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时源-汇系统要素的常用定量分析方法
1
作者 陈星渝 张志杰 +4 位作者 万力 袁选俊 周川闽 成大伟 刘银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7,共19页
源-汇系统研究是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因其整体性、动态化和半定量-定量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阐述了目前深时(前第四纪)源-汇系统的关键问题是物质平衡的定量表征及搬运过程对沉积物的控制,由于地层记录缺失和... 源-汇系统研究是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因其整体性、动态化和半定量-定量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首先阐述了目前深时(前第四纪)源-汇系统的关键问题是物质平衡的定量表征及搬运过程对沉积物的控制,由于地层记录缺失和参数获取困难等原因,研究仍极具挑战。随后综述了深时源-汇系统定量分析方法,可分为地质年代学法、将今论古法和沉积学法。各方法通过获取地貌要素、水力学参数、侵蚀速率、沉积通量等信息,建立“源”“汇”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重建盆地沉积充填演化史。通过系统介绍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关参数,对比其优越性及局限性,认为地质年代学法应用较广,核心在于物源示踪;将今论古法关键是地质背景的类比及地质参数的选择;沉积学法受多变量控制,需兼顾构造-气候背景及研究尺度。最后对深时源-汇系统定量分析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将今论古”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需着眼于物源体系、沉积物搬运路径、沉积物分配关系、系统内的各要素及其耦合作用,需注重多时间尺度的定量表征、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研究。而相较于大陆边缘源-汇系统,陆相湖盆源-汇系统模式与预测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深时 定量分析 物质平衡 沉积通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缘古近系源-汇系统U-Pb定年和重矿物分析
2
作者 杨国军 伍坤宇 +8 位作者 张博策 尹志昊 王家豪 王牧 何小飞 邢浩婷 邓立本 章珂 王转转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9,共11页
受阿尔金山物源供给影响,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物性总体上差且非均质性强。为了实现有利储层分布预测,亟待开展源-汇系统精细划分。应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综合采用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砂体展布分析等方法... 受阿尔金山物源供给影响,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物性总体上差且非均质性强。为了实现有利储层分布预测,亟待开展源-汇系统精细划分。应用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样品,综合采用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砂体展布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源-汇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七个泉、狮北、干柴沟、咸水泉和咸东共5个源-汇系统,不同源-汇系统表现出重矿物组合、标志重矿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峰值年龄、峰值年龄组合和年龄谱图形样式;物源年龄主要在200~520 Ma之间,母岩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主。受这些物源供给,研究区相应地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其规模差异较大。受多物源供给的影响,单一分析方法可能会导致源-汇系统划分的不确定性,因此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并且互为验证,才能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重矿物组合 下干柴沟组 古近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源-汇系统重建
3
作者 冯斌 黄晓波 +4 位作者 何幼斌 李华 罗进雄 李涛 周晓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5,共12页
基于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从物源岩性、分水岭和古水系、搬运通道3个方面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物源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沉积区古地貌恢复和剥蚀物源区古地貌回溯重建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的源-汇系... 基于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从物源岩性、分水岭和古水系、搬运通道3个方面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物源特征和沉积相展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沉积区古地貌恢复和剥蚀物源区古地貌回溯重建了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的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一个完整的近源搬运型源-汇系统,庙西北凸起为物源区,渤东凹陷为主要沉积区;庙西北凸起物源岩性包括中生界花岗岩、下元古界石英片岩及下元古界角砾岩;主分水岭沿凸起长轴呈近南北向展布,古水系散布其间,搬运通道主要为5个古沟谷和2个古断槽;渤东凹陷沙三段主要发育快速堆积的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分选性和磨圆度均较差,岩石成分及矿物组合均与庙西北凸起石英片岩及花岗岩较为匹配,扇三角洲沉积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在渤东凹陷北部以连片朵状扇三角洲为主,南部为孤立朵状。(2)沙三段沉积期,庙西北凸起剥蚀作用具有“西强东弱”的特征,古分水岭逐渐向西迁移,凸起中部及北部物源面积大、垂向高差大,物源供给能力更强;渤东凹陷沙三段厚度为100~600 m,具有东南薄、西北厚的特征,沉积中心位于区域北部,且北部地层剥蚀作用更强,向东部延伸长度可达3.2 km;扇三角洲的发育位置受控于物源区搬运通道,其发育规模则受控于物源区域面积,渤东凹陷北部及中部扇三角洲沉积体规模更大,是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分水岭 古水系 古地貌恢复 扇三角洲 古沟谷和古断槽 沙河街组三段 古近系 庙西北地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K气田宝石组“源-渠-汇”及沉积体系分析
