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8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程 纪秀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98,共6页
本文对"科学"一词在汉语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1、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梁启超均非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2、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3、近代以前,"科... 本文对"科学"一词在汉语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1、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梁启超均非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2、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3、近代以前,"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4、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或许英语翻译出身的晚清著名企业家唐廷枢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使用"科学"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术语 “科学”词源 科举之学 语言文化 唐廷枢
下载PDF
从“格致”到“科学”:晚清学术体系的过渡与别择(1895-1905年)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2-114,共13页
19世纪中后期,"格致"一词成为中西学术连接的桥梁。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逐渐放弃对于"格致学"单纯的技艺追求。严复在"西学格致"的意义上阐发英国实证主义的科学体系,部分趋东学人借用"科学&q... 19世纪中后期,"格致"一词成为中西学术连接的桥梁。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逐渐放弃对于"格致学"单纯的技艺追求。严复在"西学格致"的意义上阐发英国实证主义的科学体系,部分趋东学人借用"科学"一词输入日本学术。二者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重合,以致严复借用"科学"替代"西学格致"。但是,"格致"与"科学"并非一一对应的概念,中国学术从"格致"到"科学"语言表述的转换不过是学术转型的外在体现,转变的动因则在于具体语境下的现实需要,以及学术路径的不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格致” “科学” 过渡 别择
下载PDF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自主设计及验证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刚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2-25,共4页
通过对已成功交付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自主开发的船型介绍,结合试验验证总结科考船的设计亮点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科学” 海洋科学考察 科考船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曦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期43-44,共2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集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于一身。基于新媒体这些鲜明的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科学"谣言具有裂变式传播、数量急剧增多以及可以"量身定制"的特点,给...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集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于一身。基于新媒体这些鲜明的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科学"谣言具有裂变式传播、数量急剧增多以及可以"量身定制"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控制"科学"谣言的传播,应当从谣言制造者、谣言传播者和谣言接收者入手,对"科学"谣言从产生到接收的整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科学”谣言 传播 控制
下载PDF
“科学”的维度:近代中国学术转型中的政治考量——围绕《新民丛报》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帆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40,共11页
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新民丛报》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报回应。参与各方均欲以"科学"为标准振兴中学。由于夹杂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他们表现出对"科学&q... 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新民丛报》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报回应。参与各方均欲以"科学"为标准振兴中学。由于夹杂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他们表现出对"科学"概念不同程度的迎拒取舍,以及在"智"与"德"之间反复的斟酌与考量。由此表明,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政治变革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概念在理解与运用中的差异,反映了现实语境下学术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与渗透的必然性与多样性,也折射出不同救国理念背后,近代学人无分轩轾的爱国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新民丛报》 学术转型 政治变革
下载PDF
用“科学”方法激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志强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8年第2期35-37,共3页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现实教学中,科学教学更多关注科学结论的获得与科学知识的记忆,忽视或削弱了用"科学"的方法激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意识。因此,在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通过引入微课,...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现实教学中,科学教学更多关注科学结论的获得与科学知识的记忆,忽视或削弱了用"科学"的方法激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意识。因此,在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想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可以通过引入微课,优化教学资源,加强直观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科学”方法 探究意识 培养策略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的否定
7
作者 魏彤儒 余婷婷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7-90,99,共5页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的"科学"自然观不同的是,后者认为自然只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工具以及人类进行理性统治的对象,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技术理性的统治关系。前者则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必然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对"科学"自然观辩证的否定,要求应该正确看待自然的内在价值与人类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最终实现生态共同体的完整和美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自然观 否定
下载PDF
调查课教学中如何做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娟 《统计教育》 2007年第5期23-24,共2页
本文是针对许多财经类高校开设的调查课的教学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笔者以自己教学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对调查课教学中如何做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科学”与“艺术”
下载PDF
浅析“科学”、“技术”与“法”之间的关系
9
作者 刘程岩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年第8期119-119,共1页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怎样更好的发挥这一工具的最大效能,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界对"科学"和"技术"的界定汗牛充栋,纷繁多样,但是对这两者与法的关系的探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怎样更好的发挥这一工具的最大效能,是每一个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当今知识界对"科学"和"技术"的界定汗牛充栋,纷繁多样,但是对这两者与法的关系的探讨还不充分。本文就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怎样正确理解和对待三者的关系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法” 社会学 内在联系
下载PDF
求诸“科学”的启蒙努力——以五四前后《科学》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陈炜 黄文华 《柳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4期120-123,共4页
五四前后掀起的“科学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之一,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科学概念的完善,使它提倡的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影响了当下许多学人的治学,而且... 五四前后掀起的“科学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之一,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科学概念的完善,使它提倡的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影响了当下许多学人的治学,而且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而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科学家集团 “科学”概念 启蒙努力
下载PDF
“科学”、“人文”、“生活”——哲学的三重维度
11
作者 薛俊强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科学” “人文” “生活” “终结” “合法性”
下载PDF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科学”方法论批判
12
作者 陈俊杰 《经济论坛》 2010年第7期201-204,共4页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演绎的"现代"经济学的所谓"科学"方法论,存在其他条件不变、后此谬误、整体与局部合成谬误、主观性、无法应对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可信性假说等诸多问题。加之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存在自然科...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演绎的"现代"经济学的所谓"科学"方法论,存在其他条件不变、后此谬误、整体与局部合成谬误、主观性、无法应对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可信性假说等诸多问题。加之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乃至冲突,无论新现实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现存国际秩序并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意识形态。其所借用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并非绝对科学而没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资产阶级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偏见与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 “科学”方法论 批判
下载PDF
关于“科学”一词的来历 被引量:3
13
作者 席泽宗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0-60,共1页
8月2日来信收到,因家中有事,迟复为歉。“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不但汉语中没有这个词汇,希腊文中也没有。1830年左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Comte,1798—1857年)在将学科分类时才用这个词(Science)来代... 8月2日来信收到,因家中有事,迟复为歉。“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不但汉语中没有这个词汇,希腊文中也没有。1830年左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A.Comte,1798—1857年)在将学科分类时才用这个词(Science)来代表将研究对象分为众多学科(如物理学、化学)去研究的学问,与众学科统辖的学问(philosophy)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中国 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
下载PDF
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芳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12期247-247,共1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年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教学抓起,而中学中"科学"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呢?
