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亲”形象的互文书写——《王蒙自传》与《活动变人形》对照解读
1
作者 黄亚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82,共12页
《王蒙自传》与《活动变人形》中的“父亲”形象,构成了显著的互文现象。作为两种创作路向,自传和小说相互提供由文外看文内的参照性史料。《王蒙自传》为《活动变人形》“父亲”形象倪吾诚的虚构,提供了政治与心理动机的说明;以《王蒙... 《王蒙自传》与《活动变人形》中的“父亲”形象,构成了显著的互文现象。作为两种创作路向,自传和小说相互提供由文外看文内的参照性史料。《王蒙自传》为《活动变人形》“父亲”形象倪吾诚的虚构,提供了政治与心理动机的说明;以《王蒙自传》父亲王锦第为原型,在倪吾诚形象的生成中,见出作家艺术表达中重抒情想象的情感审美,重政治意义的逻辑起点和真诚勇敢的心理线索;受小说人物影响,王锦第与倪吾诚同构,因而在史实、史评、史思三个层面偏离了传记人物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思想性。由此可见,关注传记与其他文类编织的史料网络,可弥补文学史偏于虚构文学而致的结构性缺失,赋予文学研究以历史维度和思想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自传》 《活动变人形》 “父亲”形象 家族史 互文
下载PDF
《背影》和《台阶》中“父亲”形象的塑造探究
2
作者 张海航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1期97-99,共3页
《背影》和《台阶》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重要选文,它们以“父亲”为主要描写对象,虽然叙述目的有所差异,但是两篇文章都运用灵活的手法塑造了典型的“父亲”形象。分析《背影》和《台阶》人物塑造的策略,引导学生还原两个“父亲... 《背影》和《台阶》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重要选文,它们以“父亲”为主要描写对象,虽然叙述目的有所差异,但是两篇文章都运用灵活的手法塑造了典型的“父亲”形象。分析《背影》和《台阶》人物塑造的策略,引导学生还原两个“父亲”形象,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背影》 《台阶》 “父亲”形象 塑造策略
下载PDF
《黄冈秘卷》:“父亲”形象意蕴及其变异
3
作者 钟梦姣 沈嘉达 《写作》 2019年第6期77-82,共6页
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落伍者、零余人,同时又是过去时代精神的固守者。近作《黄冈秘卷》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比照、衬托、皴染等手法继续彰显"父亲"崇高的精神品性,另一方面有意将故事时间... 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市场经济大潮的落伍者、零余人,同时又是过去时代精神的固守者。近作《黄冈秘卷》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比照、衬托、皴染等手法继续彰显"父亲"崇高的精神品性,另一方面有意将故事时间界定在20世纪最后三年,来对那个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进行反思,从而昭示父辈的"风范"模式与"品格"属性。小说中,"老十"刘声志与"老十一"刘声智的是非曲直及其分分合合,体现出了由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融合"状态。这种"融合"既有着父辈对现实的无奈屈从,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对信念伦理的重新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形象 《黄冈秘卷》 信念伦理 责任伦理 重新认知
下载PDF
20世纪“家族小说”中“父亲”形象新论
4
作者 刘卫东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5期46-50,共5页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关键词 20世纪 “家族小说” “父亲”形象 小说评论 父子关系
下载PDF
重建道德规范的尴尬——论白先勇小说《孽子》中的“父亲”形象
5
作者 张春红 《语文知识》 2008年第3期11-15,共5页
《孽子》是白先勇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来的评论者都比较关注其敏感的同性恋题材和作品中那群青春鸟的行旅。但其实小说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反思。小说通过对《孽子》中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内涵的“父亲... 《孽子》是白先勇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来的评论者都比较关注其敏感的同性恋题材和作品中那群青春鸟的行旅。但其实小说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反思。小说通过对《孽子》中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内涵的“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展示,表现了作家试图颠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重建现代人性伦常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和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孽子》 “父亲”形象 伦理道德规范
下载PDF
以“父”之名——论吴天明电影中父亲形象的能指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85,共3页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父亲”长期以来都是权威、规范、理性的代名词。文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门人,是民族精神与权力体系的典型代表。吴天明在电影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父亲形象,在这些典型人物的背后蕴藏着民...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父亲”长期以来都是权威、规范、理性的代名词。文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门人,是民族精神与权力体系的典型代表。吴天明在电影作品中塑造了诸多的父亲形象,在这些典型人物的背后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对于这些典型形象身上所凝聚的文化指归,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有赞美、有反思、有批判、有颠覆。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能指,这些父亲形象身上投射着不同时代背景下民族心理的共振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天明电影 “父亲”形象 父权 家庭伦理
下载PDF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综述
7
作者 刘桠 欧阳文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71-76,共6页
余华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执着的偏爱,不同时期赋予笔下的父亲形象以不同的内涵。对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余华的整个文学创作。当前,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既有的研究大体上是从父... 余华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执着的偏爱,不同时期赋予笔下的父亲形象以不同的内涵。对余华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余华的整个文学创作。当前,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既有的研究大体上是从父亲形象的类型、父亲形象的变化及转型、钟情于父亲形象塑造的原因以及塑造父亲形象的理论蕴涵等几个方面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父亲”形象 研究综述
下载PDF
论托马斯·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积源 蒲琳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2-96,共5页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沃尔夫 “父亲”形象 “寻父”主题 精神追求
下载PDF
《朗读者》:从小说到电影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56-58,共3页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代表作,去年已由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将其改编为电影。本文在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两者展开解读和分析,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小说与电影的异同之处,试图利用细读的研究方法更加全面...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代表作,去年已由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将其改编为电影。本文在文学文本和电影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两者展开解读和分析,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剖析小说与电影的异同之处,试图利用细读的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地展现小说和电影各自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读者》 叙事方式 “父亲”形象 背叛与救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