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吉安县横江话表方式状态的“物=哩”
1
作者 温美姬 《嘉应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66-69,共4页
江西吉安县横江话有一个表方式、状态的词缀"物=哩",意为"……的样子",粘附在表状态的形容词和表方式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之后。"物=哩"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是"哩"先与带"物... 江西吉安县横江话有一个表方式、状态的词缀"物=哩",意为"……的样子",粘附在表状态的形容词和表方式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之后。"物=哩"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是"哩"先与带"物="的结构组合,由于经常粘附在一起,然后才演变成"哩"先与"物="组合,再与前面的形容词、代词组合。在语源上,"物="的本字是"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安县横江话 “物=哩” 使用表现 性质 形成过程 语源
下载PDF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物联网系统设计”课程建设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莹 《新课程研究》 2024年第3期38-40,共3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符合岗位要求,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学生通过学习“物联网系统设计...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符合岗位要求,并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学生通过学习“物联网系统设计”课程,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架构、设备端,利用云端存储、计算机、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结合当前课程教学和实践“,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课赛证” “物联网系统设计”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论苏轼“物与我皆无尽”的自然审美意识
3
作者 祁海文 刘汉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4,共8页
苏轼《赤壁赋》“物与我皆无尽”之说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自然审美意识。《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段论述,与《苏氏易传》论“道”与“易”之关系紧密相关。“物与我皆无尽”既概括了苏轼对自然审美的认识,又揭示了他对自然审美之... 苏轼《赤壁赋》“物与我皆无尽”之说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自然审美意识。《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段论述,与《苏氏易传》论“道”与“易”之关系紧密相关。“物与我皆无尽”既概括了苏轼对自然审美的认识,又揭示了他对自然审美之境界的思考。对于自然审美,苏轼主张要尽力欣赏自然万物多样性的变易形态,把握自然整体,从而获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感受。这种人与自然互通共融的境界,就是苏轼的自然审美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不是渺小、短暂、与天地分离的存在,而是与天地共存、与天地同一的存在。这是“物与我皆无尽”的自然审美意识所给予我们的最精深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物与我皆无尽” 变易 “万殊归一理” 互通共融
下载PDF
想象的“物我化一”:国产动画空间视知觉完形路径研究
4
作者 张雪 李栋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34-141,共8页
视知觉是观众看向动画媒介接收到影像中物质信息并产生认知的原因,“物我化一”揭示了动画创作中浑然一体的忘我境界,动画所传达的意义流动于空间所承载的信息媒介中,设计者利用视知觉使想象“物我化一”操控动画影像。运用格式塔心理... 视知觉是观众看向动画媒介接收到影像中物质信息并产生认知的原因,“物我化一”揭示了动画创作中浑然一体的忘我境界,动画所传达的意义流动于空间所承载的信息媒介中,设计者利用视知觉使想象“物我化一”操控动画影像。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理论将动画空间展开为图底转换空间、情感张力空间、完形路径空间,分析国产动画空间案例,从设计者的视角归纳总结出国产动画空间的设计方法,探究其内在“整体性”的空间特性,以期为我国动画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动画 空间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 视知觉 “物我化一”
下载PDF
象征·施事·赋晕:李睿珺电影的“物”叙事
5
作者 林茜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李睿珺作为当代新锐导演之一,其作品聚焦了大量的“物”叙事,包含动物、植物、物件、风景、地方等。整体来看,这些“物”主要呈现了三种叙事功能:作为象征之物,隐喻某种文化和人物,进而托物言志;作为施事之物,直接作用于人物行为、矛盾... 李睿珺作为当代新锐导演之一,其作品聚焦了大量的“物”叙事,包含动物、植物、物件、风景、地方等。整体来看,这些“物”主要呈现了三种叙事功能:作为象征之物,隐喻某种文化和人物,进而托物言志;作为施事之物,直接作用于人物行为、矛盾冲突,从而推动叙事进程;作为赋晕之物,彰显“物性”,构建万物有灵、万物相连、以物观人的叙事美学,警醒世人。李睿珺的电影在“物转向”的当下赋予了“物”以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人与“物”的关系,就电影如何呈现“物”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叙事 李睿珺 象征之 施事之 赋晕之
下载PDF
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新作《罐头》中的食物叙事
6
作者 何超洁 殷士超 于凤保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8期64-67,共4页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罐头》以独特的食物叙事角度,书写了人物的情感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符号隐喻性与本体能动性的食物“罐头”建构出了物的叙事表征网络,反映并推动了主人公由童年、中年至死亡三阶段的情感、身份以...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罐头》以独特的食物叙事角度,书写了人物的情感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符号隐喻性与本体能动性的食物“罐头”建构出了物的叙事表征网络,反映并推动了主人公由童年、中年至死亡三阶段的情感、身份以及同母亲关系的转变。人类通过对叙事中物的观察与解读,能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并摆脱因熟识而导致的认知盲区,进而以陌生的方式和更逼近真实的认知视角去认识自我、他者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罐头》 叙事 “物”的功能
下载PDF
咏物诗“物”“人”合一的组诗教学——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
7
作者 林丽卿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7期53-55,共3页
《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都是咏物诗。要根据“物”“人”合一的咏物诗的特点,揣摩诗语,体会物象;发挥联想,寻找“人”与“物”的相似性,体会诗歌思想感情;链接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体会人物形象,升华对诗境的体验。
关键词 “物”“人”合一 隐喻 组诗教学
下载PDF