关键词 “科学”教为 学生创新 引导方式
下载PDF
浅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妍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8-101,共4页
浅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李妍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界极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流派纷纷登场,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为争得思想界一席之地而不懈努力。1923—1924年间发生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便是这种历史条件... 浅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李妍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界极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流派纷纷登场,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为争得思想界一席之地而不懈努力。1923—1924年间发生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便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涉及学派之多、影响之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玄学 陈独秀 人生观 丁文江 “科玄论战” 自由意志论 “玄学派” “科学派” 马列主义 资产阶级
下载PDF
杨屾农学理论:“科学”与伦理的融合 被引量:1
16
作者 齐文涛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5-19,共5页
杨屾农学理论是传统农学理论的主要代表,融合“科学”与伦理,是其重要特征。在杨屾农学理论中,伦理因素体现为“土宜”和“时宜”的伦理原则,也体现在其规范下的农作操作经验总结中。“科学”因素体现为“作物生成原理”对作物生长发育... 杨屾农学理论是传统农学理论的主要代表,融合“科学”与伦理,是其重要特征。在杨屾农学理论中,伦理因素体现为“土宜”和“时宜”的伦理原则,也体现在其规范下的农作操作经验总结中。“科学”因素体现为“作物生成原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解释,也体现为用其对农作操作经验作出的原理性阐释。伦理因素与“科学”因素是天然融合,而非被机械凑合或有意整合在杨屾农学理论中。呈现杨屾农学理论的这一特征,有助于发掘中国古代“科学”的特点和促进农学及科学同伦理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屾 农学理论 “科学”与伦理 融合
下载PDF
近代“科学”思潮对图书馆界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稌年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2年第1期28-35,共8页
20世纪20、30年代,"科学"思潮在中国高涨,图书馆界及时引入科学方法,并构建图书馆工作,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科学化发展情结、图书馆业务中的科学化、科学管理的开展和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发扬、图书馆实证精神的开展。通过对分类法... 20世纪20、30年代,"科学"思潮在中国高涨,图书馆界及时引入科学方法,并构建图书馆工作,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科学化发展情结、图书馆业务中的科学化、科学管理的开展和核心思想的形成与发扬、图书馆实证精神的开展。通过对分类法及"经学"的处理等的学术论争,充分反映出了图书馆界当时自觉应用科学方法来理解、审视、评价图书馆事业中的问题,说明了科学化管理图书馆和用科学方法开展图书馆研究已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潮 图书馆工作 科学方法
下载PDF
胡适新文化的“科学”观念
18
作者 夏元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0-185,共6页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孜孜以求他心目中的“科学” ,他所倡导的“科学”有着自己的文化内容 ,并含有他个人的理解。这便构合为他个人文化的基本核心。他的“实验”观点是他建设“科学”的现代文化的基石。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胡适 “科学”观念 封建文化 实验主义
下载PDF
“科學”的限度:辛亥时期革命語境下的學術與道德
19
作者 張帆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1年第3期131-161,共31页
1904年後,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学人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之外寻求道德力量以图救亡。改良者限制“科学”概念於形下,同时改造传统的道德之围,以迎合进化;革命者出於精神动员的需要,完成了“科学”话语的形而上转换;游移於革命与... 1904年後,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学人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之外寻求道德力量以图救亡。改良者限制“科学”概念於形下,同时改造传统的道德之围,以迎合进化;革命者出於精神动员的需要,完成了“科学”话语的形而上转换;游移於革命与改良之间者,径取西方反思现代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试图超越生存竞争中的道德困境。此一时期,中国“科学”概念正抽离出学术本身,演变成一个进化/退化的二元话语基础,在“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相反向度被批判,或是被宣扬,作为学术的“科学”反而隐而不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革命 学术 道德
下载PDF
“科学”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译法探究——以2014~2020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20
作者 李蓉 《现代语言学》 2022年第6期1192-1198,共7页
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政治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典范。“科学”一词频繁使用于中国各类官方文件中,在《报告》中也多次出现,然而其英译法却不尽相同。“科学”... 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承载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和政治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典范。“科学”一词频繁使用于中国各类官方文件中,在《报告》中也多次出现,然而其英译法却不尽相同。“科学”原本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为外来词,但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广泛使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本文追溯了“科学”一词的来源、意义及语义发展,参考不同词典中对“科学”的定义和解释,通过统计不同的词语搭配,对比了“科学”一词的不同译法及其原因,并以此为例,揭示社会文化发展之于翻译和传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策略 词义变迁 社会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