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与“熟”的二元关系简析古代鱼脍的流变
1
作者 何绮珊 彭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0-34,39,共6页
鱼脍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魏至宋元,衰微于明清,其本质是生食,与中国主流饮食中的熟食相对。以结构人类学中“生”与“熟”的二元关系为分析框架,对鱼脍兴衰流变进行“生/熟”汉文化社会深层次的探析。生食的“脍不见血”曾让鱼脍无限接... 鱼脍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魏至宋元,衰微于明清,其本质是生食,与中国主流饮食中的熟食相对。以结构人类学中“生”与“熟”的二元关系为分析框架,对鱼脍兴衰流变进行“生/熟”汉文化社会深层次的探析。生食的“脍不见血”曾让鱼脍无限接近熟食文化,受到古代各阶层民众的追捧。然而,生食始终难以克服“自然”和“他者”的历史局限性,如今中原地区鱼脍的祭祀和饮食功能已被弱化,鱼脍发生“中心——边缘”转移,表明“生”与“熟”从并存走向对立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与“熟” 二元结构 古代 鱼脍 流变
下载PDF
略论“远熟近生”和“远生近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允若 《新疆新闻界》 1998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袁世凯 国民党 “生”与“熟” 文化大革命 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史 “想象” 史量才 《文汇报》 当代新闻史
下载PDF
“生”“熟”之间:咖喱在中国的在地化
3
作者 李静玮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7,共8页
咖喱是南亚地区的传统食物,后经移民及殖民者推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且与当地料理结合,形成新式的本土咖喱。于中国而言,咖喱的食用起于现代化及全球化,其知识的本土化中,多见以"熟"化"生"的策略,而当代对咖喱... 咖喱是南亚地区的传统食物,后经移民及殖民者推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且与当地料理结合,形成新式的本土咖喱。于中国而言,咖喱的食用起于现代化及全球化,其知识的本土化中,多见以"熟"化"生"的策略,而当代对咖喱的消费,又是一种对异域生活方式的体验,体现出既"熟"又"生"的疏离。在考察咖喱历史特殊性的基础上,思考"生"与"熟"之转换及混合,有助于以知识论之视角理解异文化在地化的多重际遇,亦可从本体论的角度回顾本文化于其间表现出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与“熟” 咖喱 中国 在地化
下载PDF
畜禽饲料的生喂和熟喂
4
作者 余平 《致富之友》 1999年第9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畜禽饲料 “生”与“熟” 有害成分 有害有毒物质 厌氧发酵 营养价值 游离棉酚 马铃薯 有害化合物
下载PDF
从侗族“拦门仪式”看群体交往交流交融
5
作者 张蒙蒙 罗康隆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5-24,共10页
“拦门仪式”是侗族村寨之间互相做客时,在寨门处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不同侗族村寨的“拦门仪式”在服饰、用具、歌词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共通之处是对于群体间“生”与“熟”的界定与区分。文章试图通过对侗族“拦门仪式”仪式过程的解... “拦门仪式”是侗族村寨之间互相做客时,在寨门处举行的一种仪式活动。不同侗族村寨的“拦门仪式”在服饰、用具、歌词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共通之处是对于群体间“生”与“熟”的界定与区分。文章试图通过对侗族“拦门仪式”仪式过程的解读,剖析“拦门仪式”背后的象征与符号意义,从而诠释侗族在群体交往交流交融中对“生”与“熟”的区分和转化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门仪式 “生”与“熟” 结构与象征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说笋谈竹
6
作者 李厚德 《安徽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35-35,
笔者家乡黄山市盛产竹子,每到春季,几场春雨,泥湿土松,竹林中到处冒出笋来。黄芽笋尖破土而出后的几十天,便落箨长枝生叶成新竹。竹生笋,笋长大成竹;竹又生笋,笋长大又成竹,竹多笋多,笋多竹多,循环往复,于是便有了片片竹园... 笔者家乡黄山市盛产竹子,每到春季,几场春雨,泥湿土松,竹林中到处冒出笋来。黄芽笋尖破土而出后的几十天,便落箨长枝生叶成新竹。竹生笋,笋长大成竹;竹又生笋,笋长大又成竹,竹多笋多,笋多竹多,循环往复,于是便有了片片竹园,座座竹山。山风吹过,竹梢枝叶摇曳,绿波滚滚,荡起沙沙涛声,人们赞之为“竹海”。竹为山川添秀,使大地增色。笋,其实是竹根上生出的芽长成的(竹根细长,行话称之为“竹鞭”)。笋有冬笋和春笋之分。冬季深藏土中的称冬笋,为笋中佼佼者。春季破土而出的叫春笋,产量多。夏秋长的称“鞭笋”,不宜挖,以利长鞭。笋生长于山区,无污染,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荤素皆宜,可作菜肴主料或配料。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市 “生”与“熟” 竹文化 水源涵养功能 扬州八怪 “竹林七贤” 永续利用 辩证关系 毛泽东 竹制家具
全文增补中
论雅俗共赏
7
作者 徐凌霄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12,共6页
“昆腔雅,梆子俗,皮黄雅俗共赏”,此多数比较同情于皮黄者之言也。《补庵谈剧》云:“笑侬戏词,可称雅俗共赏”。又云:“传奇家的词藻太文,乱弹的词太俗,太文了大家不懂,太俗了又往往可笑。”又云:“乱弹的词,不能用文章上的修词法。无已... “昆腔雅,梆子俗,皮黄雅俗共赏”,此多数比较同情于皮黄者之言也。《补庵谈剧》云:“笑侬戏词,可称雅俗共赏”。又云:“传奇家的词藻太文,乱弹的词太俗,太文了大家不懂,太俗了又往往可笑。”又云:“乱弹的词,不能用文章上的修词法。无已,说句无标准的话,就是要他雅俗共赏。雅俗共赏这句话,很没有标准,因为再也想不出比这四字相宜的话,只好暂时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腔 中国文学 古文家 莎士比亚 西方文学 谭鑫培 民间文学 《玉簪记》 “讹” “生”与“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