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脾与能量代谢认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发生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田依冰 李中玉 温艳东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9期2786-2789,共4页
慢性胃炎(C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多因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复侵害,基于黏膜特异的再生功能,使黏膜发生重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现代研究表明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浸润会引... 慢性胃炎(C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多因胃黏膜上皮遭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复侵害,基于黏膜特异的再生功能,使黏膜发生重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现代研究表明胃黏膜慢性炎症长期浸润会引起细胞恶变,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在CG“炎-癌转化”的演变过程中,对胃黏膜萎缩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有效干预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中医学认为脾虚是CG“炎-癌转化”的重要病机,在此基础上受痰湿、瘀阻等因素的影响,可加速其恶变。恶变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在微观表现及发生实质方面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 “炎-癌转化” 线粒体 能量代谢 脾虚 病理产物 发病机制 防治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胃黏膜“炎-癌转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金凤 梁国英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670-1678,共9页
胃癌的发生需经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炎-癌转化”过程,因此,学者们一直致力于防治胃黏膜“炎-癌转化”的研究。目前,西药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为主,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胃癌的发生发... 胃癌的发生需经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炎-癌转化”过程,因此,学者们一直致力于防治胃黏膜“炎-癌转化”的研究。目前,西药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为主,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更小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代谢组学作为新兴的组学技术,与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相匹配。运用代谢组学探究中医药防治胃黏膜“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可知,中医药防治胃黏膜“炎-癌转化”过程的主要机制与调节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等通路关系紧密,这为从微观角度解读中医药的复杂机理和科学内涵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癌转化” 胃黏膜 代谢组学 脾虚证 脾胃湿热证 胃络瘀血证 脾胃虚寒证
下载PDF
刘凤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机探索与辨治思路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晓涛 李培武 +4 位作者 杨泽虹 安金琪 黄远程 文艺 刘凤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880-1885,共6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的始动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气滞、血瘀、湿阻为CAG“炎-癌”转化的触发和加重因素;瘀毒的形成是CAG进展和转变的关键。辨治应遵循“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辨证相补充;健脾扶正需贯穿始终。CAG早期阶段(胃黏膜以轻中度萎缩伴或不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伴有气滞、湿阻、血瘀病理因素,治疗以健脾清热、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CAG晚期阶段(胃黏膜重度萎缩伴或不伴中重度肠上皮和/或轻中度上皮内瘤变),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络瘀毒,治疗以扶正散结、通络解毒为基本治法,从而构筑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的整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 “炎-转化 中医病机 脾胃虚弱 气滞 血瘀 湿阻 辨治思路 刘凤斌
下载PDF
能量代谢重编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亚 徐文倩 郭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567-1572,共6页
能量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通过上调有氧糖酵解代谢,抑制氧化磷酸化反应造成胃黏膜上皮细胞代谢失衡,促使炎症微环境向肿瘤微环境转化的特征效应,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从能量代谢与... 能量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通过上调有氧糖酵解代谢,抑制氧化磷酸化反应造成胃黏膜上皮细胞代谢失衡,促使炎症微环境向肿瘤微环境转化的特征效应,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主要从能量代谢与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微环境形成、免疫抑制的关系等方面归纳了代谢重编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胃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从而提出了调节异常能量代谢可以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损伤,改善微环境,以延缓恶化时间,截断炎癌转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重编程 慢性萎缩性胃 “炎-转化
下载PDF
基于玄府理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晨莹 何玲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72-275,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炎-癌转化"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的基础途径。玄府是气液通行、遍布全身的微观结构,玄府郁闭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恶变的重要病理变化,开通玄府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的基本...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炎-癌转化"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的基础途径。玄府是气液通行、遍布全身的微观结构,玄府郁闭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恶变的重要病理变化,开通玄府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变的基本治则。根据导致玄府闭塞的病因病机不同,开通玄府的具体治则可分为理气开玄、化湿开玄、活血开玄、益气开玄、养阴开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府理论 慢性萎缩性胃 “炎-癌转化” 理气开玄 化湿开玄 活血开玄 益气开玄 养阴开玄
下载PDF
基于胃“炎-癌”转化病理组织学进程的中医精准防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廷洪 李思怡 +3 位作者 李秋月 刘凤斌 潘华峰 徐友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第3期67-72,共6页
