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与“用”、“工具”与“价值”、“文本”与“现实”——三对基本概念思辨与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建构的逻辑和结构
1
作者 朱橙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1期20-29,共10页
建构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所生产的关于人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及特定问题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知识和理论”。在当下的学术生态下,这种知识和理论的生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中与西、古与今... 建构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所生产的关于人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解决中国现实矛盾及特定问题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知识和理论”。在当下的学术生态下,这种知识和理论的生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中与西、古与今、理论与现实三大基本关系的交织。而对这三大基本关系的梳理与辨析,可以说是目前建构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所亟需进行的前提性工作。本文通过对“体”与“用”、“工具”与“价值”、“文本”与“现实”三对概念的思辨,尝试从宏大叙事的角度理清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建构的逻辑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设计艺术学术体系 “体”与“用” “工具”与“价值” “文本”与“现实”
下载PDF
布洛赫“尚未”视域中的“现实”概念及其文学表达
2
作者 张晓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布洛赫从“尚未”范畴出发,构建了朝向乌托邦的开放的体系。“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扩展了“现实”的边界,由此,过去没有或没能发生的,现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将来必然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都因寓居其中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布洛赫从“尚未”范畴出发,构建了朝向乌托邦的开放的体系。“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扩展了“现实”的边界,由此,过去没有或没能发生的,现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将来必然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都因寓居其中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的一部分;现实不再只是既有之物,其还将客观可能延长线上部分囊括其中。基于“尚未”视域下的“现实”概念,布洛赫为表现主义辩护;同时,以歌德的《浮士德》为例,布洛赫赋予浮士德终极一生的探索之旅以超越性特征,并认为他是“乌托邦人类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赫 “尚未” “现实” 乌托邦 表现主义
下载PDF
“现实”的诞生——再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本文将瞿秋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成果——《"现实"》一书与俄文原刊《文学遗产》进行了宏观比对,并结合时代语境和其他文献,着重分析了瞿秋白在建构《"现实"》一书中所体现的主动性,认为瞿秋白在其... 本文将瞿秋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成果——《"现实"》一书与俄文原刊《文学遗产》进行了宏观比对,并结合时代语境和其他文献,着重分析了瞿秋白在建构《"现实"》一书中所体现的主动性,认为瞿秋白在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译述活动中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文化斗争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现实” 《文学遗产》 译介 中国化
下载PDF
重构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 被引量:3
4
作者 郑丽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48-52,共5页
决策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是人类的理性本性之所在,决策者在各种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只是决策者价值判断准则体系中一部分,尤其在纯经济决策中,经济利益是价... 决策者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是人类的理性本性之所在,决策者在各种现实约束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益只是决策者价值判断准则体系中一部分,尤其在纯经济决策中,经济利益是价值的主体,但并不排除其它非理性价值因素对决策者价值判断的影响。现实的决策价值准则体系既包含理性的经济利益,也包含非理性的情感偏好、习俗、文化、宗教等因素;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既包含理性认知能力又包含非理性认知能力。理性认知能力不仅是有限的(西蒙的假设),而且还是动态变化的。非理性认知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性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与理性认知能力一样,非理性认知能力也具有变量特征,它同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遵循受现实约束条件限制的最大化原则,决策价值准则体系既包含经济理性,又包含其它非理性因素,决策思维方式既包含理性的逻辑思维又包含非理性的感性思维,基于“现实”假设的决策理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非理性 “现实”假设 决策理论
下载PDF
瞿秋白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建构——基于《“现实”》中俄文本对勘的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12,共8页
在《"现实"》一书中,瞿秋白秉承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框架,对俄文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增删、注解和阐述。通过与原文的对话乃至博弈,瞿秋白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中俄文本对勘提供了天然的比较研究视野,并... 在《"现实"》一书中,瞿秋白秉承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框架,对俄文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增删、注解和阐述。通过与原文的对话乃至博弈,瞿秋白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中俄文本对勘提供了天然的比较研究视野,并生动展现了瞿秋白文本及思想的生成过程,这在新的层面开启了辨识瞿秋白现实主义美学特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现实主义 “现实” 文本对勘
