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朝纲的美学历程及其禅学转向——兼评皮朝纲新作“禅宗美学三书”
1
作者 韩伟 《阅江学刊》 2014年第1期91-97,共7页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朝纲 美学历程 禅学转向 “禅宗美学三书”
下载PDF
王艮与禅宗
2
作者 季芳桐 丁新农 《东南文化》 2000年第7期84-87,共4页
王艮是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阳明后学,他的思想"百姓日用即道"、"安身"、"尊身"说,心情流畅方为乐,与禅宗思想非常相似,从中可以看出禅宗的影响,以及儒佛的融合。
关键词 王艮 禅宗
下载PDF
以“禅宗文化”为纽带推动广东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浩 李沐阳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第5期101-105,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探讨分析“双目标”的经济指标、海上丝稠之路的宗教文化、人口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转变、政策条例的颁布等缘故对于“禅宗文化”与体育旅游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保留禅宗古迹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的...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探讨分析“双目标”的经济指标、海上丝稠之路的宗教文化、人口结构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转变、政策条例的颁布等缘故对于“禅宗文化”与体育旅游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保留禅宗古迹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保障活动安全、“互联网+”宣传、确保财政投入等措施手段推动“禅宗文化”为纽带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旅客在体育旅游产业中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文化” 体育旅游 体育产业 体育消费
下载PDF
对上世纪末“禅宗热”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顾伟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45,151,共5页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禅宗热",受到走红于欧美的铃木禅学的影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被作为个体人格自我完成的良药推向社会。回头看,"禅宗热"的兴起和扩散,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向前看,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禅宗热",受到走红于欧美的铃木禅学的影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被作为个体人格自我完成的良药推向社会。回头看,"禅宗热"的兴起和扩散,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向前看,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目标,以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为主题,从为中国在后现代的崛起作好思想和文化准备的高度看,对禅宗这一文化遗产的正反两面,还有很多整理和发掘工作要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热” 铃木禅 顿悟 理想人格 群体和个体
下载PDF
宋元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书法文化交流略论——以“和样”与“禅宗书法”为中心
5
作者 高聿加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8期17-23,共7页
中日书法艺术交流是东亚“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两宋和蒙元时代(960-1368年)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中日两国正式的官方联系中断甚至发生过元朝的两次渡海入侵。在日本,正是“唐样”“和样”两大书式并行发展、“和样... 中日书法艺术交流是东亚“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两宋和蒙元时代(960-1368年)为中心的历史时期,中日两国正式的官方联系中断甚至发生过元朝的两次渡海入侵。在日本,正是“唐样”“和样”两大书式并行发展、“和样”书法占据主流地位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尚意”书风和“尚意”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日本的“禅宗书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中的“峻烈”书风可能一直影响到近现代的日本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蒙元 “和样” “禅宗书法” 峻烈
下载PDF
近代以来“禅宗话语”阐释“范式”的变迁及反思
6
作者 刘天杰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6,共6页
近代诸多学者从自己的信仰出发,阐释自己对“禅宗话语”的理解,其阐释之“范式”也因人而异。“经学”研究法注重对历史上禅宗经典背后“原义”的探求和挖掘;“历史考据”法则注重对禅宗发展史上事实真伪的辨析;“阐释法”则在上述两种... 近代诸多学者从自己的信仰出发,阐释自己对“禅宗话语”的理解,其阐释之“范式”也因人而异。“经学”研究法注重对历史上禅宗经典背后“原义”的探求和挖掘;“历史考据”法则注重对禅宗发展史上事实真伪的辨析;“阐释法”则在上述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法,为诠释历史上大量的经典“禅宗话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他们运用逻辑、历史等多种研究“范式”来探求“禅宗话语”背后的“真义”,试图在中华文化的变迁中把握禅宗兴衰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 阐释 “范式” 变迁
下载PDF
隋唐佛学思潮泛论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5,共9页
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不仅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而且从特定角度推进了中国本土学术。可以说,没有隋唐佛学,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探研隋唐佛学思潮兴起的缘由、盛况以及当时... 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历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不仅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而且从特定角度推进了中国本土学术。可以说,没有隋唐佛学,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探研隋唐佛学思潮兴起的缘由、盛况以及当时的"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主要宗派在理论上的独特创获,对于洞察中国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佛学思潮 “三论宗” “唯识宗” “华严宗” “禅宗”
下载PDF
中国传统人文画中的抽象意味 被引量:1
8
作者 高荐 《活力》 2004年第3期119-119,共1页
早在我国原始时期,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结绳记事开始,后来仓颉从鸟兽的蹄迹中创造出了书契,直至后来原始陶器上出现了半坡人面鱼纹图等等,都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抽象意识,这些神秘的抽象符号寄托了人们对收获... 早在我国原始时期,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结绳记事开始,后来仓颉从鸟兽的蹄迹中创造出了书契,直至后来原始陶器上出现了半坡人面鱼纹图等等,都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抽象意识,这些神秘的抽象符号寄托了人们对收获,生殖繁衍以及自然力量的一种崇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人文画 抽象意识 抽象符号 儒家学说 道家学说 佛学 “中庸”思想 “禅宗”思想 “道法自然”
下载PDF
“枯山水”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影响
9
作者 丁尚大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0期0118-0118,共1页
海报设计的综合性要求设计师不单单要有对于的设计审美能力,除此以外还需要设计师有“思想”,枯山水的景观极致精简抽象,使得它本体的美感需要观赏者自身去思考和顿悟,因此可以为海报设计提供宝贵灵感。
关键词 枯山水 禅意 海报设计一 “枯山水”与“禅宗”
下载PDF
