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魂”景观及其症候分析——对“80后”文学文本可能性的一种思考
1
作者 袁萍 齐林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128,共3页
作为边缘化的"80后"文学,尽管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异质性在学术界及批评界尚存商榷,但在"80后"文本世界中,几乎集体无意识般游荡着"游魂"的幢幢面影。从他者欲望无意识的内化所建构的"游"的意识... 作为边缘化的"80后"文学,尽管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异质性在学术界及批评界尚存商榷,但在"80后"文本世界中,几乎集体无意识般游荡着"游魂"的幢幢面影。从他者欲望无意识的内化所建构的"游"的意识形态奇观、作者暧昧的写作身份所导致的反逆的游离姿态等角度来阐释"游魂"症候,为解码"80后"文学话语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文学 “游魂” 症候分析
下载PDF
“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
2
作者 董卫国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4-69,共6页
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 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冲突导致的必然宿命。余英时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儒学"游魂说"则重在反思当代儒学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导致了儒学仅仅成为知识理论化的存在。儒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根本冲突,恰恰相反,儒学人文教化的精神适足以为解决社会分工带来的异化问题提供文化资源。儒学的复兴必须是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建设同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现代困境 “博物馆化”说 “游魂” 复兴
下载PDF
现代儒学是“游魂”还是“潜魂”?
3
作者 李世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81-86,共6页
余英时先生指出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基于此他认为儒学亦已死亡,成为了一个"游魂"。他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儒学并不等于制度化的儒学。制度化的儒学虽然不再公开露面但却未死亡。儒学的基本精神也不会随制度化儒学的消亡而... 余英时先生指出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基于此他认为儒学亦已死亡,成为了一个"游魂"。他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儒学并不等于制度化的儒学。制度化的儒学虽然不再公开露面但却未死亡。儒学的基本精神也不会随制度化儒学的消亡而消亡。现代儒学作为"潜魂",并没有游离中国社会之外,它一方面继续潜存于现实制度的运作当中,一方面仍然维持着中国社会的世道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游魂” “潜魂”
下载PDF
《野草》别解 被引量:10
4
作者 郜元宝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2-112,123,共12页
《<野草>英文译本序》仅解释八篇针对现实的散文诗之写作背景和寓意,而回避了与当时现实无直接关联的另一半内容。由《野草·题辞》可知,这另一半重点是作者忏悔其"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之必须忏悔... 《<野草>英文译本序》仅解释八篇针对现实的散文诗之写作背景和寓意,而回避了与当时现实无直接关联的另一半内容。由《野草·题辞》可知,这另一半重点是作者忏悔其"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之必须忏悔,不仅因它是期以"乔木"而终得"野草"的"失败",而且因为作者通过对失败的长期反思,悟出那其实是一种"罪过"。于是,现在之"我"在继续挑战现实的同时又不断为过去之"我"所纠缠,由此深切地忏悔其早期"立人"(即立人之"心")主张。但这种反思也无结果,于是《野草》实际的精神主体("游魂")破裂为三,一归于曾经轻视的身体,强调一切都须亲身承受,"心"之所思须与肉身体验相合;一变为天地间虚妄的"求乞者";一化为渴望融入客观强力的战士。如此复杂的精神架构遂使《野草》既显示为一个战士的挑战,也显示为一个失败者的求乞与忏悔。但最后仍然"争天拒俗"并"指归在行动",故无论其反思、忏悔与求乞,都未能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精神主体 英文译本 注解 《题辞》 文学翻译 “游魂” “忏悔” “求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