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1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48-660,共13页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仍未解脱;延变型叠合盆地则是原"盆""山"关系脱耦时发生闭锁。造山作用与盆地发育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叠合盆地的本质是"盆""山"系统的更迭。造山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复合盆地发育,某些原视为复合盆地的构造盆地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原本不相连的盆地内的沉积经多期构造作用移位后拼凑出来的沉积物拼盘,必须对之进行构造复位。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对残留盆地认识的飞跃,因而"盆""山"耦合和脱耦是今后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和脱耦 地分析 叠合 “盆”“山”系统更迭 复合 残留
下载PDF
“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 被引量:45
2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97,共17页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内硅镁质的造山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要总结了耦合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对盆地成因、沉积作用和盆地发育过程的制约)和脱耦的3种可能后果(盆地闭锁、盆地破坏、盆地遭受改造油气发生晚期次生成臧)及其运动学;也扼要介绍了从“盆”到“山”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理论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型盆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实践上是通过3方面的努力(开创盆地研究新阶段,指导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研究,结合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探讨油气运聚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脱耦 产生背景
下载PDF
试论“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学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6,共8页
“盆”“山”耦合和脱耦把造山作用和盆地发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 ,必须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保证。针对这一问题 ,有 3个方面需要讨论 :1)空间关系上 ,要在确定一个时间段的基础上正确划分“盆”“山”系统 ... “盆”“山”耦合和脱耦把造山作用和盆地发育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 ,必须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保证。针对这一问题 ,有 3个方面需要讨论 :1)空间关系上 ,要在确定一个时间段的基础上正确划分“盆”“山”系统 ;2 )两套分类体系并用 ,在“正序”的研究和区域的研究中采用理性的系统分类 ,在“反序”的和局部 (主要指油气藏 )的研究中以应用性的分类为主 ;3)以造山带和盆地研究近年里形成的成功方法为基础 ,努力汲取各种新知识 ,将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自身 ,包括其方法学 ,不断开拓新领域 ,将可能成为中国大陆油气勘探新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学 “盆”“山”耦合和脱耦 “盆”“山”系统 分类体系 薪技术手段
下载PDF
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盆”“山”耦合理论指导油气勘探的一个切入点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5 位作者 里群 梁兴 陈方鸿 梁江平 朱德丰 杨建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研究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是"盆""山"耦合理论指导油气勘探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从超大陆旋回,成盆动力学和含油气构造带研究3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寻根溯源",在具体分析每一阶段的新生构... 研究继承性构造与新生构造并存的时空发育特征是"盆""山"耦合理论指导油气勘探的一个切入点。文章从超大陆旋回,成盆动力学和含油气构造带研究3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寻根溯源",在具体分析每一阶段的新生构造时注意基底/先存构造的影响,从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深入到含油气构造带的研究,从盆地的运动学研究发展到动力学(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研究。在分析新生构造演化的2种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了海相油气勘探的3类主要靶区。以新生构造的演化为主线,结合"源""运""聚""藏"的研究,借鉴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其它新思想,"盆""山"耦合将成为指导油气勘探尤其是海相油气勘探的创新思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新生构造 继承性构造 超大陆旋回 动力学 含油气构造带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盆”“山”耦合在异常高压盆地流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根耀 梁江平 +3 位作者 杨建国 朱德丰 陈均亮 申家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3-233,共11页