目的:总结胃"炎-癌"转化进程中中医药精准靶向各个阶段的防治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抑制胃"炎-癌"转化环节提供实例及可尝试性建议。方法:通过在知网以胃"炎-癌"转化的三个进程:"慢性萎缩性胃炎&q... 目的:总结胃"炎-癌"转化进程中中医药精准靶向各个阶段的防治规律,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抑制胃"炎-癌"转化环节提供实例及可尝试性建议。方法:通过在知网以胃"炎-癌"转化的三个进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检索,总结中医药治疗该疾病各阶段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结果:胃"炎-癌"转化的中医证型变化与胃黏膜组织病理演变进程存在一定相关性,其演变过程形成"胃黏膜组织病理阶段-中医证型演变轴"。结论:以脾虚为主的病机贯穿整个胃"炎-癌"转化疾病变化过程,因此以健脾为基础的治法也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以健脾为主,辅以其他治法,达到在各个阶段精准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转化 病理组织学 中医精准防治
下载PDF
基于NLRP3炎症小体探讨从肝胃论治胃癌前病变阻断“炎-癌”转化的重要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晶钰 张璇 +5 位作者 裴蓓 顾雨芳 刘咏英 武峰 梁嘉昱 魏品康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5-8,共4页
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难点,也是胃“炎-癌”转化病程演变中的重要阶段,针对胃癌前病变的防治将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最新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在此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西医研究多集中在发病机制及诊断方面,尚无针对性药... 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难点,也是胃“炎-癌”转化病程演变中的重要阶段,针对胃癌前病变的防治将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率。最新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在此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西医研究多集中在发病机制及诊断方面,尚无针对性药物治疗。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治未病”思想发现从肝胃论治胃癌前病变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逆转胃黏膜病理状态。因此基于NLRP3炎症小体探讨从肝胃论治胃癌前病变阻断“炎-癌”转化的相关成果将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病变 NLRP3症小体 “炎-转化 肝胃论治
下载PDF
运用蔡淦教授阴火理论防治结直肠腺瘤“炎-癌”转化的临证思路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辰恒 陈萌 +3 位作者 丛军 顾志坚 李熠萌 凌江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08-411,431,共5页
蔡淦教授认为阴火与结直肠腺瘤的炎症机制相应,阴火稽留成积致结直肠腺瘤“炎-癌”转化;在治疗过程中,“补脾胃”须贯彻始终,“泻阴火”是防治“炎-癌”转化的关键;临证取健脾化痰、活血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阴火理论 “炎-转化 蔡淦教授
原文传递
基于cag致病岛探讨胃“炎-癌”转化的中医核心病机
9
作者 姜天童 刘震(审校) +4 位作者 白宇宁 王少丽 田志华 陈敬予 李萌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735-740,共6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目前已知的诱发胃癌的首要可控危险因素。cag致病岛作为Ⅰ型HP强致病力产毒菌株的特殊生理学标志,具有编码致病菌中毒素、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或其他毒力因子基因的作用,与HP对胃上皮细胞的毒力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目前已知的诱发胃癌的首要可控危险因素。cag致病岛作为Ⅰ型HP强致病力产毒菌株的特殊生理学标志,具有编码致病菌中毒素、黏附因子、侵袭因子或其他毒力因子基因的作用,与HP对胃上皮细胞的毒力损害和致癌机制有直接关系。结合现代医学cag致病岛诱导胃“炎-癌”转化机制与中医学理论研究,认为胃“炎-癌”转化的中医核心病机为“脾虚湿困,毒损络阻”。本文通过探讨cag致病岛及其相关毒力因子的致炎致癌机制,阐释胃“炎-癌”转化的中医核心病机及诊治规律,以求探索有益于延缓、逆转胃“炎-癌”转化级联过程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G致病岛 幽门螺杆菌 “炎-转化 病机
原文传递
N-甲基-N-亚硝基脲联合幽门螺杆菌造模致小鼠“炎-癌”转化的研究
10
作者 李俊怡 罗柳茹 +5 位作者 张伟健 徐建区 曾晓会 许艺飞 洪欣欣 郭绍举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探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联合幽门螺杆菌(Hp)在C57BL/6J小鼠胃黏膜“炎-癌”转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12只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3、6、9、12个月,n=8)和模型组(3、6、9、12个月,n=20),模型组小鼠使用MNU灌胃联合Hp感染法造... 目的:探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联合幽门螺杆菌(Hp)在C57BL/6J小鼠胃黏膜“炎-癌”转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12只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3、6、9、12个月,n=8)和模型组(3、6、9、12个月,n=20),模型组小鼠使用MNU灌胃联合Hp感染法造模,2组小鼠分别在3、6、9、12个月时进行取材,观察胃黏膜的肿瘤成瘤情况及该造模方式对胃炎症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MNU联合Hp造模9个月组和12个月组的成瘤率分别约为30%和40%,在造模后的9个月和12个月,胃黏膜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并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改变。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水平在感染后6、9、12个月均显著上调。白介素-1β(IL-1β)mRNA在造模后3、6个月均显著上调,并在12个月出现显著下调。此外,IL-33的mRNA水平上调不明显,在12个月模型组中IL-33水平显著下调。结论:MNU联合Hp造模显示出明显的炎症浸润表现,在9个月组和12个月组的成瘤率分别约为30%和40%。联合造模可加速C57BL/6J小鼠胃黏膜慢性胃炎至异型增生的病理改变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N-甲基-N-亚硝基脲 “炎-转化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 异型增生
原文传递
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胃炎“炎-癌”转化防治的思考与实践
11
作者 姚欣凝 李园 丁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02-506,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胃“炎-癌”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将“既病防变”思想贯穿胃“炎-癌”转化全过程,时刻将“防变”作为治疗的目标,形成胃“炎-癌”转化全链条防治策略:早识恶性进展之先兆,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在把握动...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胃“炎-癌”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将“既病防变”思想贯穿胃“炎-癌”转化全过程,时刻将“防变”作为治疗的目标,形成胃“炎-癌”转化全链条防治策略:早识恶性进展之先兆,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在把握动态演变规律的前提下,抓住最佳时机,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诊疗模式,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进行干预;同时摄生护胃,调养脾胃生理功能。同时,基于“既病防变”思想防治胃“炎-癌”转化还存在着难点问题,如缺乏连续、动态、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和对胃“炎-癌”转化防治的全程管理。可通过建立连续、动态的整合研究体系,以讲清楚、说明白中医药防治胃“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建立胃“炎-癌”转化全病程专病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并获取更多循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慢性胃 “炎-转化 中医药 防治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炎-癌”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12