4
作者 于凯迪 孙莉 +3 位作者 严曙梅 刘舒 左一苇 郝伟航 《海洋石油》 CAS 2024年第2期15-21,共7页
西湖凹陷K气田宝石组的油气潜力可观,但其古地理环境尚不明确。该文应用"源-渠-汇"耦合的思想,利用地震及钻井资料对K气田宝石组进行沉积体系演化及展布研究,明确了宝石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宝石组可以划分为宝... 西湖凹陷K气田宝石组的油气潜力可观,但其古地理环境尚不明确。该文应用"源-渠-汇"耦合的思想,利用地震及钻井资料对K气田宝石组进行沉积体系演化及展布研究,明确了宝石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宝石组可以划分为宝上、宝下两段,物源主要来自西北部海礁凸起。K气田宝石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砂坝、分流主河道、分流次级河道、河道间沉积微相。研究区南、北两个次洼,是优势沉积汇聚区,其中宝上段的水下分流河道以及宝下段的砂坝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该研究可为K气田宝石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沉积体系 宝石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高精度层序格架与源-汇系统约束下的沉积体系分析方法:以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一段为例
5
作者 王浩 邹明生 +3 位作者 崔钦宇 高梦天 张靖宇 陆永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8,共15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勘探方向已经从构造圈闭转移到岩性圈闭上,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核心问题就是明确砂体的展布。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测井、录井、岩心及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勘探方向已经从构造圈闭转移到岩性圈闭上,寻找岩性油气藏的核心问题就是明确砂体的展布。以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碎屑锆石U-Pb年龄、测井、录井、岩心及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划分和沉积体系时空展布研究,明确了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目的层流沙港组一段可以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体系域以及8个准层序组。通过对研究区源-汇体系与沉积相分析,表明涠西南凹陷的沉积物主要来自西北部万山物源、东部企西物源、东南部涠西南物源以及西南部物源。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3种沉积相类型。低位期主要发育中深湖和湖底扇沉积,发育浊积水道、天然堤和席状朵体等沉积微相;湖扩期主要以深湖泥沉积微相为主;高位期则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较为发育,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发育较少。B洼主要发育西部三角洲进积滑塌型、南部近源断坡带型和东部远源缓坡型等3种类型湖底扇,其中,南部物源体系规模大、成藏条件好,是下一步勘探最具潜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流沙港组一段 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 -系统 高精度层序格架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源-汇系统与古地理重建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志杰 周川闽 +4 位作者 袁选俊 曹正林 陈星渝 万力 成大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06-3023,共18页
源-汇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含油气盆地古地理重建以及源储预测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盆地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层序特征分析、定年数据的物源体系演化分析和沉积过程... 源-汇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含油气盆地古地理重建以及源储预测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盆地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层序特征分析、定年数据的物源体系演化分析和沉积过程约束的正演模拟等方法,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古地理格局的认识,探讨了二叠纪源-汇系统演化特征与二叠系源储分布规律。早二叠世为盆地断陷发育期,以石炭系为主物源,除东南部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外,总体以近物源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为主,多断陷的沉积格局控制了玛湖等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分布,与火山岩相关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混积云质岩构成有利储集体;中二叠世为盆地断-拗转换期,物源年龄开始趋于复杂,沉积中心、沉降中心较早二叠世明显向盆内迁移,早期断陷趋于连通,盆地西部仍以近物源的扇三角洲群-湖相沉积体系为主,东南部则转换为远物源三角洲群-湖盆沉积体系,在盆地中部发育连片分布的规模烃源岩,可与同期(扇)三角洲前缘形成良好的源储组合;晚二叠世进入盆地拗陷发育期,物源供给范围更广,物源年龄进一步复杂化,大型浅水湖盆发育远物源为主的退覆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盆地规模油气成藏奠定了储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沉积格局 分析 正演模拟 岩相古地理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断陷湖盆低勘探区源-汇系统与烃源岩预测——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豪 徐长贵 +7 位作者 高阳东 林鹤鸣 邱欣卫 剧永涛 汪旭东 李磊 孟俊 阙晓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83,共19页