这是以"盆""山"耦合理论指导盆地异常高压研究的首次尝试。异常高压的成因和分布特征主要取决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在挤压型盆地中形成异常高压的主控因素是挤压应力和天然气(油气)充注,异常高压呈平行造山带的(宽)带... 这是以"盆""山"耦合理论指导盆地异常高压研究的首次尝试。异常高压的成因和分布特征主要取决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在挤压型盆地中形成异常高压的主控因素是挤压应力和天然气(油气)充注,异常高压呈平行造山带的(宽)带状或连续的面状分布;拉张型盆地和剪切—拉分盆地的主控因素是热作用。异常高压在拉张型盆地中为散点状或被分隔的面状分布,在剪切型盆地中呈点状或散点状分布。不同类型的盆地内断裂的产状不同,决定了异常高压有不同的传导方向,挤压—反转时异常高压的保存或释放(泄压)也各具特点。这为"盆""山"耦合从指导盆地动态演化的研究发展引伸为指导储层和流体动态演化的研究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成因 分布 传导 保存 “盆”“山”耦合
下载PDF
“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7,24,共11页
反转构造的反转点和“盆”“山”关系的切入点是“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论中的关键问题。抓准抓好反转点,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特征所决定的“盆”“山”关系的复杂性,二是要全面了解区域内“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关... 反转构造的反转点和“盆”“山”关系的切入点是“盆”“山”耦合和脱耦研究的方法论中的关键问题。抓准抓好反转点,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特征所决定的“盆”“山”关系的复杂性,二是要全面了解区域内“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关键问题。“盆”“山”关系的切入点,既应视具体的研究对象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确定,也要强调首要的和必要的切入点是造山作用的类型。抓对反转点的必由途径是“盆”“山”研究中把“正序”与“反序”结合起来而以“反序”的研究为主,文章简要介绍了反序地编制“盆”“山”演化图的经验。反转点和切入点的确定体现在盆地研究中,是在给予时间约束和厘定盆地含义的前提下正确认识盆地的世代更迭和各世代的构造格架及构造样式,特别是正确认识重大构造运动时期的盆地世代更迭。“盆”“山”耦合和脱耦的反转点和切入点研究的突破,必将造成盆地研究生动活泼的新局面,进而给残留海相盆地的油气勘探带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点 切入点 反序研究 地世代更迭 “盆”“山”耦合和脱耦
下载PDF
“盆”“山”耦合:中国人首创的地质理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梁兴 《科学中国人》 2005年第11期52-52,共1页
关键词 “盆”“山”耦合 地质理论 中国人 20世纪90年代 石油地质学家 大地构造学 陆相生油理论 地质现象 中后期
下载PDF
吴根耀:“盆”“山”耦合倡导者
8
作者 张明辉 《中国科技财富》 2010年第15期55-55,共1页
中国地质学走过的100年里,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根耀研究员提出的“盆”“山”耦合理论,在海相油气勘探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意义不亚于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
关键词 “盆”“山”耦合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海相油气勘探 陆相生油理论 耦合理论 地质学 研究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致密储层含气系统压力演化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勇 朱治同 +2 位作者 吴鹏 申陈州 高计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8-158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多层系致密气发育,准确认识气藏压力演化过程对深化致密气成藏认识和实现气井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应用钻测井资料和岩心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多层系致密气发育,准确认识气藏压力演化过程对深化致密气成藏认识和实现气井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应用钻测井资料和岩心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压力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自下而上发育欠压、略微欠压和常压系统。均一温度和盐度总体上连续分布,反映了油气连续充注过程。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均一温度和盐度正相关,反映近源生烃后快速充注;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均一温度和盐度负相关,受流体远距离运移充注和紫金山构造热事件作用下的气藏再平衡影响。研究区在白垩纪中期大量生烃,形成了异常高压,储层压力在34.89~38.26 MPa。后期地层抬升造成储层压力降低,其中地层降温贡献了50.31%~57.85%;天然气膨胀引起的气体运移贡献了28.25%~41.95%,且以上部地层降低为主;孔隙反弹贡献了0.37%~0.79%。相关成果系统揭示了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压力系统演化及现今气藏压力成因,对于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和类似盆地致密气富集成藏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压力系统 致密气 上古生界 临兴地区 鄂尔多斯
下载PDF
盆炎净口服液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10
作者 姚志芹 张秀娟 王艳虹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盆炎净口服液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PI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就诊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静滴,观察组加服盆炎净口服... 