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其原因 被引量:20
1
作者 傅砚农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2-73,共2页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镇)青年学生以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的身份下乡到农村落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中,知青下乡成为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镇)青年学生以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的身份下乡到农村落户,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中,知青下乡成为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性质和意义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知青” 农村体育 社会环境 娱乐活动 “学大寨”运动 集体劳作方式
下载PDF
都市文化在乡村的传播与冲突——“知青”小说的一种文化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88,共6页
对"知青"文学进行传播学解读,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文化景观。史铁生小说里表达乡村人对都市信息的无知与渴求,知青的启蒙意识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学术性思考,无不显示出都市文化的优越感;阿城小说更加强调城乡文化之间的分歧、冲突... 对"知青"文学进行传播学解读,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文化景观。史铁生小说里表达乡村人对都市信息的无知与渴求,知青的启蒙意识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学术性思考,无不显示出都市文化的优越感;阿城小说更加强调城乡文化之间的分歧、冲突与较量,《棋王》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对垒。"知青"所坚持的文化独立恰恰确保了都市文化的纯性,由此增强传播效应。戴思杰的长篇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是对上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续写,它揭示了都市文化的传者对受者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并形成后者的文化叛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文化 乡村 文化传播 “知青”小说
下载PDF
再现·表现·还原——论韩少功小说对“知青”记忆的抒写方式
3
作者 刘小微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2-17,共6页
纵观韩少功30多年来的写作历程,"知青"记忆始终是其小说的"根"素材。对于这些记忆的抒写方式呈现出由记忆再现式抒写,到对记忆的表现式重构,再到碎片式记忆状态还原的写作姿态。不断更新的思想和对新的文学形式的... 纵观韩少功30多年来的写作历程,"知青"记忆始终是其小说的"根"素材。对于这些记忆的抒写方式呈现出由记忆再现式抒写,到对记忆的表现式重构,再到碎片式记忆状态还原的写作姿态。不断更新的思想和对新的文学形式的不断探索,是韩少功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不断地给读者带来"惊讶"和惊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知青”记忆 寻根文学 跨文体“读物”
下载PDF
“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的起因与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文才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221-223,共3页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为解决城镇就业困难 ,而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的有序工作。倡导者的初衷是良好的 ,而且这一时期的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 ,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
关键词 "文革" “知青” 上山下乡 起因 作用 借鉴
下载PDF
蚁族:一个可能像“知青”那样流行的单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明 《决策探索》 2009年第21期41-43,共3页
《蚁族》中几乎一半的篇幅,是调研成员的采访手记,记录一个个"蚂蚁"的生活实录:最初我们是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称之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名称不便于记忆和认同。
关键词 “知青” 单词 大学毕业生 采访手记 低收入 群体
下载PDF
国家领导人的“知青”生涯
6
《党政论坛》 2012年第18期6-7,共2页
在国家领导人中,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和张德江都有过知青经历,而在100名省级正职官员中,近半的人也曾做过知青。
关键词 国家领导人 “知青” 习近平 李克强 王岐山 张德江 李源潮
下载PDF
一纸档案找回十年“知青”工龄
7
作者 李才东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1,共1页
3月1日一大早,重庆市武隆县破产企业职工侯国勇就焦急万分地找到了县档案馆,请求查阅知青档案落实工龄以便办理退休手续。时值县档案馆即将搬迁,正在库房打包装袋的工作人员放下手中的档案,热情接待了他,问明情况,
关键词 县档案馆 “知青” 工龄 企业职工 退休手续 工作人员 武隆县
下载PDF
朝阳县召开“知青”档案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