烃源岩是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中决定油气聚集与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盆地或洼陷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钻井较少且烃源岩指标不丰富等烃源岩预测的难点,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低勘探区为例,从“找湖(深湖-半深湖)”、“寻泥(深湖-... 烃源岩是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中决定油气聚集与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盆地或洼陷中勘探程度相对较低、钻井较少且烃源岩指标不丰富等烃源岩预测的难点,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低勘探区为例,从“找湖(深湖-半深湖)”、“寻泥(深湖-半深湖泥岩)”、“定烃(烃源岩预测与评价)”的角度,开展源-汇系统与烃源岩预测系统性分析。首先,以“找湖”为目的,通过多期构造古地貌恢复,阐明原始盆地面貌与古湖盆发育位置,结合“地震前积确定湖盆边界、坡折体系确定深湖-半深湖分布范围、生化指标确定湖盆古环境特征、构造强度确定湖盆规模”等分析,对低勘探区的深湖-半深湖区进行确认并对潜在发育烃源岩的洼陷进行初步遴选,研究认为文昌期HF33等洼陷和下恩平期HZ5等洼陷具备发育深湖-半深湖泥岩的潜力。其次,通过古物源、古环境和沉积体系的分析,结合构造古地貌发育特征,开展源-汇系统重建及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发育的地质背景分析,通过源-汇系统各配置要素的数值模拟,指出中等物源供给强度、细物源粒度、高湖平面、大可容空间及欠补偿-均衡补偿型盆地有利于富泥型湖泊相沉积。最后,以成熟勘探区已钻遇优质烃源岩的钻井为基础,分析与烃源岩层对应的4类深湖-半深湖地震相及其地质背景,构建成熟区“烃源岩相(烃源岩地震相)”,结合对珠一坳陷主要富烃洼陷富烃要素的系统总结,开展低勘探区优质烃源岩多因素、多维度评价与最终排序。通过研究,指出LF22,HF33,HZ24(上、下文昌组),LF7和HZ10(下文昌组)等洼陷为Ⅰ级潜在富生烃洼陷;HZ5和HZ11洼陷(下恩平组)为Ⅱ级潜在生烃洼陷。部分洼陷烃源岩的预测和评价结果在实际勘探中已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地震相 岩预测 低勘探区 -系统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椒江凹陷古新统月桂峰组“源-汇”体系及勘探意义
8
作者 郭刚 李林致 +2 位作者 廖计华 王欣 李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72-6180,共9页
椒江凹陷古新统月桂峰组沉积时期发育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结构形态,具有典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明确砂体优势发育区是储层预测的难点。基于最新钻井、薄片、重矿物及覆盖全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和“源... 椒江凹陷古新统月桂峰组沉积时期发育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结构形态,具有典型的斜坡型“源-汇”系统,明确砂体优势发育区是储层预测的难点。基于最新钻井、薄片、重矿物及覆盖全区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和“源-汇”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为指导,定量刻画了椒江凹陷月桂峰组下段“源-汇”系统要素,分析了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椒江凹陷月下段具有变质岩母岩供源、规模古沟槽输砂、宽缓斜坡促运、低洼地貌区利于优势堆积的“源貌共控”规模砂体成因机制,有效指导有利目标储层预测,为海上少井条件下的油气藏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椒江凹陷 月桂峰组 -系统 古地貌
下载PDF
陆相湖盆“源-汇”系统要素定量关系——以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冯斌 李华 +5 位作者 何幼斌 李涛 杜晓峰 黄晓波 周晓光 何瑞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0-695,共16页
针对古代陆相湖盆“源-汇”系统定量刻画难度大和拟合模式不统一等问题,以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二段为研究对象,以钻井、薄片、壁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和“源-汇”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 针对古代陆相湖盆“源-汇”系统定量刻画难度大和拟合模式不统一等问题,以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二段为研究对象,以钻井、薄片、壁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和“源-汇”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为指导,定量了刻画“源-汇”系统要素,分析了要素间的定量联系。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沙二段搬运通道发育规模与物源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物源高度越高,搬运通道规模越大;三角洲发育规模与物源体积成正相关关系,物源体积越大,三角洲发育规模越大;过大或过小的搬运通道宽深比均不利于三角洲的大规模发育。在定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源-汇”系统要素“JASG”模式,为古代陆相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提供了定量表征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沉积学 拟合模式 体积 定量关系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从层序地层走向源-汇系统的储层预测之路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长贵 龚承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1-538,共18页