基于项目驱动的高校“物联网通信技术”教学改革探究
8
作者 杨家林 《新课程研究》 2024年第15期44-46,共3页
文章从内容、方法、实践、考核四方面分析了高校“物联网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并以具体教学案例展现改革效果,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项目驱动 “物联网通信技术”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基于北斗系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谢军 庄建楼 康成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9-337,共9页
2020年7月31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服务,成为信息社会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服务类型与物联网应用北斗的主要模式,通过对物联网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以北斗定位和时间基准数... 2020年7月31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服务,成为信息社会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基础。本文结合中国北斗三号系统的服务类型与物联网应用北斗的主要模式,通过对物联网架构和关键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以北斗定位和时间基准数据为主要感知信息,以北斗短报文等特色服务为主要信息传输手段,融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北斗物联网技术架构。总结分析了北斗各类服务在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物联网+北斗"的应用模式,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典型应用为例,分析了北斗物联网技术的挑战,给出了初步发展建议,展示了中国北斗系统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系统 联网 “物联网+北斗”应用模式
下载PDF
基于效用的机会网络“物—物交换”激励机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建盛 马春光 袁琪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2-110,共9页
针对机会网络环境下简单"物—物交换"(SBT,simple barter trade)激励机制因盲目缓存而降低网络性能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效用的"物—物交换"(UBT,utility-based barter trade)激励机制。UBT通过预测未来相遇节点和... 针对机会网络环境下简单"物—物交换"(SBT,simple barter trade)激励机制因盲目缓存而降低网络性能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效用的"物—物交换"(UBT,utility-based barter trade)激励机制。UBT通过预测未来相遇节点和相遇节点转发消息到目的节点的概率进行缓存决策从而提高了缓存效率和网络性能。仿真实验证明,和SBT相比,UBT在有效激励节点协作的同时能用更少的网络负载获得更高的投递率和更低的时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网络 自私 “物交换”激励机制 效用
下载PDF
制器尚象与器以藏礼:“立象”传统与物证效力 被引量:6
11
作者 唐启翠 张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146,共5页
从人类文化表述符号的历时生成和证据间性来看,"物"与"象"比其他表述符号"言"、"行"、"文"留存更悠久更直观,成为一种回看主体物质生活与精神信仰的视线和中介,而几乎成为文化大传... 从人类文化表述符号的历时生成和证据间性来看,"物"与"象"比其他表述符号"言"、"行"、"文"留存更悠久更直观,成为一种回看主体物质生活与精神信仰的视线和中介,而几乎成为文化大传统的代名词或主要媒介物。然而,"物"与"象"的生产与发现,不可避免带有人为选择性和偶然性。如何透过沉默之"物"与"象"探求文化意义?"物"与"象"作为文化大传统重构证据的理据何在?文章从"制器尚象"、"立象尽意"入手,探讨象示传统及其形塑的观象制器与器以藏礼文化表述和思维模式,以揭示物证所具证明效力的理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器尚象 器以藏礼 “物”与“象” “器”与“象” 大小传统
下载PDF
“物的文学生命”:重读福克纳笔下的生意人弗莱姆·斯诺普斯 被引量:83
12
作者 韩启群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7,共7页
作为福克纳笔下著名生意人形象之一,弗莱姆·斯诺普斯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隐喻了物质主义盛行的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梦和文化精神,他的发迹与衰败是美国文学传统中美国梦破灭主题的又一重要范本。在后期作品斯诺普斯三部曲中,与弗莱... 作为福克纳笔下著名生意人形象之一,弗莱姆·斯诺普斯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隐喻了物质主义盛行的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梦和文化精神,他的发迹与衰败是美国文学传统中美国梦破灭主题的又一重要范本。在后期作品斯诺普斯三部曲中,与弗莱姆相关的各种物件书写不但体现了商品具有"生命"的控制力量,也通过主客体的"内在互动"构塑了弗莱姆在商品化社会中包括主体意识和无生命客体的"复合自我"的身份特征。福克纳将弗莱姆嵌入以消费变革为主导、物质产品日渐丰裕为表征的南方社会转型期变革语境中,展示了一个在追逐物质利益过程中被商品占据灵魂而沦为"赚钱机器"的物化形象,诠释了南方社会转型期工商业文明主导的现代变革与个体命运的复杂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弗莱姆·斯诺普斯 “物的文学生命”
下载PDF
从机器(人)伦理学视角看“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绍源 任晓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1-75,共5页
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 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工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下载PDF
碎屑岩沉积从源到汇的“物-坡”耦合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兴河 李顺利 孙洪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7-1057,共21页
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建立沉积模式与预测其砂体分布的关键,更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平面形态和剖面充填型式均与其沉积的地形坡度、粒度粗细有密切的联系,但其定量关系并不清... 碎屑岩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是建立沉积模式与预测其砂体分布的关键,更是沉积学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平面形态和剖面充填型式均与其沉积的地形坡度、粒度粗细有密切的联系,但其定量关系并不清楚。建立不同类型沉积体中粒度和坡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预测沉积体中不同颗粒的运动方式及其分布至关重要。应用“源-汇”系统研究的思路,分析了供源区、搬运(输送)区及汇积区各自的地质特点,从单向水流对不同质量颗粒在静止/运动中的受力分析与沉积前总体地形斜坡设定2个角度,系统分析、推导并模拟了不同碎屑颗粒在纵向剖面上的运动轨迹,其表现为随着设定的坡型呈抛物线变化,反映出沉积物输送营力的变换及其随坡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建立了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纵向剖面的流速与坡度的计算方程,明确指出沉积物的流速或流态决定其沉积方式,阐述了汇积区碎屑颗粒的加积型式与沉积物分布上的总体规律,由此提出碎屑岩沉积体系的“物-坡”耦合效应及其主要内涵,并从多个维度与源-汇的各区段,阐述了“物-坡”耦合效应在各种沉积体系的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形态特征上的地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地形坡降 沉积输送营力 加积型式 “物-坡” 耦合效应