下载PDF
“伪经验”时代的“经验”危机与“现实”困境——以余华新作《第七天》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共5页
作为"对现实发言"的又一次努力,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并未彰显敏锐的"先锋"精神,反而陷入了深刻的"经验"危机和"现实"困境。小说重返"虚伪的形式",但余华已失去发掘蕴含着文化记忆... 作为"对现实发言"的又一次努力,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并未彰显敏锐的"先锋"精神,反而陷入了深刻的"经验"危机和"现实"困境。小说重返"虚伪的形式",但余华已失去发掘蕴含着文化记忆、存在感受和人性深度的"经验"的能力,"经验原型"已然耗散,"经验内聚力"日趋贫弱,余华的艺术"感觉"被围困在"伪经验"时代符号化、碎片化的"现实"之中。唯有突破充满"已然性"和"必然性"的"现实生活"的束缚,反抗传媒强加于"现实"之上的情绪性宣泄和符号性消费仪式,走向"可能生活"的境界,才能重获对于"现实"的想象力。因此,《第七天》对于认识余华新世纪以来的创作道路,反思"先锋"形式实验,以及审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经验” “现实” 虚构 余华
下载PDF
重构“现实”:马克思幸福哲学的古典经济学渊源及其超越
7
作者 张国顺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9-23,共5页
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结构上质的差异是古典经济学"现实"幸福观的出场契机,也是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对幸福内涵理解不同的根源所在。以既定的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古典经济学实现了对"社会"范畴理解上的先验维度到... 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结构上质的差异是古典经济学"现实"幸福观的出场契机,也是现代社会和前现代社会对幸福内涵理解不同的根源所在。以既定的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古典经济学实现了对"社会"范畴理解上的先验维度到经验维度的转变,这为马克思幸福哲学走向现实提供了必要的切入点,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总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层面上予以把握。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现实"幸福观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获得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辩证的、总体的理解,从而为"改变世界"的幸福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幸福哲学 经济事实 辩证的总体的“现实” 改变世界
下载PDF
纠结与坚守:关于王蒙的“理想”与“现实”
8
作者 郝朝帅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13,共5页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种心理倾向在王蒙的小说作品中互相纠结、同时存在。通过考察王蒙对纯粹"理想主义"的反思和坚守,能够发现他矛盾状态的心理根源。
关键词 王蒙 “理想” “现实” 纠结 坚守
下载PDF
“道”与“现实”——以伍尔夫的《蒙田》为证
9
作者 王虹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9-91,共3页
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中国道家所尊崇的"道"的境界,是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核心,是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因此,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和谐"... 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中国道家所尊崇的"道"的境界,是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核心,是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是和谐的,和谐产生美。因此,伍尔夫所谓的"现实"指的就是"和谐"与"美",它是文学和艺术产生的根源。通过她在《蒙田》这篇小文中的描述,利用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伍尔夫眼中的"现实"即是"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现实” 《蒙田》 “道”
下载PDF
习近平外交话语中的隐喻及政治“现实”建构功能
10
作者 魏新强 闫亚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7-61,共5页
隐喻是人类共性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认知手段。它不仅能够传达使用主体的观点、信仰、立场、态度、评价和情感等,也深含富有成效的隐性劝导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乃至重塑交际受体的认知。外交话语中,隐喻的得体使用,不仅有助于交际主体国家... 隐喻是人类共性的基本思维方式与认知手段。它不仅能够传达使用主体的观点、信仰、立场、态度、评价和情感等,也深含富有成效的隐性劝导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乃至重塑交际受体的认知。外交话语中,隐喻的得体使用,不仅有助于交际主体国家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现实”建构功能,即国家间“群内成员关系”的建构和国家形象与立场的建构。习近平外交话语中的隐喻体现了这一政治建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话语 隐喻 政治“现实”建构
下载PDF
赋予新教材“现实”情境,引发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提升
11
作者 张光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0年第4期121-121,共1页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针对怎样在数学课堂中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问题,进行了&qu...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针对怎样在数学课堂中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问题,进行了"挖掘教材内涵资源,创设适合的现实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提升"的行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材 “现实”情境 数学学习 内驱力
下载PDF
“现实”尴尬的主角地位
12
作者 郑学步 《声屏世界》 2003年第6期14-14,共1页
最近的媒体喜滋滋地报道说,今年的电视剧题材规划,"现实题材"又占据了规划总数的三分之二,巍巍然稳坐着主角的位置.据说这足以证明,现实题材是受到上面"倡导和鼓励的".