具有沉积充填和有利储层预测功能的预测地层学被广泛应用于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经历了从层序地层走向源-汇系统的储层预测发展之路。为了应对“预测有利成藏要素(储层和盖层等)”的勘探挑战,Exxon地质学家创立了层序地层方法理论;为了... 具有沉积充填和有利储层预测功能的预测地层学被广泛应用于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经历了从层序地层走向源-汇系统的储层预测发展之路。为了应对“预测有利成藏要素(储层和盖层等)”的勘探挑战,Exxon地质学家创立了层序地层方法理论;为了解决“层序不一定控砂、低位不一定有扇”的勘探难题,地质学家将源-汇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有利储层预测研究中来,形成了源-汇控砂方法原理。文章讨论了层序地层的研究现状,梳理了海相和陆相层序地层研究近年来的重要进展,介绍了陆-洋和陆-湖源-汇控砂研究近年来的进展,提出了“基于源-渠-汇-岩耦合的优质储层预测技术”,以期解决“层序源-汇控砂但不一定控储”的勘探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耦合 预测地层学 层序地层 -系统 储层预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断陷盆地缓坡带物源转换与沉积响应——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古近系源-汇系统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贺贺 朱筱敏 +4 位作者 施瑞生 张自力 李琪 朱珍君 阎泽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9-706,共18页
寻求盆外物源通量变化与盆内沉积体系的定量耦合响应仍然是源-汇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全覆盖的3D地震资料和岩心、测井数据,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 寻求盆外物源通量变化与盆内沉积体系的定量耦合响应仍然是源-汇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断陷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框架下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全覆盖的3D地震资料和岩心、测井数据,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对研究区古近系沙(沙河街组)二段与沙一段开展物源体系定量化表征,并通过定量沉积构造解释和定量地震地貌测量,建立了浅水三角洲的定量化表征方法。研究显示,沙一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古永定河分支被古大清河袭夺,造成蠡县斜坡A区特征锆石含量由37%下降至26%,对应的A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144 km2减小至38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104 m减小至47 m;古唐河水系特征锆石含量由31%上升至39%,对应的B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71 km2增加至94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77 m增加至88 m;古大沙河水系沉积物通量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对应的C区浅水三角洲面积由206 km2降低至185 km2,平均水下分流河道宽度由120 m减小至81 m。构造作用、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等异旋回作用影响范围较大,将会造成沉积体系的同步响应;而物源通量变化将影响特定沉积体系,是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响应的主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沉积构造 碎屑锆石定年 -系统 浅水三角洲 蠡县斜坡 饶阳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学法 李景瑞 +3 位作者 乔淑卿 刘升发 万世明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5,共12页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来源、沉积模式、源汇系统响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突破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尺度的物理侵蚀过程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变化,而化学风化过程与季风气候关系复杂,温度、降水、植被和冰川等因子在特定时期均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孟加拉湾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河流输入的流域风化产物,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入的青藏高原物质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自印度半岛和缅甸的物质;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源区物质贡献占据绝对优势(>70%),且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物源端元贡献比例在千年尺度上出现明显波动变化。