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饮食运动应有节,“秋冻”要有度
- 1
-
-
作者
秦筠
-
机构
《糖尿病新世界》编辑部
-
出处
《糖尿病新世界》
2010年第9期62-63,共2页
-
文摘
入秋已有一段时间,天气也开始慢慢变凉了。天气的转变,需要人们更多的注意养生,才能保证健康。秋天花木凋零、万物萧索人们容易出现悲秋情绪,注意情志的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早睡早起,规律饮食,加强锻炼,把秋天过好。另外,秋天是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高发季节,这类人群更应该多注意,避免发病。
-
关键词
饮食运动
“秋冻”
心血管疾病
过敏性疾病
早睡早起
秋天
天气
-
分类号
R589.205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什么样的体质才适合“秋冻”
- 2
-
-
作者
刘读者
彭康
-
机构
辽宁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
出处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4年第9期60-60,共1页
-
文摘
民间有“春捂秋冻”之说,自立秋后,天气逐渐凉起来了,请问哪些人适合“秋冻”,哪些人不宜“秋冻”?
-
关键词
“秋冻”
体质
春捂秋冻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糖尿病患者“秋动”别“秋冻”
- 3
-
-
作者
向红丁
-
机构
中华糖尿病协会
-
出处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5年第10期37-37,共1页
-
文摘
秋季来临,气温骤低,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及脑中风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得多,这几种疾病和糖尿病常常合并存在,是“难兄难弟病”。
-
关键词
糖尿病
“秋冻”
患者
并发高血压
正常人
脑中风
冠心病
-
分类号
R587.1
[医药卫生—内分泌]
-
-
题名“秋冻”要适度 乱来会伤身
- 4
-
-
作者
钱伟
-
出处
《药物与人》
2012年第11期54-54,共1页
-
文摘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早上4时就出门晨练,不少人依旧只穿一件单薄的短袖。他们依据传统医学中"春捂秋冻"的古训,愈到冷秋,愈是衣服穿得少,认为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其实,秋冻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掌握好"冻"的度。
-
关键词
“秋冻”
伤身
春捂秋冻
传统医学
锻炼效果
老年人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要防伤肠胃
- 5
-
-
作者
刘元山
-
出处
《药物与人》
2011年第9期53-53,共1页
-
文摘
随着天气的转凉,身体的各种毛病都会突显出来,会让你整个冬天都过不踏实。因此,秋天的养生不可忽视。民间有老话说:"春捂秋冻。"天气虽然慢慢变凉了,但却要让身体"冻一冻"才结实,可是这个"冻"也是有讲究的。
-
关键词
“秋冻”
肠胃
春捂秋冻
天气
身体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有些部位不能“秋冻”
- 6
-
-
作者
@选择中医_董洪涛
-
出处
《家庭中医药》
2018年第10期5-5,共1页
-
文摘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天气变凉了,不要急于添衣。但有些部位决不能冻着。一则腹部,腹部有脾胃和丹田,皆不可受凉,否则易腹痛、腹泻,甚至导致慢性大病;二则双脚,俗话说“脚冷则冷全身”。脚部有肝脾肾三经,受寒则邪易深入三阴;三则颈部,此处有风池、风府、大椎诸穴,风寒邪气易循此侵犯人体。
-
关键词
“秋冻”
春捂秋冻
风寒邪气
肝脾肾
腹部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要因人而异
- 7
-
-
作者
季楠
-
出处
《解放军健康》
2010年第5期34-34,共1页
-
文摘
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习俗,适当“秋冻”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呼吸系统疾病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秋冻”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千万不要盲目地“冻”。
-
关键词
“秋冻”
机体抗病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
春捂秋冻
预防作用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有讲究
- 8
-
-
-
出处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12年第10期60-60,共1页
-
文摘
初秋,虽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养生专家说,这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最适合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对老人来说,“秋冻”却不可过度,且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
-
关键词
“秋冻”
气候学
保健知识
养生
-
分类号
P4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到底对健康有没有益处?
- 9
-
-
作者
于中国
-
出处
《中老年保健》
2017年第10期44-44,共1页
-
文摘
问:我老伴从年轻时就很爱美,自从退休加入了老年舞蹈队后,她的爱美之心不减当年。每年到了秋季天气转凉,她总是不能及时添加衣服,我担心她这个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出问题,可她还有她的道理,说这叫“秋冻”。那么“秋冻”到底对健康有没有益处?