关键词 “现实题材” 电视剧 精品意识 环境 政策支持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德煌 陈红升 张毅翔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人们的客观存在方式、特点规律等进行理论反思。当前,数字信息环境是“现实的人”存在发展的主要实践空间,其时空维度的非线性拓展加剧了...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人们的客观存在方式、特点规律等进行理论反思。当前,数字信息环境是“现实的人”存在发展的主要实践空间,其时空维度的非线性拓展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须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变迁,在价值引领、内容甄别、规律探索、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发挥其在信息虚拟空间领域的“生命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数字信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发展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进路:哲学前提、理论图谱与现实价值
14
作者 涂志明 王亦然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逻辑结构上,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前提的。马克思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本体论的基础上,指出文化是由“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所塑造的,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又会对实践产生反作用,并对个...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逻辑结构上,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前提的。马克思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本体论的基础上,指出文化是由“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所塑造的,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又会对实践产生反作用,并对个人、社会、国家构成重要影响。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观点、立场和方法,重视“现实的个人”的实践,形成了其文化思想的哲学前提,进而在把握文化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出文化的价值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保障、发展方式、发展使命、发展动力等方面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价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正确的、科学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现实的个人” 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理解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
15
作者 雷东东 陈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5-38,共4页
自从思辨哲学革命之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他们都将人的完整本质作为他们一生哲学追求的核心,并从整体的角度来探索人的完整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展现了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的人... 自从思辨哲学革命之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他们都将人的完整本质作为他们一生哲学追求的核心,并从整体的角度来探索人的完整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展现了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并重新阐释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 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
16
作者 胡伟宁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6期81-84,共4页
关于“人”的问题在哲学界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并从自然、实践、社会和历史四个方面对“现实的个人”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提出“现实的个人”既是从事实践的主体,又是一... 关于“人”的问题在哲学界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扬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并从自然、实践、社会和历史四个方面对“现实的个人”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提出“现实的个人”既是从事实践的主体,又是一个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发展起来的生命体。“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人的本质 批判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现实的人”思想探赜
17
作者 叶尔那尔·塔勒哈提别克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7期46-48,共3页
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现实的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关切的理论焦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阐释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真正共同体”以及如何构建“真正共同体”,从而形成了符合人类社会演进... 恩格斯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现实的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关切的理论焦点。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阐释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真正共同体”以及如何构建“真正共同体”,从而形成了符合人类社会演进形态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即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交往活动促进共同体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石,因此“现实的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和实践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及其现实启示
18
作者 刘亚妮 滕翠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7期41-47,共7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其产生根源、明确其主体和对象、明晰其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其产生根源、明确其主体和对象、明晰其根本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与环境关系等论述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应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的个人” 个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现实的个人”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7-21,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产生的前提,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提出奠定科学的基础,为打开唯物史观世界大门提供了钥匙。因此,深入了解“现实的个人”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产生的前提,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提出奠定科学的基础,为打开唯物史观世界大门提供了钥匙。因此,深入了解“现实的个人”提出的过程,以及其内在的三重规定性,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人”以及“人的本质”的认识,更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人类解放事业中,坚定为民初心、扛起复兴使命、展现大国担当的理想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现实的个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
20
作者 黄垂旦 《理论观察》 2023年第4期48-53,共6页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 关于人的探索和追问是一切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对“人”的理解和把握都刻印上唯心主义的“套路模式”,他们善于从思想层面争论“人”的问题,而马克思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深刻地阐释关于“人”的认识,以此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看法。当下审视“人”的现实性问题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坚持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实的个人” 批判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