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解”:学科知识向素养转化的机制 |
任志新
|
《西部素质教育》
|
2024 |
0 |
|
2
|
“理解”的失落与彰显: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教师评价的反思 |
吴琼
姚伟
|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3
|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
王永辉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4
|
心理学对“理解”的认识及其教学启示与问题 |
王延文
王光明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
2004 |
2
|
|
5
|
狄尔泰历史哲学中的“生命”、“理解”和“意义”概念解析 |
李强华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5 |
10
|
|
6
|
概括能力: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
曾祥芹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
2010 |
9
|
|
7
|
从“思辩”经“实证”到“理解”——试比较三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范式 |
陈杰
|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
2007 |
4
|
|
8
|
解说“理解”和“阅读教学” |
刘咏春
|
《江苏教育》
|
2003 |
1
|
|
9
|
教师的“理解”素养 |
肖川
|
《教育科学论坛》
|
2007 |
2
|
|
10
|
二语听说过程中的“理解”和“可理解” |
张小兰
王在高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19 |
0 |
|
11
|
长篇儿童小说艺术的新拓展与重新“理解”儿童——评常新港的长篇儿童小说《一万种你》 |
徐妍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23 |
0 |
|
12
|
三维度递进:让“理解”指向“运用” |
廖纪元
|
《今日教育》
|
2014 |
0 |
|
13
|
走向“理解”的数学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与评析 |
郭海娟(执教)
贲友林(评析)
|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2011 |
0 |
|
14
|
结合语境辨别修辞紧扣主旨——现代文阅读之“理解”考点专攻 |
李弗不
|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
|
2015 |
0 |
|
15
|
“理解”和“援助”幼儿的学习——“玩转”我们的职业生涯之六 |
许卓娅
|
《教育导刊(下半月)》
|
2007 |
0 |
|
16
|
我们怎样“理解”(下)——读懂学生的建议(四) |
任景业
|
《小学教学(数学版)》
|
2013 |
0 |
|
17
|
我们怎样“理解”(上)——读懂学生的建议(三) |
任景业
|
《小学教学(数学版)》
|
2013 |
0 |
|
18
|
“理解”优秀,才有卓越 |
严华银
|
《教育家》
|
2017 |
0 |
|
19
|
为“理解”而教 |
岳德明
|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
2013 |
0 |
|
20
|
语文课标(2011年版)为何不再强调“理解”? |
吴建方
|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