-
关键词
“秋冻”
高血压
爱美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有讲究
- 10
-
-
作者
夏函
-
出处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0年第11期62-62,共1页
-
文摘
“春捂秋冻”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保健要诀。但“秋冻”并不是说应该添衣的时候还要硬撑着挨冻,否则只怕更易感冒发烧,严重的还会引来肺炎。
-
关键词
“秋冻”
春捂秋冻
感冒发烧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老年人“秋冻”须慎重
- 11
-
-
作者
弓早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6年第10期22-22,共1页
-
文摘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而秋凉了,还有很多老年人晨练时依旧穿着短袖衫,他们依据“春捂秋冻”古训认为:愈到冷秋愈少穿衣服才能更好地锻炼。其实,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和老病号不宜“秋冻”。
-
关键词
“秋冻”
老年人
春捂秋冻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哪些人群不宜“秋冻”
- 12
-
-
作者
刘祖春
-
机构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出处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18年第10期36-37,共2页
-
文摘
虽然说“春捂秋冻”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但也有些入不宜秋冻。由于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冷暖夹杂,患有下述疾病的人容易受寒引起旧病复发,或者诱发新的疾病,因而需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
关键词
“秋冻”
人群
冷空气活动
春捂秋冻
气象要素
旧病复发
防寒保暖
疾病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部位有讲究 盲目“秋冻”伤身体
- 13
-
-
作者
吴金莲
-
机构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出处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12年第10期35-35,共1页
-
文摘
入秋以来,因为误解“秋冻”而“冻”进医院的患者,高达三成之多。其中约二三分之一是关节炎患者,爱美的女性和骑车人士占多数。还有一些父母,认为“春捂秋冻”能增强孩子体质,即使天气渐凉,仍旧给孩子穿着短袖、裙子,导致孩子感冒发烧。那么,到底该如何科学地“秋冻”?哪些部位该冻,哪些部位又需要保暖呢?
-
关键词
“秋冻”
关节炎患者
身体
盲目
春捂秋冻
感冒发烧
孩子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需防扁桃体炎
- 14
-
-
作者
杨洲
-
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出处
《家庭用药》
2013年第10期70-70,共1页
-
文摘
秋风送爽,经历了一夏的炎热,这个秋天显得格外亲切。古话“春捂秋冻”,这个秋天有更多的人愿意“冻一冻”,享受炙热后难得的凉爽。所谓秋冻,是为了让身体经受冷空气的刺激,增加防寒抗冻的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
-
关键词
“秋冻”
扁桃体炎
机体免疫力
春捂秋冻
冷空气
秋天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宝宝“秋冻”悠着点
- 15
-
-
作者
吕荣华
-
机构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16年第12期16-16,共1页
-
文摘
老话常说“春梧秋冻”,入秋后,为了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果果妈并没有急着给果果换上暖和的棉衣棉裤。仅仅多加了一套加绒的内衣、果果奶奶心疼孙子,言语中透露着对儿媳的不满:万一冻坏了孩子怎么办?
-
关键词
“秋冻”
耐寒能力
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
儿童健康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讲究凉而不寒
- 16
-
-
作者
吴义春
-
机构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
-
出处
《党政干部参考》
2017年第21期54-55,共2页
-
文摘
自古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不减衣,秋不加帽”“热不马上脱衣,冷不立即穿棉”的说法。时下正值北京的秋季,“秋冻”的尺度要如何把握呢?
-
关键词
“秋冻”
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
生活常识
-
分类号
TS976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阴虚”体质慎“秋冻”
- 17
-
-
-
出处
《健康必读(乡村医生)》
2011年第9期46-46,共1页
-
文摘
秋天坚持“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的抗寨能力.防止冬天的一些疾病复发。“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适当“冻一冻”,能使人体的防御机能得到锻炼、激发,使机体逐渐适座寒冬的气候。
-
关键词
“秋冻”
体质
阴虚
疾病复发
顺应自然
自我保健
预防疾病
防御机能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防中风 千万别“秋冻”
- 18
-
-
作者
徐姗
-
出处
《健康文摘》
2010年第9期18-18,共1页
-
文摘
少挨冻:寒冷是中风重要危险因素
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寒冷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会使中风病发病率增加。这是因为寒冷的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
关键词
中风病
“秋冻”
脑血管破裂出血
交感神经兴奋
脑血管病人
肾上腺皮质
危险因素
春捂秋冻
-
分类号
R255.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晚秋时节莫再“冻”
- 19
-
-
作者
贾佩琰
-
机构
天津
-
出处
《家庭中医药》
2011年第10期53-53,共1页
-
文摘
“秋冻”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的确.秋天衣服不要穿得太多、太厚.捂得太严、太紧,对于逐渐适应秋天的气候变化.提高机体抗寒能力.顺利过渡到冬季.是有一定帮助的。
-
关键词
保健方法
“秋冻”
抗寒能力
气候变化
秋天
-
分类号
R16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
题名秋冻养生有区别
- 20
-
-
作者
宋丽华
-
出处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1年第10期24-25,共2页
-
文摘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
-
关键词
“秋冻”
养生
耐寒锻炼
适应能力
-
分类号
R161.1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