飞达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洋”之争 民族声乐 土嗓子 嗓子
下载PDF
释“洋”——以其“海洋”义为重点
9
作者 赵宝靖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8期107-108,共2页
通过对文献的考据,训释"洋"字,重点在训释其"海洋"之意,并拟探讨"洋"之"海洋"意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原因。且通过"洋"之"海洋"意出现的时间指出古籍注释中的两处瑕疵。
关键词 “洋” “海洋” 指瑕
下载PDF
“土”“洋”结合 彰显对农广播的时代性——从中国乡村之声说开去
10
作者 李坚 《中国广播》 2015年第4期56-58,共3页
我国对农广播一直把强化频率的"农"本色、广播的"声"特长作为打造生命力的基石,"土"成为其标志性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对农广播的这种"土"特质不仅需要坚守,而且还需要同时打造与时俱进的"... 我国对农广播一直把强化频率的"农"本色、广播的"声"特长作为打造生命力的基石,"土"成为其标志性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对农广播的这种"土"特质不仅需要坚守,而且还需要同时打造与时俱进的"洋"特质。中央电台的中国乡村之声在"土""洋"结合方面,为对农广播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农广播 中国乡村之声 “土”“洋”结合
下载PDF
中国形象的“他塑”:“洋网红”对海外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基于YouTube视频受众评论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永华 廖婧 窦书棋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5,共13页
“洋网红”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他们具备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间性”,被认为是中国形象“他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洋网红”主要使用YouTube平台发布视频,受众观看视频后的评论... “洋网红”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他们具备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间性”,被认为是中国形象“他塑”的组成部分,能够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洋网红”主要使用YouTube平台发布视频,受众观看视频后的评论则直接反映“洋网红”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通过对视频内容和受众评论的分析,发现“洋网红”视频使受众在认知层面产生符号的交融,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东方主义,改善海外受众对华的刻板印象;在情感层面,对于与社会问题、时事相关的视频,受众容易对视频内容和制作动机产生“对抗式解读”,而对于语言搞笑类、美食文化类视频,受众则基于共通情感实现对话;观看视频后,受众在评论区联结成基于“趣缘”的“微社群”,在互动中对视频内容进行延展,产生了学习中文或游览中国等线下行动意向。作为跨文化的讲述者,“洋网红”拥有双重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具有较为显著且区别于中国本土传播者的优势,可以弱化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错位,有效帮助海外受众降低文化折扣、消除认知偏差和误解,对中国形象建构有着较好的“他塑”作用。但与此同时,“洋网红”的特殊身份也具有一定风险,因而需要对其生产的内容进行适度引导和把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网红” 海外受众 中国形象 传播效果
下载PDF
“洋网红”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威 《传媒》 2024年第11期53-55,共3页
在市场、技术、平台等多维赋能下,“洋网红”群体迅速崛起,并成为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一大主力,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强化中国与他国的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抖音平台影响力前十的“洋网红”作为样本,对其短视频跨文化传播... 在市场、技术、平台等多维赋能下,“洋网红”群体迅速崛起,并成为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一大主力,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强化中国与他国的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抖音平台影响力前十的“洋网红”作为样本,对其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其短视频内容特点、表现形式和情感态度,总结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洋网红”、主流媒体和受众这四个主体维度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网红” 短视频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以抖音“洋网红”短视频为例
13
作者 何进乾 王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2期44-47,共4页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洋网红”及他们创作的短视频,成为一条独特的纽带,连接中外,将中国故事、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深入探析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文章采用内容...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分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洋网红”及他们创作的短视频,成为一条独特的纽带,连接中外,将中国故事、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深入探析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抖音平台上具有代表性的头部“洋网红”,通过分析其视频内容和受众反馈,发现“洋网红”的短视频在内容呈现上具有题材丰富多元、趣味性表达、以正向情感为主等特点,这促进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正向反馈。在传播方法上,“洋网红”采用短视频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展现中国社会,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但部分“洋网红”的短视频存在内容不够深入、内容同质化严重、过度追求噱头等问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读,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基于此,文章从“洋网红”、受众、政府与平台的角度,提出“洋网红”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文章认为,作为内容生产者的“洋网红”,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生产出高质量的视频;受众应坚定文化自信,促进良好交流;相关部门与平台须加强对“洋网红”的引导与管理,以塑造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的中国形象,并提醒受众坚定文化自信,理性看待“洋网红”的短视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洋网红” 短视频 抖音
下载PDF
“洋网红”短视频出海: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思路——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小菲 韩新越 《传媒论坛》 2024年第5期21-24,共4页
近年来,“洋网红”短视频的出海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出发,以TikTok平台“Daily moments of phylli”为例,探讨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思路。从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出发,对“洋网红”短视频出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 近年来,“洋网红”短视频的出海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出发,以TikTok平台“Daily moments of phylli”为例,探讨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思路。从互动仪式链的四个要素出发,对“洋网红”短视频出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洋网红”短视频的海外传播实现了三重效果,分别是竖屏播放内容带来观众的沉浸体验及虚拟在场、文化圈层的壁垒设置局外人边界、共同关注的具象内容积累情感能量,“洋网红”短视频出海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建构新思路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网红” 短视频 互动仪式链 国家形象建构
下载PDF
浅析“洋家乐”的成因
15