作者 沈洪 邢敬 +1 位作者 胡静怡 朱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79-384,共6页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AC)是由溃疡性结肠炎(UC)反复发作所致。UC病程缠绵,反复发作,证候虚实转换,湿热羁留,化生邪毒是UC“炎-癌”转化的关键病机。因此,构建中医药防治UC“炎-癌”转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重视慢...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AC)是由溃疡性结肠炎(UC)反复发作所致。UC病程缠绵,反复发作,证候虚实转换,湿热羁留,化生邪毒是UC“炎-癌”转化的关键病机。因此,构建中医药防治UC“炎-癌”转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重视慢病管理,实施全程干预;把握病机变化,紧扣关键环节;注意病证结合,实现精准干预;阐明作用机制,助力疗效提高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有效阻断UC“炎-癌”转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 “炎-转化 中医药防治
原文传递
基于胃“炎-癌”转化探析肠上皮化生患者黏膜蛋白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荻书 潘华峰 +3 位作者 蔡甜甜 宋书雅 张伟健 李海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27-333,共7页
目的:基于胃“炎-癌”转化探析肠上皮化生患者黏膜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取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患者各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溴素蛋白4(olfactomedin 4,OLFM4)、尾型同源盒因子2(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 目的:基于胃“炎-癌”转化探析肠上皮化生患者黏膜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取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患者各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溴素蛋白4(olfactomedin 4,OLFM4)、尾型同源盒因子2(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2,CDX2)、Krüppel样转录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肝细胞核因子4α(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α,HNF4α)、共同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抗原10(CB-CALLA,CD10)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OLFM4在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散在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中弥漫性表达;CDX2在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中几乎不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中呈中度阳性表达;KLF4在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仅在胃腔侧上皮细胞核呈中度阳性表达,在基底侧阴性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中在胃腔侧上皮细胞核中呈强阳性表达,在基底侧细胞核中呈中度阳性表达;HNF4α在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呈阴性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中在胃腔侧呈现弥漫性中度阳性表达;CD10在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呈中度阳性弥漫性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中呈强阳性弥漫性表达。结论:OLFM4、CDX2、KLF4、HNF4α、CD10可作为胃“炎-癌”转化肠上皮化生特异性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转化 肠上皮化生 临床样本 免疫组织化学 溴素蛋白4 尾型同源盒因子2 Krüppel样转录因子4 肝细胞核因子4Α 共同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抗原10
原文传递
脾功能本质与“从脾论治”治法方药研究的探索与展望
14
作者 刘乃华 林传权 +3 位作者 高永 史亚飞 朱梦露 潘华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608-2614,共7页
“脾主运化,脾气散精”是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中焦脾土可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维护机体糖脂代谢稳态,“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与糖脂代谢在生理功能上具有一致性。脾虚则纳运失职,易感外邪;气虚血滞而内生湿热,久积不通则化瘀为毒,导致... “脾主运化,脾气散精”是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中焦脾土可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维护机体糖脂代谢稳态,“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与糖脂代谢在生理功能上具有一致性。脾虚则纳运失职,易感外邪;气虚血滞而内生湿热,久积不通则化瘀为毒,导致“炎-癌”转化,“脾虚为本,瘀毒互结”与“炎-癌”转化在病理改变上具有相关性。健脾散精化浊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健脾化瘀解毒可遏制胃的“炎-癌”转化进程。从机体糖脂代谢角度探索“脾主运化,脾气散精”功能本质的科学内涵,聚焦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炎-癌”转化进程并探讨消化道炎症性疾病、癌前病变等的证候演变规律及其“从脾论治”的药效机制,将丰富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助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当前脾胃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藏象理论 脾主运化 脾气散精 “炎-转化 从脾论治 健脾散精化浊 健脾化瘀解毒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高娜 姚涛 +3 位作者 赵赟 李少康 张平安 车志英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460-465,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分析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搜索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物成分及靶点,绘制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疾病相关基因...