目的探讨盆炎净口服液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PI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就诊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钠静滴,观察组加服盆炎净口服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PID症状体征量化评分、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学指标(CD_(4)、CD_(8)、CD_(4)/CD_(8))、盆腔积液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92%,47/49)高于对照组(81.63%,40/4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ID评分、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hs-CRP、TNF-α、IL-1β、CD_(8)降低,CD_(4)、CD_(4)/CD_(8)升高;组间相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和3个月后PID评分、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hs-CRP、TNF-α、CD_(8)更低,CD_(4)、CD_(4)/CD_(8)更高(P<0.05)。对照组盆腔积液率和复发率分别为20.41%(10/49)和18.37%(9/49),高于观察组的2.04%(1/49)和4.08%(2/49)(P<0.05)。结论盆炎净口服液联合抗生素可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净口服液 抗生素 腔炎性疾病
下载PDF
盆炎清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MCP-1、T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艳红 尹宁 +2 位作者 王彩虹 周珊珊 张晓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172,共4页
目的研究盆炎清方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xis protein-1,MCP-1)、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8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抗生素组和盆炎清组,单组5... 目的研究盆炎清方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xis protein-1,MCP-1)、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8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8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抗生素组和盆炎清组,单组59例。抗生素组给予常规抗生素药物治疗,盆炎清组加用盆炎清方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盆炎清组总有效率为91.53%(54/59),抗生素组为76.27%(45/59),盆炎清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抗生素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炎清组治疗3个周期后中医证候积分[(7.10±1.22)分]低于抗生素组[(14.23±2.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MCP-1、粒-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egakary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T细胞亚群(CD^(+)_(4)、CD^(+)_(8)、CD^(+)_(4)/CD^(+)_(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盆炎清组治疗3个周期后MCP-1、GM-CSF、IL-17水平及T细胞亚群优于抗生素组(P<0.05)。结论盆炎清方治疗慢性盆腔炎可降低患者MCP-1、GM-CSF、IL-17的表达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清方 慢性腔炎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T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盆炎净口服液治疗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疗效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卿荣珍 黄英 张比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观察盆炎净口服液治疗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片治疗,观察组加用盆炎净口服液,6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目的观察盆炎净口服液治疗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片治疗,观察组加用盆炎净口服液,6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体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症状体征评分较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2%(83/90),高于对照组的80.0%(72/90);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为4.4%(4/90),低于对照组的13.3%(12/90)(P<0.05)。其余指标相近。结论盆炎净口服液治疗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安全有效,且可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净口服液 带下病 湿热下注 疗效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地区的断裂系统: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92
13
作者 李曰俊 吴根耀 +4 位作者 孟庆龙 杨海军 韩剑发 李新生 董立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118,共37页
