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安置知青人数及其特点分析
1
作者 赵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3-17,27,共6页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共安置下乡知青4.2万多名,这些知青大多是来自省内西宁等地的城镇知识青年,主要安置分布于省内河湟谷地等农业区。这一时期青海知青下乡人数的升降起伏与全国总体一致,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及人文社会条件等因素的...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共安置下乡知青4.2万多名,这些知青大多是来自省内西宁等地的城镇知识青年,主要安置分布于省内河湟谷地等农业区。这一时期青海知青下乡人数的升降起伏与全国总体一致,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及人文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下乡运动 青海知青 知青安置特点
下载PDF
沟通城乡:上海知青运动中的物资援助
2
作者 林升宝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为了解决知青在农村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上海持续向知青安置地提供物资援助,先是被动、零星、临时的“一事一物”非计划性状态,后又基于中央“统筹解决”原则,以有价调拨的方式主动、成规模、有计划地进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为了解决知青在农村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上海持续向知青安置地提供物资援助,先是被动、零星、临时的“一事一物”非计划性状态,后又基于中央“统筹解决”原则,以有价调拨的方式主动、成规模、有计划地进行,同时配套了无息贷款措施,并一直延续到知青运动结束。这种物资援助种类多、数量大,在起到“支青”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支农”的功能,促进了城乡经济交流。但它终究是维系政治运动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知青运动的内在、深层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运动 上海 物资援助 有价调拨 城乡关系
下载PDF
知青运动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 被引量:8
3
作者 郑以灵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5-70,共6页
知青运动是 2 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 ,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 ,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 ,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 ... 知青运动是 2 0世纪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 ,知青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青年的社会就业问题 ,它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密切相关。毛泽东认为 ,农村是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民是吸纳性最大的劳动群体 ,农业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通道 ,因此 ,提出面向农村的就业方针 ,并以运动的形式付诸实施。毛泽东在考虑青年就业问题时 ,基本上是从政治角度考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运动 毛泽东 社会就业 农村 农业 农民 劳动就业
下载PDF
知青运动与文化冲撞 被引量:4
4
作者 金一虹 《学海》 1998年第5期70-74,共5页
一、知青运动———一次悲壮然而是失败的迁移1967-1979年间,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有过一次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远动,大约有1647万名中学生(含回乡知识青年),被卷席入这一浪潮之中。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移民浪潮。说它空... 一、知青运动———一次悲壮然而是失败的迁移1967-1979年间,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有过一次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远动,大约有1647万名中学生(含回乡知识青年),被卷席入这一浪潮之中。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移民浪潮。说它空前,不仅仅因为是它的数量巨大,也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运动 知青 家族文化 血缘家庭 知青情结 农村 文化误解 文化冲撞 边缘人 性别分工
下载PDF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的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5
5
作者 顾承卫 祝志芬 《湘南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4,24,共5页
不少人将国家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上世纪知青运动相提并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背景、驱动力、程序、参加者的文化层次、身份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因此不可混为一谈。... 不少人将国家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上世纪知青运动相提并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背景、驱动力、程序、参加者的文化层次、身份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因此不可混为一谈。通过比较可以获得启示:应重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应在政治上给予"大学生村官"一定照顾和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知识青年 知青运动
下载PDF
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 被引量:7
6
作者 叶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2-150,共9页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党中央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进行科学认真的审视,几经周折,终于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的决策,随之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大潮,上山下乡整体化的运动终于落幕了。但上山下乡运动...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党中央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进行科学认真的审视,几经周折,终于作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心的决策,随之开始了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大潮,上山下乡整体化的运动终于落幕了。但上山下乡运动真正的结束,却是此后好多年的事。有关部门对上山下乡运动后遗症的处理和对知青们工龄的认定,标志了这场轰轰烈烈经历了27年的运动终于成了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 回城 后遗症 再思考
下载PDF
知青作家的精神突围与自我拯救——文学“寻根”运动的心理动因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润兰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69-71,共3页
关键词 文学寻根 知青作家 阐释空间 心理动因 自我拯救 运动 突围 精神
下载PDF
末路狂歌 哀婉绝唱——知青运动后期的海南知青文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建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09-114,共6页