下载PDF
“物与”之道:张载关学的生态哲学意蕴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宁 朱晓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3-57,共5页
张载关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物吾与也"的命题,既是对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和综合,又是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刻体察。张载把天地万物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维护和对其他生命物... 张载关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张载在《西铭》中所提出的"物吾与也"的命题,既是对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和综合,又是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深刻体察。张载把天地万物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体现了对自然秩序的维护和对其他生命物种的尊重,以及对非生命存在的关爱。从天地之礼的价值肯定,敬畏之心的伦理自觉到"物与"之道的合内外贯通,体现了张载生态哲学的理论建构,而其内在的生态伦理意蕴,恰恰与现代生态哲学有异曲同工之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关学 天地之礼 敬畏之心 “物与”之道
下载PDF
“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 被引量:27
16
作者 姜文清 《日本研究》 CSSCI 1997年第2期72-78,共7页
“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姜文清一、对“物哀”论与“物哀”文艺表现的概述“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其基本的含义是:在日常生活及艺术创造、艺术欣赏中,外在物象和主... “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姜文清一、对“物哀”论与“物哀”文艺表现的概述“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其基本的含义是:在日常生活及艺术创造、艺术欣赏中,外在物象和主体内在情感意绪相融合,而生成的“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哀” 《源氏语》 “物感”说 审美观念 中日文 情感表现 《古今集》 《文选》 紫式部
下载PDF
“物—场—事”:城市更新中码头遗产的保护再生框架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陆邵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9-114,共6页
英国码头遗产及其滨水区的保护再生实践构建了"物—场—事"的保护策略与框架体系,并得出:保护主导下的码头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更新的层面上,还要注重事件的再现与营造,从而创造一种有特质的生态的滨水生活模... 英国码头遗产及其滨水区的保护再生实践构建了"物—场—事"的保护策略与框架体系,并得出:保护主导下的码头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更新的层面上,还要注重事件的再现与营造,从而创造一种有特质的生态的滨水生活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城市语言,通过情境塑造、空间的社会实践来建构城市特色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遗产 适应性再利用 “物—场—事” 英国
下载PDF
“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关系新解 被引量:12
18
作者 葛宇宁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认知方式,两者共同"哺育"了人类文明。但是,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辩证法是一种"人"的逻辑,而形式逻辑则是一种"物&q...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认知方式,两者共同"哺育"了人类文明。但是,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辩证法是一种"人"的逻辑,而形式逻辑则是一种"物"的逻辑。辩证法立足于人的生存性存在方式,它在思考人及人类社会时遵循自我呈现原则、辩证原则和自由原则,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矛盾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与此相反,形式逻辑立足于物的现成性存在方式,它在解释自己的对象时遵循对象化原则、知性原则和本质原则,作为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封闭性、无矛盾性和非历史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形式逻辑 “人”的逻辑 “物”的逻辑 现成性 生存性
下载PDF
“神本”教育、“物本”教育、“人本”教育——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桂花 孙秀云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4,共2页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察,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与古代社会的"经验科学"和"生存技术"相适应的"神本"教育、与近代社会的"物性科学"和"物化技术"相适应的"物本"教育、...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察,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与古代社会的"经验科学"和"生存技术"相适应的"神本"教育、与近代社会的"物性科学"和"物化技术"相适应的"物本"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人性科学"和"人化技术"相适应的"人本"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教育发展 “神本”教育 “物本”教育 “人本”教育
下载PDF
“物联网”: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荣春 《传媒》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51,共3页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预言,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将进入“地球村”时代。当我们还在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以及威廉·米切尔的“比特之城”而惊叹之时,另一扇信息交流的大门——“物联网”...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预言,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将进入“地球村”时代。当我们还在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以及威廉·米切尔的“比特之城”而惊叹之时,另一扇信息交流的大门——“物联网”正悄然向我们打开,它开启“物与物,人与物”的交流与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信息产业 传播技术 网络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