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科学救国”思想及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玲 刘伟洋 李昭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8-100,104,共4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近代社会“科学救国”这一进步思想和社会活动 ,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 ,认为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为“五四”
关键词 “科学救国”思想 中国 近代 洋务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科技实践活动 辛亥革命 社会文明
下载PDF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与科学技术 被引量:4
2
作者 路甬祥 《科技和产业》 2002年第6期3-7,2,共6页
16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及其后产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在社会结构、制度形态、文化理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令人惋惜的是,中国正是在这场大变革中,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迅速衰落为一... 16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及其后产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在社会结构、制度形态、文化理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令人惋惜的是,中国正是在这场大变革中,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迅速衰落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救国” “科教兴国” 中国 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
下载PDF
学术与政治之间:《科学》杂志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建构与传播
3
作者 郭静 《未来传播》 CSSCI 2021年第2期31-36,共6页
"科学救国"是近代志士贤达寻求救亡图存的重要方案。"科学救国"思想自鸦片战争萌芽,至新文化运动期间《科学》杂志创刊形成广泛影响,并逐渐演变成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科学》杂志凝聚了近代一大批以科学共同体为... "科学救国"是近代志士贤达寻求救亡图存的重要方案。"科学救国"思想自鸦片战争萌芽,至新文化运动期间《科学》杂志创刊形成广泛影响,并逐渐演变成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科学》杂志凝聚了近代一大批以科学共同体为主的传播力量,并在其发行传播的35年间始终以"科学救国"为核心思想,这使得原本应该坚持本体意义的"科学"在传播过程中,脱离其独立的学术研究价值,向政治发生转向,由此可以管窥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想变迁及当时中国学人的学术与政治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杂志 “科学救国” 建构 传播 学术与政治
下载PDF
任鸿隽"科学救国"理念与实践述略 被引量:2
4
作者 秦静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2-94,共3页
任鸿隽是以"科教兴国"为立国之策的先驱,终其一生致力于科学推展。他追问"科学之为物",热情地介绍科学起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倡言"科学是立国的根本",推进科学体制化;撒播"科学种子",实施... 任鸿隽是以"科教兴国"为立国之策的先驱,终其一生致力于科学推展。他追问"科学之为物",热情地介绍科学起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倡言"科学是立国的根本",推进科学体制化;撒播"科学种子",实施科学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和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鸿隽 “科学救国” 科学体制化
下载PDF
洋务派“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怀中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7,共5页
"科学救国"作为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想,萌芽于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 "科学救国"作为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想,萌芽于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实践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洋务派的"科学救国"思想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派 “科学救国”思想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原文传递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与科学技术
6
作者 路甬祥 《物理教学》 2006年第8期2-6,共5页
16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及其后产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在社会结构、制度形态、文化理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令人惋惜的是,中国正是在这场大变革中,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迅速衰落... 16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及其后产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在社会结构、制度形态、文化理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令人惋惜的是,中国正是在这场大变革中,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迅速衰落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进程 “科教兴国” 中学 物理教学 教学参考 科学技术 工业革命 科学革命 社会结构 制度形态 生活方式 “科学救国”
原文传递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9-122,共14页
1914年欧战爆发,将附着于"科学"概念之上的竞争之"力"与生存之"理"的矛盾同时呈现,国人陷入道德困境,各种调适思想应运而生。警惕"力"者,视"科学"为物质主义,主张调和中西文明;崇尚&... 1914年欧战爆发,将附着于"科学"概念之上的竞争之"力"与生存之"理"的矛盾同时呈现,国人陷入道德困境,各种调适思想应运而生。警惕"力"者,视"科学"为物质主义,主张调和中西文明;崇尚"力"者,尊"科学"为竞争哲学,倾向唯意志论;留美学生另辟蹊径,输入整体性"科学"概念,强调科学精神与方法的超功利主义的本体价值,规避道德陷阱推介现代科学,但"科学"概念却逐渐泛化为信仰。中国的"科学"概念事实上突破了科学技术的学术范畴,多维度地向政治思想领域延伸,以表达国人投身社会变革所着意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战“科学 物质主义 生存竞争“科学救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