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见”与“理义”——戴震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胡贤鑫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戴震 认识论 “意见” “理义”
全文增补中
清前中期李朝对明奉行“义理”思想新探--基于《朝鲜王朝实录》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昌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64,共7页
清前中期,李朝出于对清思想文化的不认同,主张对明奉行"义理"。突出表现在,军事上主张对清"北伐论"的兴起,政治上围绕"大报坛"的创设为核心的系列举措的实施,如"表彰忠义"、"善待漂汉及... 清前中期,李朝出于对清思想文化的不认同,主张对明奉行"义理"。突出表现在,军事上主张对清"北伐论"的兴起,政治上围绕"大报坛"的创设为核心的系列举措的实施,如"表彰忠义"、"善待漂汉及明朝后裔"等。李朝对明奉行"义理"思想具有连续性、勃发性、隐密性和积极主动性的特点。但这些特点随着清朝的安定繁荣,对明奉行"义理"也就逐渐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朝鲜王朝实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辩证法
3
作者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布雷特.克拉克 刘顺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5-64,共10页
马克思所提出的囊括人类、自然和社会三重维度的"新陈代谢"这一概念,饱含着深邃的生态世界观,是生态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一世界观是劳动价值论和生态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独到的生态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生态辩证法在马... 马克思所提出的囊括人类、自然和社会三重维度的"新陈代谢"这一概念,饱含着深邃的生态世界观,是生态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一世界观是劳动价值论和生态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蕴含着独到的生态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生态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针对当前流行的那些企图淡化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诘难,有必要利用生态辩证法对其作出有力的回应,以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未来愿景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共同发展的人类社会,使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可以合理调节人类—自然—社会之间的新陈代谢,从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 生态辩证法 资本主 新陈代谢
下载PDF
义理与词章之间:朱子的文章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7-111,共15页
朱熹的文章论在内外关系的架构中,以道德与文章关系为基础,将文章纳入其理学体系。文章是内在道德的外在呈现,道德修养工夫使作者有诸己,内在道德形之文章成为义理,义理有其自身的结构,发为文章成为其结构形式。文章有义理是实,有合理... 朱熹的文章论在内外关系的架构中,以道德与文章关系为基础,将文章纳入其理学体系。文章是内在道德的外在呈现,道德修养工夫使作者有诸己,内在道德形之文章成为义理,义理有其自身的结构,发为文章成为其结构形式。文章有义理是实,有合理的结构是有条理。个人的精神境界呈现于文章的整体美感特征为气象。最高的文章境界与最高的精神境界一致,圣人两种境界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文章 词章
原文传递
明治初期日本关于近代文明的三大争论 被引量:1
5
作者 筑后则 王铁军 《日本研究》 2007年第2期16-19,共4页
本文以明治初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西村茂树、中江兆民所分别主张的近代文明论述为脉络,试图通过对三位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功利主义”、“德”、“理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探讨近代日本引入西洋文明的历史走向。
关键词 福泽谕吉 “功利主义” 西村茂树 “德” 中江兆民 “理义”
下载PDF
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 被引量:6
6
作者 袁传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74-681,共8页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六艺 章句 卫国 西河
下载PDF
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祥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62,共11页
本文以《全宋诗》为依据,对北宋诗人的占籍、科第以及诗僧情况进行地理分布统计,结合统计,从文学史的角度对这一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所呈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展开讨论,以期重新描述北宋诗歌的演进轨迹,重绘北宋文学地图,重新... 本文以《全宋诗》为依据,对北宋诗人的占籍、科第以及诗僧情况进行地理分布统计,结合统计,从文学史的角度对这一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所呈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展开讨论,以期重新描述北宋诗歌的演进轨迹,重绘北宋文学地图,重新诠释和理解北宋诗歌和北宋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诗人 分布 文学史意
原文传递
《辞源》“宿饱”“安堵”条考辨
8
作者 凌丽君 《励耘语言学刊》 2013年第1期236-244,共9页
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语境考察,对《辞源》(修订版)词语“宿饱”、“安堵”条的释义及构词理据进行考辨,提出“宿饱”应作“常饱、久饱”义解,“安堵”应由安于墙堵而引申指安居、安定义。
关键词 辞源 宿饱 安堵
下载PDF
退溪李滉对阳明“知行合一”之批判及其回响
9
作者 王超 《孔子研究》 2024年第3期70-80,158,共12页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退溪学派创始人李滉认为“形气”“义理”层面的“知”分别是“不勉而行”“勉而后行”,故前者可说“知行合一”而后者不可。对此,栗谷学派的吴道一和韩元震严守朱子对“知”“行”的分判,反对以“形气—义理”...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退溪学派创始人李滉认为“形气”“义理”层面的“知”分别是“不勉而行”“勉而后行”,故前者可说“知行合一”而后者不可。对此,栗谷学派的吴道一和韩元震严守朱子对“知”“行”的分判,反对以“形气—义理”的框架来判断知行能否合一;同属栗谷学派的金钟厚则以“形气—性命”对应“人心之知—道心之知”,来分析“不能真知”与“虽真知亦有不能行”之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论述不仅展现了朝鲜性理学的理论样貌,也能为重新理解朱子学和阳明学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先知后行 /性命—形气 道心—人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