作者 邹越 曹伟宏 《经济师》 2024年第4期166-166,169,共2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洋家乐”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旅游业态出现,并满足了城市人口在文化、社交、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洋家乐”的兴起得益于城市人口面临的压力增加和农村资源闲置等问题,同时,“洋家乐”的出现也适应了逆城镇化的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洋家乐”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旅游业态出现,并满足了城市人口在文化、社交、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洋家乐”的兴起得益于城市人口面临的压力增加和农村资源闲置等问题,同时,“洋家乐”的出现也适应了逆城镇化的趋势,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和乡愁的心理和文化需求。文章从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此背景下“洋家乐”旅游出现和走红的原因,以及给未来农村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逆城镇化 “洋家乐”
下载PDF
韩国战后小说中的“洋公主”和娼妓形象研究
16
作者 董南南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98,共5页
在20世纪50年代的韩国社会中,因经济凋敝和家庭生活贫困,“洋公主”和娼妓这一女性群体大量出现,韩国战后小说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和刻画,她们的形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破坏韩国传统的贞烈观,冲击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二是遭受父权社... 在20世纪50年代的韩国社会中,因经济凋敝和家庭生活贫困,“洋公主”和娼妓这一女性群体大量出现,韩国战后小说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和刻画,她们的形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破坏韩国传统的贞烈观,冲击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二是遭受父权社会的诘难、外国士兵的凌辱、家人的鄙视等多重压迫;三是因道德的羞耻感与负罪感,对自我进行否定性评价;四是丧失话语权,沦为沉默的他者。被迫沦落风尘的她们也成为展现战争带给人类创伤与痛苦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战后小说 “洋公主” 娼妓 他者
下载PDF
吐鲁番洋海弓箭分类研究
17
作者 张中原 仪德刚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复合弓与埃及图坦卡蒙复合弓年代相近,表明墓地所属人群在公元前1千纪已经掌握复合弓制作技术。洋海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早期复合弓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复合弓,在制作技术上具有明显承接关系...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复合弓与埃及图坦卡蒙复合弓年代相近,表明墓地所属人群在公元前1千纪已经掌握复合弓制作技术。洋海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早期复合弓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复合弓,在制作技术上具有明显承接关系。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元年,洋海地区与外界的弓箭制作技术互动更加活跃,出现了尼雅类型复合弓技术。本文从形制、材料、工艺等方面对洋海墓地出土的弓箭进行科学分析,梳理洋海弓箭技术发展全貌,完善了弓箭技术史研究所需的部分基础资料;通过与同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弓箭类型的对比分析,可追溯洋海非对称∑弓形起源于东亚的可能,并了解游牧经济、金属箭头、战争等因素对复合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可发现洋海弓箭对斯基泰弓箭起源的重要影响,进而探索∑弓形的早期传播路径和弓箭技术交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墓地 复合弓 筋角弓 斯基泰 ∑弓形
下载PDF
上海方言中“洋泾浜英语”词汇的变迁研究
18
作者 袁令羲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6期497-508,共12页
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有余,如今已经成为了上海方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部分曾经常用的洋泾浜英语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不再被使用。本研究以《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附录中所录外来词列表为书面语料,结合访谈... 洋泾浜英语在上海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有余,如今已经成为了上海方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部分曾经常用的洋泾浜英语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不再被使用。本研究以《上海通俗语及洋泾浜》附录中所录外来词列表为书面语料,结合访谈内容作为口头语料,旨在通过对不同年龄区间上海方言使用者进行访谈,梳理上海方言中洋泾浜英语及其简化而成的英语外来词词汇使用的变迁过程及缘由。研究发现,过半数以上的洋泾浜英语及其简化而来的英语外来词已从上海方言中消失;多数留存在上海方言里的洋泾浜英语或外来词也已被多数人遗忘;只有少部分词汇仍在被使用。为延缓洋泾浜英语的衰退和灭亡,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这些洋泾浜英语介绍并推广开来,并尽可能地留存洋泾浜英语词汇的语言材料,如其音译汉字读音、录音和词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泾浜” 外来词 上海方言 上海话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洋网红”呈现自身形象的策略研究
19
作者 梁一帆 《全媒体探索》 2024年第8期137-138,共2页
本文以抖音平台上的“洋网红”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视频内容在跨文化沟通的背景下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公众形象。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运用方言、与其他中外网红合作、分享个人生活故事等策略,帮助“洋网红”吸引了中国和国际受众的... 本文以抖音平台上的“洋网红”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如何通过视频内容在跨文化沟通的背景下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公众形象。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运用方言、与其他中外网红合作、分享个人生活故事等策略,帮助“洋网红”吸引了中国和国际受众的关注,也让他们在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有效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本研究可为我国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网红” 跨文化传播 短视频 情感连接 本土化
下载PDF
知华友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闻叙事价值研究——基于景德镇“洋景漂”现象的思考
20
作者 王敏 吴晓璞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8期52-54,共3页
在江西景德镇有众多来华外国艺术家,他们聚集在景德镇各大艺术社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这一群体被称为“洋景漂”。“洋景漂”群体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在景德镇市区,身份结构又均为在华外国人,因此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优质研究对象和新闻报道的... 在江西景德镇有众多来华外国艺术家,他们聚集在景德镇各大艺术社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这一群体被称为“洋景漂”。“洋景漂”群体在地域上相对集中在景德镇市区,身份结构又均为在华外国人,因此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优质研究对象和新闻报道的高价值主题。基于史料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本研究对古代“洋景漂”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发生背景进行分析,对现代“洋景漂”描述的中国形象进行展示与分类。在“洋景漂”的新闻价值论证上,研究从中国故事塑造中“他塑”强于“自塑”的现状入手,列举和对比目前知华友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功典型案例,认为景德镇“洋景漂”现象具备的独特新闻叙事价值在于其是一种知华友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现象。同时,研究使用传播学选择性理论中“受众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相近的传播者的观点”和镜像理论“我们会在看他人的过程当中建构自己”的观点来论证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闻叙事价值,并以文献综述方式梳理知华友华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研究现状。在研究结论上,提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是一种“他塑外壳、自塑内核”的中国故事讲述新路径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新视角等创新观点,认为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外国人 “洋景漂” 对外传播 新闻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