孟加拉湾陆架发育典型的风暴控制型三角洲-陆架沉积,而底层浊流和表层环流作为孟加拉湾最重要的两个输运动力,对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组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看来,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演化主要受印度夏季风和海平面变化控制。未来的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加强海陆结合的现代沉积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聚焦沉积记录中环境替代指标的精确解译,揭示流域风化过程对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合数值模拟和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测快速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演化趋势及环境效应,同时加强与世界大陆边缘其他典型源汇系统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侵蚀 沉积模式 印度季风 海平面 -系统 青藏高原-孟加拉湾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阳东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向涛 汪旭东 孙辉 刘太勋 孙丰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4-599,共16页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东部典型的边缘海盆地,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其古近系是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层系及近期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文昌组是白云凹陷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在凹陷...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东部典型的边缘海盆地,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其古近系是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层系及近期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文昌组是白云凹陷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在凹陷周边物源控制区也是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定量表征其源-汇系统和分析源-汇系统特征及演化规律为白云凹陷主力烃源岩及规模砂体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锆石定年及重矿物分析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PSDM地震资料及古地貌刻画了搬运通道类型及分布,井-震结合厘定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类型特征;结合古地貌起伏、剥蚀量及沉积汇聚量计算结果对源-渠-汇系统进行了定量耦合。研究表明,古近纪文昌期发育番禺低隆起、云荔低隆起、云东低凸起以及云开低凸起4个近物源体系,以断沟和沟谷为渠,形成了4套完整的源-渠-汇系统。不同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发生明显转变,受各时期物源差异的影响,文昌期白云凹陷发育古沟槽及大型构造转换带控制下的近物源小型湖相、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白云凹陷源-汇系统控制下的文昌组规模滨浅湖在文昌组五段(文五段)、文四段和文三段分布范围最广;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分布局限,在文五段仅零星分布,在文四段、文三段及文二段的湖盆中央局部范围分布,这些认识为主力烃源岩的分布预测提供了基础。在宽缓裂陷结构及大物源控制下,白云凹陷北坡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富砂沉积体系控制了规模砂体的平面展布。白云凹陷东部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规模小,是有利相带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表征 分布预测 规模砂体 主力烃 -系统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珍君 李琦 +7 位作者 陈贺贺 李剑 张卫平 杨丰繁 张迎朝 覃军 李风勋 单帅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5-752,共18页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搬运体系识别与定量追踪、沉积体系刻画及半定量表征,重建了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断陷早期,盆地多孤立、小型沉积中心,构造活动速率较低,物源供给较少,陡坡带发育较多小规模扇三角洲,缓坡带受先存水系影响,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断陷强烈期,受灵峰主断裂强烈活动影响,物源供给充足,陡坡带扇三角洲规模增大但数量减少,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增大并相互合并;断陷晚期,陡坡带源-汇系统逐渐消亡,缓坡带受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影响,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在坡折带下发育大规模盆底扇沉积体系。