197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是对海南知青文学的最后一次大检阅。面对业已穷途末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品对海南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了狂野式的歌唱,然而,从表现的内容来看,... 197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创作丛书",是对海南知青文学的最后一次大检阅。面对业已穷途末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品对海南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了狂野式的歌唱,然而,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则是知青文学题材的变异。激昂的音调,歇斯底里的呐喊,是对中国知青运动的没落挽歌和知青时期海南知青文学哀婉的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运动 海南岛 知青文学
下载PDF
知青运动发生原因再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师清芳 《黑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3-35,共3页
知青运动发生的原因仍有重新探讨之必要。其发生是历史发展连续性规律的体现,是中国工业化特殊性的产物,是多层次人群合力推动的社会运动。个体的感受应在评价该运动时区别对待,谨慎使用。不能全面否定知青运动的客观性。知青运动当前... 知青运动发生的原因仍有重新探讨之必要。其发生是历史发展连续性规律的体现,是中国工业化特殊性的产物,是多层次人群合力推动的社会运动。个体的感受应在评价该运动时区别对待,谨慎使用。不能全面否定知青运动的客观性。知青运动当前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 知青运动 知青文化
下载PDF
知青造反与农村“文革”运动——以安徽省祁门县大坦公社为例
10
作者 陈意新 《江淮文史》 2018年第2期136-154,1,共19页
作为一场大规模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人的一生,而且渗透到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们满怀政治激情,渴望通过政治活动来证明自己,从而划清阶级界限,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动"文革",造反行动... 作为一场大规模政治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影响了2000多万人的一生,而且渗透到中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下放到农村的知青们满怀政治激情,渴望通过政治活动来证明自己,从而划清阶级界限,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动"文革",造反行动严重冲击了以宗族和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农村社会根基,最终留下了无尽的怨恨与伤痛。本期,陈意新教授以安徽省祁门县大坦公社作为样本,深度讲述知青造反与农村"文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文革” 政治运动 祁门县 安徽省 知青 公社 上山下乡
下载PDF
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晓萌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29,共2页
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刘晓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知识青... 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刘晓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知识青年散布到广大农村后,又使为数众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下乡运动 知识青年 政治运动 文学作品 历史现象 人生道路 报告文学 多元观 知青文学 “左”
下载PDF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承卫 祝志芬 《青年探索》 2009年第3期34-37,共4页
不少人将国家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上世纪知青运动相提并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背景、驱动力、程序、参加者的文化层次、身份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因此不可混为一谈。... 不少人将国家正在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与上世纪知青运动相提并论,两者虽然在人员流向、实施动机方面有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时代背景、驱动力、程序、参加者的文化层次、身份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区别,因此不可混为一谈。通过比较可以获得启示:应重视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村官"一定照顾和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知识青年 知青运动
下载PDF
从文化角度看“知青运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立仁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Z1期58-59,共2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面积展开并形成一种运动,是在1968年.毛泽东同志点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是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是否教育了知识青年,以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我们不在这里进行探讨.本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面积展开并形成一种运动,是在1968年.毛泽东同志点明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是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是否教育了知识青年,以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我们不在这里进行探讨.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农村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化上,是知识青年改造了农村.这种改造是知识青年对农村的非主观改造,是无意识的对农村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代表进步文化的都市文化,对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的改造.知识青年从城市来到乡村,大数量地集中地且长期地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生活在农村,这在我国历史上不曾有过.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知识青年以其自身的知识、存在和行为方式表现着都市文化,影响和改造着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十几年间,社会的传播媒介还仅局限于有线广播和报刊书籍.农村人对都市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仅限于个别人偶尔走马观花后的描绘和传媒的间接介绍.这些,远不及都市里来的文化群体更能直接表现都市文化.在农村,接受都市文化较早的是生长在乡村的青年人,尤其是乡村中的文化青年.一方面是青年人少保守,愿意并易于接受来自于“城市”的东西;另一方面,青年人与青年人的较多的接触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青年 知青运动 文化角度 都市文化 上山下乡运动 教育者 农村 进步文化 文化群体 都市人
下载PDF