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分析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搜索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物成分及靶点,绘制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疾病相关基因,绘制韦恩图,获取共同基因并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网络拓扑分析获取核心基因;对核心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得到香砂六君子汤中药活性成分137个,潜在作用靶点162个,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702个相关靶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51个,经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PTGS2、TNF、VEGFA、IL1B、CAT等18个核心靶点,通过GO、KEGG主要富集于对活性氧的反应、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和肿瘤坏死因子、IL-17、Toll样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通路上。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机制,抑制“炎-癌”转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香砂六君子汤 慢性萎缩性胃 核心基因 基因本体功能注释 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炎-转化
下载PDF
Relativ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HBeAg seroconversion in HBV infection 被引量:2
16
作者 Kazumoto Murata Kazushi Sugimoto +1 位作者 Katsuya Shiraki Takeshi Nakan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3期6848-6852,共5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after spontaneous or therapeutic HBeAg seroconversion. METHODS: In 48 patients who seroconverted to anti- HBe pos... AIM: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after spontaneous or therapeutic HBeAg seroconversion. METHODS: In 48 patients who seroconverted to anti- HBe positive during follow-up, the background factors for HCC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HCC was developed in six patients during follow-up (average follow-up after HBeAg seroconversion: 10.9±5.4 years). The incidence of HCC evaluated by 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40 IU/L) level, lower platelet counts (PLT〈10×10^4/IJL), lower albumin level (Alb〈30 g/L), positive HBV-DNA or older age at seroconversion (〉40 years). However, lower platelet count was the only predictive factor for HCC development shown by multivariate proportional-hazard analysis. CONCLUSION: Active hepatitis or advanced hepatitis at HBeAg seroconversion or progressive hepatitis even after HBeAg seroconversion would be the risk factors for HCC development. These predictive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determining the frequency of biochemical study or imaging studies for HCC surveill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eAg seroconversion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Predictive factors
下载PDF
Pyogenic liver abscesses associated with non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s: An increasing problem in Eastern Asia 被引量:13
17
作者 Kai Qu Chang Liu Zhi-Xin Wang Feng Tian Ji-Chao Wei Ming-Hui Tai Lei Zhou Fan-Di Meng Rui-Tao Wang Xin-Sen X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3期2948-2955,共8页
AIM: To elabor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 pyogenic liver abscess (PLA). METHODS: Reported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 PLA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up to ... AIM: To elabor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 pyogenic liver abscess (PLA). METHODS: Reported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 PLA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up to October 2011 and evaluated for their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Data of collected cases included demographics, clinical presentation, microbial findings and treatment. Categorical variables were compared by 2 analysis and continuous variables were evaluated using Student's t test. RESULTS: A total 96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related PL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Most patients (60%) were male and 40% cases occurred in the age group of 61-70 years. Apart from some special types of PL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icrobiological spectrum between Eastern Asia and non-Eastern Asian countries, which implied different risk factors and courses of the disease. Gram negative bacteria especially Klebsiella pneumoniae (K. pneu- moniae ) PLA was predominant in Eastern Asia (80.0%) in contrast to non-Eastern Asian countries (P < 0.01). Meanwhile, most of the Eastern Asian patients exhibited smaller size of liver abscess and atypical presentation. Sigmoid colon and rectum (72.73%) were the main sites of tumor in Eastern Asian patients, whereas tumor sites were uneven among most of the non-Easter Asian PLA patients. CONCLUSION:K. pneumoniae PLA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especially those occurring in sigmoid colon and rectum, in elderly Eastern Asian mal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ncer Pyogenic liver abscess ETIOLOGY MICROBIOLOGY TREAT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