受构造-沉积格局、母岩类型及边界条件联合控制,丽水凹陷不同构造阶段共发育5种源-汇系统,分别为:①缓坡带北部变质岩为主-SE向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②缓坡带中-南部火山岩为主-NE向断槽/SE向V/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③灵峰凸起北段侵入岩为主-SW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④灵峰凸起中-南段火山岩(早)-变质岩(晚)-SW向古沟谷/NE向断槽-近源扇三角洲;⑤雁荡凸起侵入岩和变质岩-SW/S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物源搬运通道参数半定量统计结果表明,缓坡带古沟谷/断槽宽、浅,陡坡带古沟谷/断槽窄、深;断陷早期和晚期物源搬运通道横截面积与盆内对应沉积体面积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系统 构造-沉积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辽西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源-汇系统及其对滩坝砂体的控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杜晓峰 庞小军 +1 位作者 黄晓波 王冰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2-674,共13页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广泛发育滩坝砂体,油气测试获得高产,表明沙二段滩坝砂体勘探潜力巨大。但是,有关滩坝沉积的机制依然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类沉积的勘探评价,因此从源-汇系统理论出发进行滩坝沉积控制... 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广泛发育滩坝砂体,油气测试获得高产,表明沙二段滩坝砂体勘探潜力巨大。但是,有关滩坝沉积的机制依然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类沉积的勘探评价,因此从源-汇系统理论出发进行滩坝沉积控制因素分析十分必要。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粒度及铸体薄片等资料,结合三维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沙二段源-汇系统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沙二段沉积时期,燕山隆起的兴城河水系和月亮河水系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提供物源,辫状河三角洲进一步为滩坝沉积提供了物源。由于兴城河水系和月亮河水系汇水区面积相对较小,主河流长度较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规模相对较小,小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为滩坝沉积提供物源的能力较弱。②辽西凹陷北部发育宽缓的古隆起,为滩坝沉积提供了有利的沉积古地貌条件。③水体较浅,物源供源能力较弱,波浪携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向湖盆方向搬运,受古隆起带较高地貌的阻挡,砂体在古隆起带沉积并形成细粒砂质滩坝,岩性以细砂岩与粉砂岩为主。随着湖平面的逐渐上升,滩坝发育程度逐渐减弱。④燕山隆起、兴城河-月亮河水系、凹中古隆起及湖平面共同控制了滩坝沉积的岩性和规模,是该地区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要素。本次研究为渤海海域古近系油气勘探中滩坝砂体的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岩 水系 滩坝砂体 -系统 古近系 辽西凹陷 渤海海域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东南缘古近系恩平组上段断-拗转换期源-汇系统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彭光荣 王绪诚 +4 位作者 陈维涛 靳瑶瑶 王菲 王文勇 全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3-625,共13页
断-拗转换期是断陷盆地由伸展体制向热冷却沉降机制转变的重要阶段,伴随着拉张作用的减弱,构造活动逐渐趋于稳定,从而影响裂陷晚期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分布。以源-汇系统要素耦合为指导,基于源-汇区岩石学、测井相、地震相特征分析,结合... 断-拗转换期是断陷盆地由伸展体制向热冷却沉降机制转变的重要阶段,伴随着拉张作用的减弱,构造活动逐渐趋于稳定,从而影响裂陷晚期沉积体系及有利储层分布。以源-汇系统要素耦合为指导,基于源-汇区岩石学、测井相、地震相特征分析,结合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东南缘古近系恩平组上段断-拗转换期边界断层活动差异,提出以“构造控相、沟断控储”分析有利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①研究区恩平组上段物源为东沙隆起中生代酸性侵入岩,在恩平组上段断-拗转换期发育5大汇水单元,其供源能力强弱以汇水单元面积与物源区落差进行量化表征;②输砂通道由“沟谷-边界断层”组合而成,物源区沟谷形态及规模造成各水系水动能强弱差异,而边界断层的平面组合样式(凹面墙角型、平直陡坡型及平直断阶型)和垂向落差影响沉积物汇聚入湖的方式与砂体展布;③以“源-沟-断-汇”4要素进行源-汇耦合,建立断-拗转换期构造活动趋稳背景下由边界断层差异活动形成的“南扇北辫”沉积格局,刻画沉积特征并揭示有利相带及优质储层分布,即顺“沟-断”优势通道入湖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亚相高成熟度粗粒沉积,该沉积具有原生孔隙发育和渗透率高的特征。新认识推动了研究区内恩平组研究与勘探进程,为惠西南地区深层古近系油气勘探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拗转换期 -系统 恩平组 古近系 惠州26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与22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雷永昌 赵鹏 +3 位作者 肖张波 邱欣卫 吴琼玲 何雁兵 《世界地质》 CAS 2023年第3期501-51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陆丰15洼、陆丰22洼勘探程度较低,文昌组沉积体系认识较薄弱。为了推进勘探进程,基于地震、钻井、岩矿分析等资料,对洼陷文昌组源-汇系统和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识别出沿陡坡、缓坡和轴向发育的6个一级水系、23个二级流域单元。文昌组沉积时期,湖水经历了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过程,裂陷早期与晚期物源输入最强。陆丰15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轴向、缓坡,中期收缩,晚期物源整体推进,而陆丰22洼早期的物源主要来自缓坡、陡坡,中期收缩,晚期主要来自轴向。文昌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文四段发育湖泊相烃源岩,文三段、文五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层,预测文五段为有利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陆丰15洼 陆丰22洼 文昌组 -系统 沉积演化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27洼裂陷期构造演化及其对源-汇系统的控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梓颐 李洪博 +4 位作者 郑金云 朱定伟 于飒 陈兆明 李振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636,共11页
