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话文”非“文艺大众化”之源辨
1
作者 宋剑华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1-179,共9页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重大。但是若将“白话文”视为“文艺大众化”的历史源头,却并非一种历史事实。因为“白话”是一种“口语”,而“白话文”则是一种“文字”和“文法”。对于底层社会不识字的平民大众而言,他们欣赏“艺术”主要是通过“看”和“听”,其“大众化”的表现特征一直都客观存在;但“文学”却需要“阅读”,必须首先解决识字问题,才能通过文字去欣赏“文学”。由于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只单方面强调“文”的意义,既没有考虑到“文”与大众之间存在的隔阂,更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文”之大众化的有效方案,所以,无论是晚清还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始终都是在知识分子场域内自我循环,不仅没有同“文艺大众化”运动发生直接关系,反倒是在“我们”(知识分子)与“他们”(平民百姓)之间重新挖掘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 “文艺大众化” 理论思辨
下载PDF
白话报刊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吕凤棠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6-78,共3页
虽然白话文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出现了以<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白话小说经典作品,但白话报刊却是近代以后才产生,并至五四时期后最终取代文言报刊,成为左右大众媒介的中国主流媒介.
关键词 白话报刊 《民报》 “白话文运动” 民主革命运动
下载PDF
“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疏离与结合
3
作者 李小平 陈方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19,共6页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 “国语统一筹备会” “双潮合一”
原文传递
中日近代语言变革运动与翻译小说的文体嬗变
4
作者 王梦如 陈多友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39-48,共10页
中国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是中日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即语言形态的现代性转化。从微观层面看,日语小说的译介是中国近代语言变革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同时中日翻译小说的文体也能反映出... 中国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是中日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即语言形态的现代性转化。从微观层面看,日语小说的译介是中国近代语言变革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同时中日翻译小说的文体也能反映出中日近代语言变革运动的历史痕迹。中日两国的翻译小说有三种较为相似的文体,且呈现出类似的文体嬗变轨迹,即“汉文直译体”/“文言体”向“雅俗折衷体”/“文白参半体”过渡,最终确立“言文一致体”/“新白话文体”。三种文体的嬗变轨迹并非呈现线性展开,而是在并存、悖离、融合之中显露出总体的发展态势。这种文体嬗变轨迹的生成以及两国语言变革内核的差异,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运动” “白话文运动” 语言形态变革 翻译小说 文体嬗变
下载PDF
The New Spiritual Elements and Artis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5
作者 Tan Guil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8年第2期114-127,共14页
Modern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s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written in a unique era.Thematically,it combines the modern Buddhist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Modern Chinese Buddhist literatur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s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written in a unique era.Thematically,it combines the modern Buddhist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and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In terms of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it responds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conscious and innovative use of Buddhist conceptions introduced in a modern manner;in terms of identifying a social role,its artistic practice consciously and actively answers the call of China’s wartime cultural strategy;and in terms of artistic production,it vigorously promotes modernization of expression and popular participation.These new elements and tendencies offer a perspective that cannot be overlooked if we are to gain an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wartime Buddhist literature in China’s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hism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life experience popular participation in writing vernacular sty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