塔中低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中段,发育4组不同方向的断裂,以北西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主干断裂,其南的近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与之组成"入"字形构造,向西撒开;剖面上则因塔中Ⅰ号断裂带活动强度自东向西减弱而出... 塔中低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中段,发育4组不同方向的断裂,以北西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主干断裂,其南的近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与之组成"入"字形构造,向西撒开;剖面上则因塔中Ⅰ号断裂带活动强度自东向西减弱而出现不同的断裂组合样式。基于地层记录和区域演化分析了该区断裂系统的活动时期和活动方式,两次重大的挤压—剪切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和晚志留-中泥盆世,因而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可能是晋宁期山体在后期重新活动形成的加里东期陆内造山带。北西向断裂是二叠纪岩浆侵入或玄武岩喷溢的通道,之后全区断裂基本处于平静状态。结合塔里木周边造山带的演化,认为古生代—三叠纪时塔中地区的盆地发育主要受西昆仑造山带演化制约,同时叠加有古阿尔金剪切造山带的影响,这是为塔中地区特殊的构造位置决定的。侏罗纪—新近纪,该地的盆地主要与阿尔金断裂的剪切造山作用耦合发育,仅早白垩世时与塔北—库车地区同属南天山的"盆""山"系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取决于其动力学背景,实际上受制于邻侧的造山带发育。断裂系统的发育是塔中地区能形成复式油气田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的研究对推进复式油气成藏的机理研究、明确近期的重点勘探靶区等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组合方式 活动时期 加里东运动 “盆”“山”耦合 动力学背景 塔中低凸起
下载PDF
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 被引量:48
14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1 位作者 陈焕疆 徐克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53,共17页
郯庐断裂带一度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东的苏皖地块和胶辽克拉通分别是曾经独立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外的构造单元。苏皖地块原属中朝构造域,因中元古代时苏鲁洋的张开而向南漂移,震旦纪起归入华南构造域。受北东东-近东... 郯庐断裂带一度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东的苏皖地块和胶辽克拉通分别是曾经独立于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外的构造单元。苏皖地块原属中朝构造域,因中元古代时苏鲁洋的张开而向南漂移,震旦纪起归入华南构造域。受北东东-近东西向的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右行走滑活动控制,苏皖地块及怀玉地块在石炭纪末-三叠纪时脱离华南构造域,成为古特提斯洋域中的中间地块。中国东部地区东亚燕山期山系的形成受两个地球动力学系统制约:一是苏鲁洋的消减及闭合后苏皖地块与胶辽克拉通的碰撞,二是江南断裂和江绍断裂的先剪后压,苏皖地块与拼合了的扬子-华北克拉通间发生斜向会聚和剪切造山,怀玉地块仰冲超叠在苏皖地块上。分5个阶段(印支期消减,早-中侏罗世斜向会聚,晚侏罗-早白垩世消减,早白垩世碰撞和燕山造山带坍塌)叙述了中生代造山作用的表现和特点,探讨了与各阶段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类型和时空分布。因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而燕山运动构建的“盆”“山”关系解脱,中国东部第三纪的伸展盆地直接叠加在燕山造山带的坍塌裂谷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地块 苏鲁造山带 燕山运动 东亚燕山期山系 “盆”“山”耦合 中生代
下载PDF
下扬子独立地块与中生代改造型残留盆地 被引量:34
15
作者 叶舟 马力 +3 位作者 梁兴 吴根耀 徐克定 张廷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101,共21页
下扬子地块在古纬度、火山岩和花岗岩时空发育、区域成矿专属性、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等方面具独特性,与扬子地块有显著差异,是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独立地块。受燕山期苏鲁板间造山作用影响,下扬子地块直至燕山中期才“楔入”在... 下扬子地块在古纬度、火山岩和花岗岩时空发育、区域成矿专属性、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等方面具独特性,与扬子地块有显著差异,是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独立地块。受燕山期苏鲁板间造山作用影响,下扬子地块直至燕山中期才“楔入”在印支期已拼合的扬子与华北地块,从而演化成独特的下扬子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基本特点是:晚印支早燕山同造山期前陆盆地沉积层和上叠的中燕山期陆相沉积层遭受大量剥蚀,并与古生中生界海相沉积层一起被卷入强烈的多期次的燕山造山运动,晚白垩世—古近纪又强烈反转成为断陷盆地,形成鲜明的上部地壳的双层结构。这是造成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勘探高复杂性、高难度性和高风险性的根本原因,也造就了下扬子区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块 燕山期造山作用 “盆”“山”耦合和脱耦 改造型残留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断隆南界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洪安 吴根耀 +3 位作者 李曰俊 钱一雄 蔡习尧 孟庆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47-1556,共10页
塔里木西部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晚中生代开始形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在逐条介绍各断裂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该断裂带的主要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该断裂带经历了白垩纪、中新(—上新)世和更新(—全新)世3期重大的冲断,前者与巴楚断隆北... 塔里木西部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晚中生代开始形成,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在逐条介绍各断裂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该断裂带的主要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该断裂带经历了白垩纪、中新(—上新)世和更新(—全新)世3期重大的冲断,前者与巴楚断隆北界断裂的演化不同步,后两者则与北界断裂带同步发育。白垩纪、更新(—全新)世的向北冲断与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系的向北扩展有关,中新(—上新)世的向南(西)冲断受南天山褶皱冲断系向南扩展的制约。这3期冲断都伴有剪切变换构造发育,尤其是白垩纪的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在造就南界断裂带的分段性和复杂面貌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构造 剪切变换构造 “盆”“山”耦合 白垩纪-新生代 巴楚断隆