8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2-32,共1页
为了真实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阳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记录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进一步丰富、完善朝阳县档案馆馆藏,为社会各界研究、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提供更多的原始的档案资料。7月14日下午,朝阳县档案局召... 为了真实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阳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程,记录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进一步丰富、完善朝阳县档案馆馆藏,为社会各界研究、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提供更多的原始的档案资料。7月14日下午,朝阳县档案局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代表座谈会,共有16人参加了座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资料 朝阳县 座谈会 征集工作 “知青”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七十年代
下载PDF
延安谍战中的“知青”暗仗
9
作者 郝在今 《同舟共进》 2018年第6期44-48,共5页
1938年,两个"特训班"在陕西省同期秘密开业:陕南汉中郊外陈家营子,一个大宅院门口站着持枪卫兵;陕北延安郊外七里铺,山沟里来了一伙青年人……不约而同,国共两党都在秘密举办特别训练班,培训情报侦察人员。而且,两个特训班的学员都... 1938年,两个"特训班"在陕西省同期秘密开业:陕南汉中郊外陈家营子,一个大宅院门口站着持枪卫兵;陕北延安郊外七里铺,山沟里来了一伙青年人……不约而同,国共两党都在秘密举办特别训练班,培训情报侦察人员。而且,两个特训班的学员都是知识青年。特务,常常选自军人或警察,这时候为何重视"知青"呢?汉中有个"死间班"成立于1938年的"中统"和"军统",是横行华夏、人人侧目的特务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 延安 特务组织 国共两党 情报侦察 知识青年 陕西省 青年人
下载PDF
村官:新时代的“知青”生活
10
作者 唐秀华 《宁波通讯》 2012年第10期32-32,共1页
2011年8月,通过招考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江北区庄桥街道苏冯村,开始了新时代的“知青”生活。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知青” 生活 江北区 招考 街道
下载PDF
团结村的好“知青”
11
作者 杨刚 《当代贵州》 2017年第10期42-42,共1页
胡钧溥说,做一名新时期的“知青”,到脱贫攻坚主战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走进大山时的初衷。
关键词 “知青” 团结村 新时期 主战场 力量 大山
下载PDF
对“知青”历史的感怀
12
作者 甘峰岭 《档案与社会》 2017年第5期28-30,共3页
国庆长假结束后上班的头一天,就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也许是因为都是同时代走过来的一代人缘故吧,亲切感和怀旧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刻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翻看了这本书。
关键词 “知青” 历史 习近平 办公桌 亲切感
下载PDF
从“知青”品牌谈商标注册新思路
13
作者 杨大禄 《川南工商》 2002年第4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知青”品牌 商标注册 企业 商标 品牌
下载PDF
论《黑骏马》中的文化冲突——从张承志的“知青”身份出发
14
作者 时雪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4期90-91,共2页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成名作,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回忆了自己的"知青"生活。从北京到内蒙、从红卫兵到牧民,地域和身份的转变中,张承志对草原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他以一个牧民的身份融入草原生活,拥抱草原人带给他的爱和美... 《黑骏马》是张承志的成名作,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回忆了自己的"知青"生活。从北京到内蒙、从红卫兵到牧民,地域和身份的转变中,张承志对草原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他以一个牧民的身份融入草原生活,拥抱草原人带给他的爱和美。同时,他也看到了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并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焦虑。张承志借《黑骏马》这部小说对自己的青春岁月进行了追忆,也对草原经历进行了重新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黑骏马》 “知青”身份 爱与美 文化冲突
下载PDF
知青往事对大学知青继赴农村的现实启迪
15
作者 傅先庆 《福建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版)》 2011年第2期29-30,共2页
万名中学生“知青”落户福建上杭县乡村,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产物之一。《上杭知青往事》一书忆述“真情实感”的往事,揭示其有得有失的双重历史经验,为青年工作史和农村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尤对21世纪吸纳大学毕业生参加... 万名中学生“知青”落户福建上杭县乡村,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产物之一。《上杭知青往事》一书忆述“真情实感”的往事,揭示其有得有失的双重历史经验,为青年工作史和农村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尤对21世纪吸纳大学毕业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富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往事 史学价值 大学“知青” 继赴农村