知青运动性质与动机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文杰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2期57-61,共5页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 作者对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性质进行重新审视,提出了“动态”的认识,认为五六十年代的知青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城镇人口过剩、就业压力而开展的,“文革”中的知青运动不能简单地视为一场政治运动,而应当看成是带有强烈政治化倾向的强制性人口迁移的非常措施,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下乡 知青运动 国史研究 性质 人口迁移 政治运动 人口过剩
下载PDF
中国知青研究的学科定位及其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大陆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2,共5页
中国知青研究是既关乎历史又关联当下以及关系未来的重大课题。知青研究要"突破瓶颈",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应进入历史学轨道,即标树以史料开发和史实重建为中心的研究进路,构建以问题解答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中国知青运动脱胎于&q... 中国知青研究是既关乎历史又关联当下以及关系未来的重大课题。知青研究要"突破瓶颈",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应进入历史学轨道,即标树以史料开发和史实重建为中心的研究进路,构建以问题解答为中心的研究框架。中国知青运动脱胎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路线,故有"政治运动史"的研究框架;同时,在更广阔的内容和事实的层面上,与知青的"生产—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故有"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框架。两者交叉、渗透,后者更基础更富有弹性,故知青研究应确立以社会生活史研究为主导的"双重框架论"。关于"知青与知青运动分开"的讨论,是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命题,据此可引申、辨析、回答许多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青研究 学科定位 “双重框架论” “知青与知青运动分开”
下载PDF
试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几度起伏的经济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曙 郭健军 《世纪桥》 2001年第1期12-13,共2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50年代中期,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8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途径。在“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知青上山下乡演变成一场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50年代中期,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8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途径。在“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知青上山下乡演变成一场狂热的政治运动,并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本文拟从经济角度,探讨“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大起大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下乡 知青 年代 村落 边疆 “文革” 知识青年 落后 政治运动 中国国情
下载PDF
90年代我国关于“知青运动”专著撮要
17
作者 刘红欣 《当代图书馆》 2001年第1期59-60,共2页
本文就90年代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反映"知青运动"的专著加以撮要,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 知青运动 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 20世纪 专著 90年代 中国
下载PDF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知青运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杰 《四川统一战线》 1998年第12期18-19,共2页
1978年12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此之前,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知青政策。在此之后,大批的知识青年返回城镇,到了1980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从某种... 1978年12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此之前,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知青政策。在此之后,大批的知识青年返回城镇,到了1980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邓小平 知青运动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运动 中央工作会议 中学毕业生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下载PDF
“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9
作者 顾承卫 祝志芬 《教育科学文摘》 2009年第4期66-66,共1页
二者的相似之处表现在:(1)流向大致相同。两者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人口拥挤的城市流向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地区;(2)动机有部分近似的地方。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动机是解决日益紧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知青运动... 二者的相似之处表现在:(1)流向大致相同。两者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人口拥挤的城市流向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地区;(2)动机有部分近似的地方。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动机是解决日益紧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知青运动的动机较复杂,文革时期被宣传为“反修防修”、“培养接班人”的政治运动,但实际上仍是经济因素在起着主导作用。建国后不久我国出现了人口剧增、城镇就业压力巨大等困难局面,知青运动事实上是年轻的共和国为解决城镇青年劳动力严重过剩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特殊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运动 大学生 村官 高校毕业生 青年劳动力 农村地区 就业问题 文革时期
下载PDF
“文革”时期知青运动中的安置经费问题研究
20
作者 林升宝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8-128,共1页
安置经费作为国家提供给知青解决下乡所遇到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的一条措施,目的是希望知青尽快在农村稳定下来,减少其思想波动,不失为一项权宜之策。但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持续和深入,知青在住房和吃饭等方面的困难逐渐加重。以1973年... 安置经费作为国家提供给知青解决下乡所遇到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的一条措施,目的是希望知青尽快在农村稳定下来,减少其思想波动,不失为一项权宜之策。但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持续和深入,知青在住房和吃饭等方面的困难逐渐加重。以1973年毛泽东给李庆霖回信为契机,中央相应提高了知青安置经费的标准。如上海将原来南方每人230元、北方每人250元提高到南方每人480元、北方每人5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运动 安置经费 “文革”时期 经费问题 上山下乡运动 生活困难 农村稳定 毛泽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