读《巽公院五咏》兼论柳宗元的佛教信仰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国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5-19,共5页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五首组诗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表示了对永州龙兴寺住持、著名天台宗高僧重巽的敬佩,二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三是对佛院自然景色的描写。组诗表现出柳宗元对天台宗教义的理解和赞同,对于佛教"教化"功能的注意...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五首组诗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表示了对永州龙兴寺住持、著名天台宗高僧重巽的敬佩,二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三是对佛院自然景色的描写。组诗表现出柳宗元对天台宗教义的理解和赞同,对于佛教"教化"功能的注意,同时也透视出他对禅宗新潮的反对,由此成为唐人对当时佛教不同宗派与教义取舍的一个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佛教信仰 佛教教义 自然景色 天台宗 龙兴寺 组诗 永州
下载PDF
历史时期僧人谦称变化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8,共5页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佛教真正走进中土并生存扎根。僧人谦称"贫僧",是唐宋之际禅宗发展壮大后,中国佛教真正开始自我反思,并自觉使用佛教自身语言的表现之一。与此同时,在王者面前,僧人的谦称从"贫道"开始转向直称法名,进而俯首称臣。向君王称"臣"是佛教走近庙堂,依附王权寻求官方支持以便自身发展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道 贫僧 禅宗 谦称
下载PDF
Managers in making The Zen management way
12
作者 Stephen D 'Silva Bernadette D 'Silva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0年第3期29-36,共8页
In the 21st century every manager in making requires a unique balance in personal, professional, family and social life so that he/she can enjoy and motivate himself to make others happy around him or her. The ego pla... In the 21st century every manager in making requires a unique balance in personal, professional, family and social life so that he/she can enjoy and motivate himself to make others happy around him or her. The ego plays a major role in our life. Practicing Zen in management takes the manager to a level of egolessness. Zen finds its source in the experience of Shakyamuni Buddha, who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came across the elements of mindfulness and concentration--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These are key elements of success for the "managers in m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consists in rethinking today's management systems in order to look for ways of management which are better adapted to human life. It is assumed that a management practice which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life must be accep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would b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eight elements of"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its effective implications in management for the "managers in making" process--A guide towards su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AGER Zen management noble eightfold path
下载PDF
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新考——兼论唐代禅宗七祖之争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培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3,共8页
杜甫诗中“双峰寺”为潭州南岳双峰寺,“七祖”为南岳怀让,本文由此对杜甫与唐代禅宗关系做出了新的阐释。这也有助于理解宋代以后江西诗派奉杜甫为“初祖”的原因。而唐代禅宗“祖统”观念则来自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七祖”之争是宗... 杜甫诗中“双峰寺”为潭州南岳双峰寺,“七祖”为南岳怀让,本文由此对杜甫与唐代禅宗关系做出了新的阐释。这也有助于理解宋代以后江西诗派奉杜甫为“初祖”的原因。而唐代禅宗“祖统”观念则来自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七祖”之争是宗法派别之争, 禅宗“五家七宗”的产生正是“七祖”之争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双峰寺 七祖禅 禅宗祖统
原文传递
现见切韵诗及相关问题
14
作者 于建松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67,共3页
对现见切韵诗进行了分析,首次指出这些切韵诗跟唐宋以来的禅宗语录有着密切的关系,顺便讨论了跟切韵诗有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切韵诗 禅宗语录 早期韵图
原文传递
"Chan Contemplation" in the Tangut Buddhism
15
作者 K. Soloni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203-245,共43页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chol- arship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Sinitic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The major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certain dimens...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generalize the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chol- arship concerning the nature and specific features of Sinitic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The major claim of the paper is that certain dimensions of Tangut Buddhism are traceable to their Sinitic parental tradition, the Buddhism in the Tangut Empire evolved in a specific manner,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m of the Liao Empire. This implies that Sinitic Buddhism in Xixia was modeled according to the model "perfect teaching," promoted by the Liao Buddhists. Thus, the approach basedo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including "Chan School") paradigm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study of Tangut Buddhism. In this stead I am suggesting a "perfect" approach, which allows grouping the available text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osition in the scheme of the "perfect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these texts from this angle. Thus,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he texts traditionally deemed as Chan in the Tangut Buddhist system is seen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ultimate practice of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Dharma realm." Finally, the paper introduces some new translations from Tang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ut Buddhism Liao Buddhism Chan Tibetan BuddhismPerfect teach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