下载PDF
“知青”历史的重述与影像艺术化的“知青”历史——从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说开去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友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91,共3页
"知青"影视作品作为当代文化热点,不时地拨动着社会的审美神经。影像艺术化的"知青"历史与"知青"历史文本的"间性","知青"历史真相的政治化书写、个人化书写以及人性化书写,都具有... "知青"影视作品作为当代文化热点,不时地拨动着社会的审美神经。影像艺术化的"知青"历史与"知青"历史文本的"间性","知青"历史真相的政治化书写、个人化书写以及人性化书写,都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在"知青"运动40年后再次聚焦此地,成为触发当前对"重述历史"这一美学现象思考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重述 “知青”运动 艺术化的历史 历史文本 文本间性
原文传递
一代人的荒原——李龙云“知青”话剧简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臧保云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70,共6页
不同于《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等作品对民族历史的理性反思,李龙云以“知青”为题材的话剧作品,融进鲜明的个体记忆和浪漫笔法,缔造了属于李龙云的个人标签,从话剧探索的多样化和独创性角度来说,它们甚至比《小井胡同》更... 不同于《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等作品对民族历史的理性反思,李龙云以“知青”为题材的话剧作品,融进鲜明的个体记忆和浪漫笔法,缔造了属于李龙云的个人标签,从话剧探索的多样化和独创性角度来说,它们甚至比《小井胡同》更为耀眼。以下乡知青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三部话剧,有引起轰动的《洒满月光的荒原》(以下简称《荒原》),有从未被搬上舞台的《这里不远是圆明园》(以下简称《圆明园》),也有反响寥寥的《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以下简称《叫我一声哥》),它们共同构成了李龙云的“知青”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作品 “知青” 《荒原》 龙云 《洒满月光的荒原》 《小井胡同》 《圆明园》 简论
原文传递
知青与知青情结
18
作者 陈晓律 《社会学家茶座》 2013年第2期42-46,共5页
随着电视剧《知青》的播出,“知青”一夜之间走红了。本来是一段艰难的蹉跎岁月,突然之间成了含金量很高的人生阅历。结果,不仅很多成功人士纷纷宣称自己当过知青,就是一些电视台的“名播”、名嘴乃至一些演艺圈的名人,也有意无意... 随着电视剧《知青》的播出,“知青”一夜之间走红了。本来是一段艰难的蹉跎岁月,突然之间成了含金量很高的人生阅历。结果,不仅很多成功人士纷纷宣称自己当过知青,就是一些电视台的“名播”、名嘴乃至一些演艺圈的名人,也有意无意地炫耀起自己的“知青”经历。似乎有了一个“知青”的资格,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信誉度也就大幅度提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 人生阅历 成功人士 一个中国 电视剧 含金量 电视台 演艺圈
下载PDF
重回知青的黄金时代
19
作者 李楠 《现代苏州》 2014年第29期20-25,共6页
最近,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热播,让“知青”这个打着特殊年代烙印的历史名词,再度进入我们视线。自上世纪50年中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让千万城市青年步入中国的农村边疆。
关键词 “知青” 黄金时代 上山下乡 城市青年 邓小平 电视剧 历史 运动
下载PDF
中国知青研究的学科定位及其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20
作者 金大陆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2,共5页
中国知青研究是既关乎历史又关联当下以及关系未来的重大课题。知青研究要"突破瓶颈",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应进入历史学轨道,即标树以史料开发和史实重建为中心的研究进路,构建以问题解答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中国知青运动脱胎于&q... 中国知青研究是既关乎历史又关联当下以及关系未来的重大课题。知青研究要"突破瓶颈",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应进入历史学轨道,即标树以史料开发和史实重建为中心的研究进路,构建以问题解答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中国知青运动脱胎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路线,故有"政治运动史"的研究框架;同时,在更广阔的内容和事实的层面上,与知青的"生产—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故有"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框架。两者交叉、渗透,后者更基础更富有弹性,故知青研究应确立以社会生活史研究为主导的"双重框架论"。关于"知青与知青运动分开"的讨论,是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命题,据此可引申、辨析、回答许多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青研究 学科定位 “双重框架论” “知青知青运动分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