下载PDF
白垩纪北东向构造与松辽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 被引量:18
17
作者 吴根耀 梁江平 +3 位作者 杨建国 朱德丰 陈均亮 赵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共11页
北东向断裂是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出现的新生构造,白垩纪经历了剪切拉张—剪切挤压的里丁旋回。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把共轭的北西向断裂、伴生的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北北东向构造纳入自己的运动学体系。受其控制,松辽盆地演... 北东向断裂是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出现的新生构造,白垩纪经历了剪切拉张—剪切挤压的里丁旋回。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把共轭的北西向断裂、伴生的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北北东向构造纳入自己的运动学体系。受其控制,松辽盆地演化可分为剪切—拉张期、断—坳转换期、初次沉陷期、局部挤压期、再次沉陷期、盆地萎缩期和反转闭合期,反映了盆地与西部的大兴安岭造山带和东部的东亚大陆边缘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白垩纪变形可分为三大阶段,控盆断层发育阶段、密集的低级别断层发育阶段和形成一系列背斜的盆地反转阶段,分别控制了火山岩气藏,断层—岩性(或岩性—断层)油气藏和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发育。松辽盆地成为富油气盆地的构造条件,是北东向新生构造在白垩纪的继承性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东向构造 新生构造 继承性发育 “盆” “山”耦合 油气成藏 松辽
下载PDF
东北亚晚中生代—新生代北东向断裂和盆地发育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吴根耀 曹瑞成 +2 位作者 蒙启安 朱德丰 李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共15页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大兴安岭(含塔木察格)地区发生陆内的热造山作用,是对东亚大陆边缘区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长乐—南澳断裂带形成并沿之发生移置地体斜向汇聚—剪切造山作用的响应。早白垩世在蒙古东部—中国北部出现一组北东向张扭盆地且有共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兴安岭和海拉尔—塔木察格地区隆起,出现"两坳夹一隆"的格局。随新近纪陆内地区进一步伸展,蒙古东部和中国北部的白垩纪盆地均被更新世的坳陷上叠且面积扩大;蒙古中北部地区有北东向正断层形成并控制了地堑发育和玄武岩喷发,表征了北东向构造向西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晚中生代一新生代 北东向新生构造 地发育 斜向汇聚一剪切造山 “盆”“山” 耦合 石油~煤炭资源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部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5
19
作者 侯艳平 朱德丰 +3 位作者 任延广 任建业 解习农 庄新国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7-786,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部的不整合面(T_(1-1)界面)为区域性不整合面,这一不整合面标志的隆升事件不仅控制了地层分布和层序划分,而且把盆地的坳陷阶段分为湖侵特征各不相同的两个亚阶段。姚一段的剥蚀区主要见于松辽盆地的东部和北部,反...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部的不整合面(T_(1-1)界面)为区域性不整合面,这一不整合面标志的隆升事件不仅控制了地层分布和层序划分,而且把盆地的坳陷阶段分为湖侵特征各不相同的两个亚阶段。姚一段的剥蚀区主要见于松辽盆地的东部和北部,反映造成这一隆升的挤压应力场来自其东南,与东亚大陆边缘移置地体的拼贴有关。松辽盆地是一个与燕山造山作用耦合发育的内陆盆地,坳陷(裂后热沉降)阶段的盆地发育受制于两个造山作用:西侧大兴安岭的热隆升和其东的东亚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引起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姚家组一段 “盆”“山”耦合 晚白垩世 松辽地北部
下载PDF
试论"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 被引量:33
20
作者 吴根耀 马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9-109,115,共12页
"盆""山"耦合和脱耦基于中国大陆是一个经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复合大陆、因而盆地演化与造山作用息息相关而提出,其核心是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包括用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建造的序列和用造山带古地理... "盆""山"耦合和脱耦基于中国大陆是一个经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的复合大陆、因而盆地演化与造山作用息息相关而提出,其核心是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包括用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建造的序列和用造山带古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正确进行古构造-古地理的重建,并采用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盆地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以造山作用为主线,在给予时间约束后,从4个方面(挤压与拉张空间上互为依存、走滑断裂的转换作用、深部过程的制约和构造逸脱)研究了"盆""山"的耦合特征及其运动学。文中以中国大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为例分析了"盆""山"脱耦的运动学,提出认识东、西两部侏罗纪以来的分异是理解印支期"盆""山"关系解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约束 复合大陆 活动论构造观 “盆”“山”耦合和脱耦 运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