番禺27洼位于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的番禺低隆起区,为发育在中生代陆缘岩浆弧基底之上“南断北超”的新生代凹陷,钻井取得的油样与砂岩储层抽提烃证实该洼陷存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供烃,但已钻井均没有实际钻至文昌组,烃源岩发... 番禺27洼位于珠江口盆地中央隆起带中部的番禺低隆起区,为发育在中生代陆缘岩浆弧基底之上“南断北超”的新生代凹陷,钻井取得的油样与砂岩储层抽提烃证实该洼陷存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供烃,但已钻井均没有实际钻至文昌组,烃源岩发育的有利部位与有利时期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控洼断裂系统及洼陷结构样式的研究表明,番禺27洼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先存构造约束、右旋伸展主控、岩浆底侵改造”三元耦合成因,控制了三幕裂陷阶段“左阶不对称地堑-左行雁列式半地堑-萎缩期宽缓半地堑”的结构样式。裂陷期三幕控洼断裂差异活化影响沉积中心变迁,洼陷结构差异演化影响洼陷沉积充填格局。随着裂陷期断裂活动的减弱,沉积中心逐渐由东向西、由两端向中部迁移。源-汇沉积体系在裂陷早期以NW轴向和中部转换带沉积体系为主,裂陷中期至裂陷晚期逐渐向北部缓坡大型沉积体系和西北部长轴优势沉积体系转换。西次洼长期作为沉积中心,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部位。裂陷中期发育大型半地堑式湖盆,并伴有较强的岩浆活动,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裂陷中期至裂陷晚期西北部大型源-汇沉积体系的长期发育为古近系大型储集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裂陷期 -系统 番禺27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构造转换带源汇系统控储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6转换带为例
19
作者 林璐 蔡俊杰 +2 位作者 刘杰 牛胜利 王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3,共13页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 为明确惠州26转换带源汇系统对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基于钻测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刻画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分析沉积砂体储层物性特征,进而明确惠州26转换带不同时期源汇耦合模式及其控储作用。结果表明,在物源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在文昌期—恩平期持续受到南部东沙隆起的物源供给;在搬运体系上,沟谷形态发生了由文昌期V型向恩平期U型的转换;在沉积体系上,惠州26转换带经历了深水窄盆小扇—浅水广盆大扇—浅水广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认为研究区储层质量受搬运距离和沉积相带等控制,在相同沉积体系内,搬运距离越长,越容易发育优质储层;经转换斜坡入湖并远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最优势相带,砂体储层物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储层物性 惠州凹陷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层源汇系统特征及富砂性预测:以松南低凸起中段陵三段为例
20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3 位作者 熊连桥 曾清波 刘子玉 徐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针对琼东南盆地深层古近系扇体分布规律以及富砂性认识不清的问题,以松南低凸起中段陵三段为例,在源汇系统耦合分析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岩石学、锆石定年及平衡剖面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和古地貌刻画搬运通道类型及... 针对琼东南盆地深层古近系扇体分布规律以及富砂性认识不清的问题,以松南低凸起中段陵三段为例,在源汇系统耦合分析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岩石学、锆石定年及平衡剖面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和古地貌刻画搬运通道类型及分布;通过井-震结合厘定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规律;最后,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沉积体系富砂性预测。研究表明:松南低凸起为继承性古隆起,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含少量花岗闪长岩,基底年龄主要为239~250 Ma。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松南低凸起中段发育一个东陡西缓的剥蚀区,面积约186 km^(2)。以分水岭为界,向西供源区面积约141 km^(2),并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次级汇水单元,发育3条自东向西发育的大型古断槽,断槽平均宽度2.88~3.23 km,平均深度0.25~0.5 km,宽深比6.4~10.3,是沉积物输送的良好通道;并在三个断槽之下识别出3个三角洲,地震剖面上顺物源方向见明显前积反射结构,垂直物源方向呈透镜状反射。此外,基于与已钻井区地震相特征类比,并结合波阻抗反演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综合预测研究区陵水组三段发育富砂三角洲,可形成良好储层,并可作为深部潜山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砂体预测 陵水组 松南低凸起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